浅谈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
[论文摘要]高速发展的网络舆情,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文章阐述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正负面影响,从法制建设、高校预警应急机制建设、信息素养教育、网络舆情人才培养、意见领袖引导方面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
[论文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 意见领袖
一、引言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
关于网络舆情的定义,学术界有几种观点,更多人倾向于基于互联网传播的网络舆情定义。有代表性的高校网络舆情定义是“高校学生、教师、高校管理者和校外人士(组织),通过整个互联网网络空间表达和传播,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且形成一定规模、对高校产生影响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
互联网是一种N-N的网状结构,当下,网络舆情的结构为1-N-N,借助微博的转发,信息传播极其迅速。高校网络舆情对高校的教育教学以及社会影响很大。
(一)正面影响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网络舆情对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是巨大的。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窗口。网络舆情为大学生关注各种校园、社会问题,了解社会动向、收集各类信息提供了捷径。大学生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对各种现象进行剖析,以坚定的信仰,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自己的学业紧密相连,在各类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丰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涵。 3.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建设。网络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媒介。大学生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经常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跟进网络舆情,善于倾听学生、社会人士的不满以及建议,了解学生的呼声,使高校的教育工作更贴近社会、学生的心声。网络舆情的多方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更要借助网络舆情,宣扬自身的教育教学特色,营销教育品牌。
4.缓解矛盾。社会学家科塞认为,通过释放被封闭的情绪,冲突可以起维护社会关系的作用。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大学生,对社会观感的累积会产生许多困惑和不满。同时作为校园的学生,受学业、情感、就业压力的影响也会产生许多烦恼,这些不良情感得不到释放,而网络无疑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压力宣泄的平台,发挥了“减压阀”的作用。
(二)负面影响
1.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信息资源鱼龙混杂,许多谣言、色情、暴力等信息极易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长期接触这些信息会动摇大学生的是非观,造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混乱。当前我国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必然要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各种不满消极网络舆情不可避免。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积极参与者,在这种充满宣泄不满、消极观点的空间中容易形成价值ต取向的错位。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在网络舆情中的言行的改变易受彼此情绪的影响。当网络舆情中出现失控情绪时,会导致大学生非理性情绪的弥散,易诱发群体性事件。
2.负面信息对学校的影响。一个学校的品牌是教育工作者长时期精心呵护培育的,但是品牌的摧毁却是瞬间的。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学生中的一些负面的网络舆情若不能有效处理,对学校的伤害是巨大的。
3.负面信息对社会的影响。网络舆情的虚拟性、开放性、弱控制性为负向网络舆情的扩散提供了条件。网络中的谩骂、人身攻击、各种低俗言论层出不穷。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在群体中,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降低,个体精神被群体精神取代,个体放弃了责任意识乃至各种约束,因而,“群体行为可能是突然和极端的,智力过程可能是初步的和机械的”。大学生人生阅历较少,思想单纯,有时不能看清问题本质,极易被♀人蛊惑,导致非理性的言行,甚至被人操纵,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四、高校网络情的应对措施
毋庸置疑,高校网络舆情对推动高校、社会的发展是巨大的。在网络舆情的洪流中,高校应和多方联合起来,多层次采取应对措施。
(一)加强法制建设,建立相应预警应急机制 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舆情这一新兴媒介,推动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网络舆情时代,应加强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建设尤其是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网络舆情应急机制的建设。高校网络舆情中的突发事件,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建立相应的舆情预警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及时进行分析和引导,加强舆情的正向引导,避免舆情向负向发展。在应急机制方面,在舆情预警的基础上,强化相关部门的联动,当舆情突发事件产生后,要能组成突发指挥中心,调动相关资源应对,使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要将应急措施制度化,将突发事件处理的决策过程转成流程化的决策过程。
(二)开设“信息素养”类课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网络舆情对社会发展的正向推动是巨大的,但网络舆情中出现的谩骂、谣言等也是随处可见,网络舆情急需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在高校网络舆情中,每个大学生都是麦克风,都是新闻接受者和发布者。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言论会对网络群体产生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需要具有自觉意识的大学生。高校应开设“信息素养”类课程,让学生理解网络世界的内在机理,理解网络舆情对个体、群体、社会的影响。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政治意识、群体意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优良的网络道德,提升大学生在网络中的理性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避免被不良信息误导。“信息素养”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应是多层次的,如可以借助于高校的社团活动、辅导员教育、各类竞赛、时事热点讲座等。
(三)加强网络舆情专业人才培养
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网络舆情人才。目前,相关的网络舆情人才非常短缺,工业和信息产业化下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培训中心”于2012年6月18日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项目的通知”,标志着网络舆情发展到了新的历史时期,相关培训为网络舆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工作不应是零散的,而应该是团队型、系统型、职业型。全国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管理中心主任王新涛将舆情工作体系分为:舆情分析体系、舆情管理体系。相应的职业为舆情分析师,舆情管理师。高校作为网络舆情的重地,应加强舆情人才培养,培养适应高校网络舆情的具有舆情数据挖掘、归纳、判断推理等分析能力的舆情分析师,°同时也要大力培养具有搭建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危机应对与危机预防能力的舆情管理师,必要时舆情管理师还需承担高校网络舆情新闻发言人的职责。
(四)引导和培养高校“意见领袖”
通常,“意见领袖”的知识面、人际交往能力✞、网络活跃度、信息的掌握量都远远大于一般人,在网络舆情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意见领袖”是一把双刃剑,当“意见领袖”的价值观背离了主流价值观时,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反之亦然。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必须要强化“意见领袖”的引导。高校教育教学以及各项管理工作要和“意见领袖”充分沟通,通过“意见领袖”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心声,对相应的工作中的不足做出修正,努力使“意见领袖”在高校工作中发挥正能量。同时,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在学生、在教师中加大投入,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及时对社会热点、学校热点以及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剖析,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正向作用,为社会、学校的发展作出贡献。
五、结束语
高校网络舆情的蓬勃发展,是大学生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的体现。高校学生通过网络舆情表达着建设学校、建设国家的意见。高校教育工作者须与时俱进,利用网络舆情,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心声,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运行机制,发挥网络舆情的正向作用,降低负向作用,使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强有力的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