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教育体制及特点研究
德国的教育体制及特点研究
引言
上世纪50年代,德国从战败后一片废墟的零基础开始,仅用了20年的时间,到70年代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能力的工业化国家之一。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有一大批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工人,而科ก学的教育体制是其培养人才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大发展时期,教育领域如何为国家提供优秀的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借鉴工业化国家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模式方法和体制,使我们可以少走弯路,从而有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快速发展。为此,该文介绍了德国的教育体制及特点,供我国从事教育改革工作之参考。
1德国的教育体制
学前教育幼儿园3年,3或4岁开始,6或7岁结束。
小学教育4年,6或7岁开始,10或11岁毕业。
中学教育分三种类型,普通中学5年,实业中学6年,完全中学6年,多数16或17岁中学毕业。
研究生大学毕业后如愿意深造还可以申请攻读博士,博士生的修业年限一般为5年,因此博士生毕业大多超过了30岁,甚至年龄更大一些。
2德国教育体制的特点
德国经过政府、企业、学校和家长长期的探索、实践形成的教育体制,具有以下特点:
2.1 淡化考试制度,不是一考定终身德国的中学生只要获得高中毕业文凭都可以申请上大学,德国没有国家的统一考试或学校专门组织的升学考试。当然学生所申请的专业要由他高中学习时的成绩来决定,热门专业竞争者较强时,要按中学成绩排队确定。
2.2 不设重点小学、中学和大学德国采用就近升学原则,无重点中、小学之分。只要高中毕业即可申请全国内任一所大学,大学也不分重点和排名次,因为某大学仅某专业在国际,国内领先,不可能所有专业均为世界第一。大学的特色主要取决于在某专业领域教授的水平和声誉。
2.3 倡导大众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根据德国教育法,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中学的普及教育,否则家长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依法保证全国公民均有机会接受教育,德国大多数公民不以自己的孩子成为工人、售货员、护士感到丢人、羞耻。而我国的家长一般总希望孩子读大学,毕业后能成为高端人才,对技能岗位有一定的歧视。我国教育的方针与实际需求脱节,造ฐ成大学毕业就业困难,同时工厂企业缺乏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这与我国精英教育的社会导向有关。
2.4 人性化教育,合理分流,不走高考独木桥德国的学生在小学毕业后,经过家长、教师和学生商讨后即决定上普通中学、实业中学或完全中学。有些学生对当科学家、工程师、白领阶层不感兴趣,则直接就读普通中学和实业中学,学习5年或6年,中学毕业后被企业招聘选送就读职业学校。而就读完全中学的学生可以在高级中学毕业后,直接上大学。所有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均不经过全国考试,只要申请即可就读。
2.5 大学宽进严出,淘汰率较高德国学生只要具有高级中学毕业文凭即可申请就读全国的大学,无须经过考试。学习期间采用学分制,不受学习年限的硬性规定限制,大学学习期间可以申请休学参加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再继续学习,只要修够学分即可作毕业论文毕业。但对学生质量水平要求较高,一门功课不及格,经过两次补考仍不及格即被淘汰,不能再继续就读大学,这时只好再接受职业教育当工人或售货员、护士等。据统计,德国大学学生的淘汰率为40-5卐0%,外国学生的淘汰率为70-80%。因此,有些学生可以选听两次或三次某门课程,才考虑申请考试,因而读大学的年限通常多于5年,有人甚至读7、8年或10年。
2.6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由于德国教师的待遇比公务员或其他行业的待遇要高,而且是终身制,工作稳定可靠,又有寒暑假期,所以,在教师德国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竞聘的人员较多,对学历要求较高。所以无论是中小学或大学均有一批受过严格训练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除了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外,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岗、敬业。以职业学校为例,所教的学生考试的及格率普遍达到90%。对不及格的学生还要义务补课直至全部及格。这些学生除参加职业学校的考试外,毕业后还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德国工业商业联合会(简称IHK)的职业资格考试,及格后方能获得全国统一的技工资格证书。从理论上讲,德国学校不能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教师的责任是让每一位受教育的学生尽量及格,获得技工资格证书,不能让这类学生因为成绩不及格而将他们推向社会。
2.7 政府高投入,不收学费,力争人人机会均等德国的中小学及职业学校不收学费,而且职业教育的学生还要从应聘的企业得到每月500~800欧元的生活费。政府对教育的投资超过国民经济总收入的5%,保证大、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良好地运转,使得所有웃家庭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家庭再贫困的学生只要努力学习都可以保证上大学。德国大学过去不收费,近几年,经过激烈争论,在某些学校开始象征性的收取一些学费也遭到学生和家长的强烈反对,收取学费是否能坚持尚需进一步讨论研究。
2.8 市场规律运作,政府较少干预学校的教学内容,大学各具特色德国大学的水平主要取决于各专业领域教授的水平,教授的数量较少,每个教研室或研究所通常有一名教授。教授采用聘任制,不同于我国的按年限晋升制度,保证了教授具有竞争国际一流的水平。各个大学多由于某专业有国际知名教授,培养多少多优秀的大学生、研究生,获得多少科研成果而成为该校特色。政府对大学的教学内容、专业设置、研究方向干预较少,其专业设置和变更大多是在预测德国和世界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所培养人才的专业方向进行不断的更新调整,学校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2.9 良好的校企结合,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实际德国的职业教育完全根据工厂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技术工人的培养,其教学方法为面向职业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职业需要技工具备什么能力,学校就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毕业后零过渡,直接上岗工作。
其大学教育,工科院校的学生一毕业就是工程师,而理科类也向应用方向发展,即开设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应用化学,应用力学专业,紧密结合生产发展需要。大学和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厂矿企业的联系紧密,而且必须在厂矿企业工作若干年后才能被聘任。如德国工科院校的教授必须在攻读完博士后需在企业工作5~10年才能应聘教授的岗位,他们的罗辑是教授本人未从事过工程师的工作又何以能够培养出工程师。
大学的科研课题大多来自厂矿企业,厂矿企业生产中的难题解决,关键技术的突破大多源自大学的研究所。厂矿企业采用大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而同时又无偿或最低费用给大学提供实验手段及设备等,供其教学和研究。我国目前虽然已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真正与工厂的紧密结合尚有较大差距,有待进一步改进。
2.10 以人为本,学生负担较轻德国中、小学学习的内容远少于中国学生。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水平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水平的,但应用较少。中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沉重,重复的练习堪称世界第一,但学生的自我学习,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与德国学生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以外语为例,中国学生的语法,阅读胜过外国学生,但听说能力却明显落后与外国学生。德国大学不开设外语课程,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基本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德国中学生毕业后可以较熟练的用英语或西班牙语与外国人交流。中国学生即使上大学后语言交流也比较困难,这与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有关。
2.12 教授终身制,使学校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德国教授一旦竞聘上岗后即为终身教授,直到68岁退休。有些教授,一开始很有朝气,科研成果不断,创新意识较强,能跻身世界前列,而当工作10年或更多一些时间后,则较为保守,该专业领域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如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上世纪80年代非常知名,而到上世纪末则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学校。因此,教授终身制也是德国教育改革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3结束语
德国是世界上最具竞争能力的工业化国家之一。他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所建立的教育体制,具有人人机会均等,倡导大众教育,大学宽进严出,注重人才质量,强调以人为本,重视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政府重视教育高投入,教师队伍素质高,教育与企业生产发展紧密结合等一系列优点。当然也存在有学制时间较长,不利于早出人才,教授终身制不利于长远发展等弊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希望通过对德国教育体制及特点的介绍分析,能够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及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健康顺利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