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平台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以微博、微信、飞信、QQ、陌陌、易班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新兴媒体组成的微平台呈现出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等鲜明特征,给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如教育客体价值取向多元化,教育主体认识不足、举措不够,教育内容信息量大面广、难以管控、教育方式强迫灌输式难以为继等。文章从提高教育主体能力、主动转变教育方式、搭建并用活微平台、不断丰富教育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微平台;民族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主要特点
无论是面对公众的微博、微信、易信、QQ、陌陌、飞信,还是专门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易班,这些微平台都呈现出如下特点。
1.即时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即时性已成为当今网络的重要特点之一。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类信息通过这些微平台进行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播的渠道比较多,影响面也较大,在大学生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比如,一个人发布一条微信或微博,他的好友甚至陌生人都会即刻收到这一信息。
2✌.交互性
微平台比如QQ、飞信、微信✫等都是即时进行交流的工具,可以在线聊天、视频、发送图片等,也可以离线留言、传递文档、发送音频、视频等。既可以展开一对一的互动,也可以进行一对多的互动,还可以进行多对多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彼此间的聊天、留言或视频,也可以只是单方面接受信息。
3.开放性
这是因特网最根本的特性,整个因特网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的。基于互联网的微平台,必然也承继了这一特性。无论是内容还是数量,微平台的信息都极其丰富,当然也是鱼龙混杂,尽管国家出台了管理互联网内容的相关法律法规,但网络的开放性使各类信息发布的边界难以彻底管控,导致涉黄、暴力、犯罪等相关内容也会在微平台得到传播,甚至影响会比较恶劣。比如,最近国家查处快播公司就是一大例证。
4.虚拟性
网络的虚拟性和实体性同时存在。像QQ、飞信、微信等在熟人之间传递信息时,体现的就是它的实体性;而在陌生人之间传递信息时,又体现出它的虚拟性。微平台的兴起,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它的虚拟性。比如可以通过QQ加陌生人的账号为好友后进行交流,而微信、陌陌、易信等更是可以直接搜索周边人员的信息,在陌生人间建立某种联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平台的虚拟性会发挥得更为极致,当然也会给有效管控带来考验。
二、主要挑战
1.教育客体:价值取向多元化
大学生的思想相对开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其心智还不完全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逐步形成过程中。他们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比如黄、赌、毒等违法犯罪信息,网络不文明现象、社会公众人物的不良行为等都会对其心智和价值判断形成负面冲击。而微信、微博、BBS等微平台在这方面信息传播中有着巨大影响,传播效果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范围更广。现实中,大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判断,而这种想法和价值判断不一定与我们倡导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微平台的应用,使大学生对信息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获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矛盾,这成为其带给教育客体即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现实挑战。
2.教育主体:认识不足,ฑ举措不够
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微平台的作用早有预判和评估,但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及其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判断带来的现实冲击都远远超过其估计。传统教育模式下,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一般是强迫式灌输,这不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特点,与微平台的传播特性难以相容。微平台的主客体平等性、内容传播的丰富性和便捷性等特征对传统的思政教育主体提出了极大挑战,对教育主体如何辨别、过滤网络中的非法、低俗信息,发挥其传播正能量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3.教育内容:信息量大面广,难以管控
在微平台带来的信息迅猛增长的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广,接受信息的速度快,信息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能量的,也有很多低俗、消极、腐化甚至违法犯罪的信息。这对大学生来讲,有些难以抵制非法、低俗信息的诱惑,受到其负面影响,一旦这些信息利用微平台直接进行传播,影响会更加恶劣和深远。对于教育主体而言,对如此量大面广的消极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识别、管控非常难。
4.教育方式:强迫灌输式难以为继
微平台带给思政教育的最大挑战和最大机遇都在于其具有较强亲和力、较强互动性的交流方式。这种方式赋予教育主客体双方平等地位,教育主体不需要强迫灌输什么主义、什么理想信念,而需要将渴望被接受的信息通过微平台等渠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地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才会乐意参与、乐意接受,否则,强迫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将是难以被大学生所接受的,也将是徒劳的。教育主体一旦更新观念,改变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方式,其效果不言而喻。教育主体能否运用好微平台的这一特点,自觉转变教育方式,是化挑战为机遇的关键所在。 三、主要对策
1.提高教育主体能力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微平台给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带来的现实挑战和机遇要有充分的认识,提高和增强利用微平台做好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思想准备和主动性。二是要提高其利用各类微平台的能力,一方面靠自学,一方面加强交流和学习。三是要随时了解大学生通过微平台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提高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干扰的能力。四是提高其对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好、教育好、培养好大学生。五是加强领导和管控能力。高校党委要加强微平台环境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领导工作,抓好宣传和网络等部门,对微平台舆情加强监管、疏导和控制。
2.主动转变教育方式
教育主体要主动降下身段,转换角色,从“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平等交流者”,主动运用微平台这一民族精神教育的新载体,真正以大学生为中心,在相关文件制定、政策实施、活动组织等过程中,与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微平台为平等交流的载体、以鲜活事例给予大学生响彻心扉的影响,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朋友式的对话,微平台环境下让大学生积极参与,使民族精神教育真正落地,收到实效。
3.搭建并用活微平台
在微平台环境下,要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革新。比如,通过建立高校官方微博、微信、QQ群、易班等平台,加强校园网络舆情引导与监控。可以组建教师、学生微平台评论引导员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高校教师通过开通微博、微信、QQ群、易班等微平台,及时发布课程内容、理想信念、时事评论等相关信息,鼓励、引导大学生开展对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的讨论,在学生积极参与中形成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也可以利用时事热点或者特定时间节点与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开设专栏,对广大学生形成正面引导。
4.不断丰富教育内容
(1)利用微平台弘扬历史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民族精神时代内涵
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ภ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抛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民族精神教育是空洞无力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将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有机、内在地整合在了一起,这一特点无疑是在经济全球化、移动互联微平台背景下最值得彰显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2]而现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要充分利用微平台,结合国庆、港澳回归周年庆典、抗战胜利周年纪念、民族伟人的诞辰纪念等活动,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2)利用微平台构建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校园网络文化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和场所,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有巨大的作用。学校可以利用微平台,把各种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实现网络同步播报,引导大学生关注,♥培养其高尚情操和人文精神,向大学生传播高水平、正能量的文化信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可以由大学生通过微平台自发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墓园,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微平台上进行有效传播,使大学生在其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启迪。
参考文献:
[2]曹文泽.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四题[N].光明日报,2013-0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