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宗教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通过对“浅析佛教是你太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的研究,较深入地研究了佛教文化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试图为目前的宗教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也为旅游资源开发在方案设计、建设决策和旅游管理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生态旅游宗教旅游资源
一、生态旅游与宗教旅游资源的概念
1. 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一词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UI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bealols.LasCuraln)在1983年初首次提出的。原意是指那种在强调种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到那些相对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自然旅游,其初衷是在于通过生态方式的旅游来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系统的质量做贡献。
根据目前关于生态旅游定义的相关文献资料来看,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生态旅游专指纯自然区域(如自然保护区)和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的旅游,是有别于传统旅游的一种具体形式。而广义的生态旅游是指凡是具有生态内涵(包括自然、文化、知识教育)的一切旅游活动形式。生态旅游不一定是硬质的物质景观,一些具有生态文化内涵的软性旅游(osfttuosrim),也可称为生态旅游。本研究所提及的生态旅游即是指这种广义的生态旅游。
2. 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
生态旅游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它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密切相关。
作为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业,在其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忽视旅游开发、经营管理和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严重危害了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威胁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其思想的传播和渗透,人们开始关注传统大众旅游过度开发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重新审视旅游业这一所谓的“无烟工业”,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理注入到传统大众旅游业中,纠正旅游开发中不注意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现象,旅游业进入了可持续发展阶段,从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明的生态旅游。
3.宗教旅游资源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宗教旅游资源的认识比较一致,即认为,宗教旅游资源一般是指因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而形成的对人们具有旅游吸引力并且具有经济ล开发价值的各种事物、因素和现象。其范围相当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宗教圣地、宗教名山、宗教建筑、宗教艺术文物、宗教节庆、宗教名人、宗教饮食等。
4. 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作为一类特色鲜明、意境独特、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目前的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的探讨和开发的意义、原则等方面,缺少从宗教教义方面对宗教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研究。在具体的个案研究方面,相关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著名的宗教遗迹方面,对一些历史上曾遭到损毁、不太著名,但又具有开发潜力的宫观寺庙,缺乏足够的关注,这显然与当前正在形成的宗教旅游热不相适应。
二、浅析佛教文化的生态旅游价值
1. 佛教与生态旅游关系概述
千百年来,我国佛教徒的“西行求法”、游方问道、朝礼名山胜迹的云游,与文人墨客、官绅士大夫的漫游,成为古代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民间大众的宗教外出活动大多兼具游玩成分,如我国民间常见的庙会、游春、进香等活动,本出自民众对神的敬奉,但这些活动不仅娱神而且娱人,祭拜之余,不少香客还游山玩水,充分享受这些活动的乐趣,直到现在,这种旅游方式仍然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活动。
佛教在华夏大地上传播过程中,与中华本土传统文化逐步交融渗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人们的日常衣食、语言,到思想、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天文、地理、医学、算术等各个文化领域,无不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佛教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众多宝贵的佛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宜在山林独自修”表明了佛教的内在要求,佛教认为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净化心灵、修成正果,因而长期以来,许多著名的寺院均建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或依山傍水处、或深山幽谷间。我国古代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这些佛教建筑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已成为当地风景中最突出的标志性建筑,并成为了著名的生态旅游客体。
2. 佛教文化的生态旅游价值分析
佛教教义里蕴涵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思想✉,佛教活动中包含众多的生态保护行为。缘起论是佛教独特的世界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在这里,“此”和“彼”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指出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缘起论的基础上,佛教建立起了独特的人与环境关系的生态理论,佛教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为佛教的自然观、生命观和理想观。
寺庙是佛教文化存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佛教描绘佛国净土的特殊方式,可以说,佛教信众的建寺修庙是佛教可持续发展生⚥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佛教生态旅游资源的一种开发活动,僧人勘称佛教生态旅游资源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佛教认为,修禅得选址于清幽寂静、环境优美的山林,以达到远离尘世的喧嚣和人为干扰的目的,因此,佛教徒喜欢在青山绿水间筑庵建寺,栽种花草树木,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美化,非常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协调,使佛教寺院与生态环境相互一致,并相得益彰。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一股“筑寺建庙热”,许多地方恢复重建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后又因各种原因被毁的有名寺庙,但在新寺庙的规划、设计、修筑过程中,由于对当地的历史沿革了解不够,对佛教文化内涵理解不深,结果不是粗制滥造,就是不伦不类,致使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出现变质串味的现象,发人深省。因此,开发佛教生态旅游资源,就要深入挖掘佛教文化中所蕴涵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思想、所践行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并将之充分展示出来,在旅游开发中自觉地运用。
三、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在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必然给旅游地带来经济、环境、社会等一系列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其初期阶段,人们往往只注重旅游事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综合效益的研究:虽然认识到旅游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却忽视旅游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其结果便是人类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进而影响到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
旅游开发对环境的的影响是当今世界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旅游开发是根据旅游资源已表现出来和潜在的特性,为谋求吸引旅游者和增大旅游消费而进行的开发事业,旅游开发是旅游业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活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在近年来旅游事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开发不当或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许多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妥善处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目前堕待解决的课题,而有效地控制旅游开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应建立在科学的预测和评价基础之上。
四、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与社区居民的关系
促进旅游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旅游地居民是旅游地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维护自身良好发展的权利,因此,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让当地居民的参与。从经济方面来看,这样的参与使得他们能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能有效地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从社会发展来看,旅游业在当地的发展与渗透使得他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可以更快地融入现代文明;从环境影响来看,当地居民对自然环境的维护与影响比旅游者更为直接,总之,当地居民的参与可较好地实现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公众参与是建设单位和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可以使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能被公众充分认可,并提高项目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公众参与有利于公众了解项目建设活动,特别是吸收有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的公众投入此项工作,使他们在项目实施前了解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项目的类型、规模、地点和同项目有关的环境问题,以及拟采取的保护措施,使项目被公众充分认可,减轻或消除公众的担扰,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公众对开发活动提出的各种看法和建设性意见体现在公众参与的结论中,将公众的要求纳入生态环保措施中,因而公众参与能使开发活动的规划、设计更加完善、合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开发活动的综合和长远效益,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确保开发活动的顺利进行和长远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公众的监督,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