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摘要]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它将是以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现代信息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学科课程整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成为承载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是发挥教师教学创造性、提升学生主体性、活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崭新的模式,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应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抓学生学习兴趣的兴趣,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已经普及。这是一种图文并茂的人机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感官上的刺激。学生面对这些,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好奇心,才能将自己完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的兴趣上来了,教师再趁热打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主动地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给了学生一个看得见,听得见的空间,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画面、声音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点,这样比单一的讲课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能够在音画上获取自己喜欢的,并将其保持在记忆中,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一定会好于以往的传统教学。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ฒ新精神
在教育教学中,认得思维的展开是需要环境的。在多媒体提供的声像图文信息中,学生最容易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开来,这种直观性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很好地利用多媒体,将所教知识融合到信息中,能够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这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土壤中学习、创新、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成了事实,而不是空谈。
(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
为了增添ค课堂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走进课堂,成为许多老师的教学手段。学生是主体,学科教师是客体。教师为了有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把教学活动变得直观、形象,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新颖独特,充满吸引力,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能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厌学现象,同时也能提高ณ教学效率,改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枯燥关系,使课堂气氛活跃、融洽。
(五)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多媒体教学能够给学生一个更加宽阔的学习空间,它的画面、声音、动态视频等功能,能够让学生将自己融于情景中,进而被感动、被吸引、被震撼。使以前那些枯燥的知识变成带有感情色彩的故事,将这些抽象的知识简易了,变得具体化了,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灵活地掌握知识,并将自己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具体运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拓展教学渠道,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1.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把多媒体手段带入课堂,从图像、色彩、动画、声音等方面给学生以诱导和刺激,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巧妙设疑,解决问题。疑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古语曰:“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疑才有思,思则能解疑。
3.做好演示实验,扩大观察视野。教学中涉及实验时,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实际操作会很难全面展示,加之有些实验仪器离学生很远,观察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突破“语言障碍”,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加速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很多内容比较抽象,教师不好解释,学生不好理解,而运用多媒体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教学知识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需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舞台,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现代化的整合,逐步实现有效教学,让学生与老师用新的方式进行互动,进行沟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学工具和学生学习的工具。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孙继学.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吉林教✘育,2004(Z2):34.
[4]赵玉霞,徐超.试论网络教学与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