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生物“活动课”模式的尝试
摘 要:深圳市光明新区实验学校生物科组在新课标指导下,尝试构建初中生物“活动课”模式。通过对活动课课型的多次实践和研讨,形成了清晰的活动课课型结构。以调查校园植物种群密度为例对该模式的实施过程作出了具体介绍。
关键词:初中生物;活✉动课;课程结构
以下介绍这种生物学科“活动课”模式在校园实施的实例,共同探讨如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
一、“活动课”模式的课型结构
课题总结出“活动课”模式的教学过程由以下四个步骤组成:
1.课前准备
要求师生共同进行活动的准备工作,包括教师进行活动方案的总体设计,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学生搜索相关资料和准备相关用具。
2.活动导入
明确活动的主题、目的、要求,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激发兴趣。
3.活动实施阶段
活动实施阶段是活动课的中心环节,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地开展活动和体验。为了活动能顺利进行,实行分段活动,可以循序渐进、多层次地体验,利用学生深入探究,保持参与的积极性。主要通过两个活动以及相应的汇报完成这一环节。
(1)活动一
这个活动一般是比较简单、易操作、有趣的,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时间比较短,一般控制在5~8分ณ钟。主要是起到引起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初步体验和认识要探究的主体。开展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以让学生观察土壤、测量植物的数量、辨认植物等。
(2)汇报一
汇报一主要是针对活动一做一个简单的汇报,让每组学生分享自己所见所闻和成果。通过交流充分地认识活动的主题。老师及时给出点评和指导。同时引出新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入讨论或体验提供引导。
4.活动总结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对完成的活动项目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以提高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技能和技巧。
二、课型结构
在教学设计的进程中,以学生的动手尝试体验为主,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生物的实践活动。课题组通过多次的实践和研讨,得到以学生尝试体验为主的课程结构如下:
■
三、教学案例
案例 植物种群密度调查
1.活动目的
了解常用的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学会调查某一物种的种群密度。
2.课前准备
提供常见的黄鹌菜的图片资料以及植物调查的方法资料给学生。以及学生课前收集更多相关的资♒料。
3.活动引入
春天到了,校园里到处都是春光明媚的景象。在我们校园的草地上有一种花叫做黄鹌菜,花开得正茂盛,我们这块草地上究竟有多少棵黄鹌菜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算出它们的数量呢?以此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了解调查方法和选择工具,进入新课。
4.活动过程
(2)汇报一:10个小组汇报该小组测定样方的中黄鹌菜的数量,记录在白板上。大致计算出黄鹌菜的种群密度。
(3)活动二:通过进一步观察与实地分析,寻找影响两地种群密度差异的原因。
(4)汇报二:小组汇报以及集体分析甲、乙两块草地的黄鹌菜种群密度差异的原因,并引导学生说说ด在调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或应注意哪些问题。
5.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出运用这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的要点和技巧。使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去调查其他的生物类群。并且了解生物分布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本课题建❣立起一种生物课堂“活动课”模式的课程结构,主要包括活动和汇报两部分。进行活动时,每次学生活动时间为5分钟左右,活动包括观察、讨论、体验等。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分享自己的成果,教师进行适当点评与指引。汇报的方法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口头汇报、游戏、辩论等。随着两个活动的逐层深入,逐步发挥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很自然地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常一新.浅议体育活动课的改革[J].考试周刊,2009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