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没那么重要/天天妈妈
有位妈妈谈了她的困惑:
孩子一岁半,不知如何给他选择玩具。精心挑选带回家的玩具,孩子捣腾几下就丢一边了,可一看到新玩具就又闹着要买,真不知道他喜欢什么样的玩具。有时实在忍不住,真想对他发脾气。
仔细想想,我也曾为玩具的事情困扰过,跟孩子冲突过。幸运的是,在这几年的滚打摸爬中,通过不断总结和改变,终于明白于孩子来说,玩具是怎么一回事了。
心理历程
孕期的做法购买自己认为质量最好的婴儿玩具:色彩鲜艳的,材质安全的……光是畅想宝宝拿着玩具把玩的样子,就够幸福了。
事后反省孕期购买的玩具,多半是为了愉悦自己。对于新生儿,父母其实只要陪在他身边就够了。与玩具相比,孩子和大人及周围环境的互动才最重要。
婴儿期的做法一看到“有用”的玩具就想买。有次看到一个会爬的大蝴蝶,我马上买回来训练孩子爬行;看着孩子一次次努力、吃力地向着蝴蝶爬去,我心里不知道多得意,觉得自己太会选玩具了。
事后反省这种“功利”的做法,很可能使孩子厌烦,结果适得其反。其实孩子在这个时期,对玩具依然没有太多需求,现实世界能吸引其注意力的事物很多,完全不必花太多心思去买太多玩具。实在要买,只买几个在他不愉快时能帮助转移注意力的玩具就够了。
两三岁时的做法看孩子总是找家里的手机、遥控器、大人的眼镜等东西玩,我就觉得肯定是玩❣具不够多,于是去商场选购了很多看起来很好玩的玩具:练扔投的小型篮球筐,不同钥匙开不同房间门的益智玩具等。
事后反省不是商场里标签贴着“玩具”的东西才是玩具。孩子为什么玩生活用品?并不是因为玩具少,而是他需要了解这些东西,了解真实的生活,通过观察和模仿来适应这个社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你去商场买的玩具再多,也没办法代替“生活玩☮具”。
上幼儿园后的做法非常难以容忍孩子买地摊货――都是些劣质产品,太多安全隐患!可他好像故意跟我杠上一样,每次都要跟着小朋友一起买。有一次他看中一个2元钱的海绵金箍棒,我觉得太劣质,可他又哭又闹,为此我生平第一次揍了他…… 유
事后反省回想自己小时候,曾经痴迷一个很破的塑料盒子。多少个日日夜夜,我清晰地记得那种感觉:那个盒子就是一个城堡,每次打开,我都仿佛看见了王子和公主❧。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能在拒绝孩子之前先问问自己:孩子喜爱的理由是什么?“劣质”这个概念他是否能够理解?
这么一分析,就会清楚:儿子那段时间最崇拜孙悟空,可市场没有做工精良的金箍棒,只好买一个“劣质”的海绵金箍棒来满足幻想。如此想来,这个“劣质”玩具其实是物超所值的,我当时为什么要拒绝呢?
比玩具更重要的
现在,我已经不再为玩具纠结了。从理论上来说,玩具于孩子是必不可少的,但我认为一定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下”。如果大人时时强调玩具的重要性、把玩具当成一种培养孩子的工具,或者因为买或者是不买、买这个还是买那个而导致亲子冲突频发,那还不如没有玩具。
玩具本身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对待它们。
适当满足,不至于脱节 小朋友们都热烈讨论的、都希望能够拥有的、儿子也认真提出购买要求的玩具,我会满足他――需要商量的只是什么时间购买。
孩子进入幼儿园,就是进入了一个小社会;他们对某些玩具的喜爱,不亚于妈妈对时尚的追求,虽然我们对时尚的追求要有所节制,但一味拒绝也会与社会脱节。
给他体验,让他取舍 电视广告中反复推销给孩子的玩具,如果他要求买,我会与他一起探讨:“真的有那么好?会不会是骗局?”并且在没有太多不良影响的情况下,让他自己体验和选择。这会带来理解力上的进步,让孩子拥有掌握权,有能力解读媒体讯息,而不是做一个☣被动的消费者。
那年春节上映《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虽然我不喜欢,但是影片宣传攻势太强大,结果我们不但去看了电影,还买了它的大礼包,并用礼包里的道具对电影进行模仿表演。
我本来非常不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但还是给孩子买了它们的玩具,因为我意识到:让孩子学习选择需要一个过程,与其把我的喜恶直接加给他,不如慢慢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玩具的认识会更深刻,会渐渐知道辨别和选择。
玩具迷恋?可能是孤独 如果孩子突然加大对玩具的需求,我会反省自己:是不是最近陪伴孩子太少,导致他因为寂寞而增强对玩具的依赖。
现在许多孩子如果没有店售的玩具,就不会玩游戏。他们已经对玩具等实物形成了依赖。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人陪伴得太少。“软性”的陪伴太少了,“硬性”的陪伴比重就会增加。
如果大人能陪在旁边,即使简单的玩具,或者旧玩具,大家一起尝试,脑力大碰撞,就可以创造出新玩法,找到新的乐趣,孩子自然就不会那么快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