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时空的审美创作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语)这对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艺术家而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精深的思想、超越性的行动,为人民创造喜闻乐见、富有审美感染力和价值“含金量”的精品力作,已然变得愈来愈重要,愈来愈迫切。由金沙作词、黎晓阳作曲、吴碧霞演唱的《湘江飞出一首歌》,刚刚荣获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湖南电视台等播出。其微电影式的词作、中西合璧的乐章、夜莺般的歌唱“三位一体”所透射出的湖南味、中国范、国际性,不仅令国内音乐大咖们称赞不已,且成了无数爱乐者眼中高雅的“超级艺术品”(英国威廉姆斯语)。
题目,乃文章的“眼睛”。《湘江飞出一首歌》的题目本身就是一双美丽动人而传神、会说话、会唱歌的“眼睛”,不仅引人关注,欲生出无尽的遐想,且为大众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让人真切感受到关于母亲河湘江那些正在萌动着、变化着的新鲜事儿、新鲜理儿。也许,有人做梦亦意料不到作者会以“一首歌”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意象来描绘湘江、诉说湘江,并以此为“天窗”表现三湘大地一片欣欣然的繁盛景象和百姓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有一种“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感觉。尤其是ง“飞”字,一字千钧,亦真亦幻,潜藏“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意蕴,使得整个词篇变得舞蹈蹁跹,轻俏飘逸,神韵拂拂,可谓丹青妙笔。
“白鹭衔云朵,春风唱碧波,湘江飞出一首歌。”这个极具创造力的标签式的引子段,字字珠玑,有着浓厚的中国古典诗词色彩,浓缩了丰富的信息量,既有现实内容又有“潜在内容”。试问湘江究竟有多美、有多神秘?草青青,天蓝蓝,一朵朵白云,一行行白鹭,随风自由飞翔,碧绿的江面泛起一丝丝涟漪,浩浩汤汤北逝去。在这颜色如水彩画般晕染开来,清丽光润ฃ,处处是生机勃勃的“世外桃源”里,打破沉寂,打破前人那种含蓄与默许,突然间飞出一首歌,一首二十一世纪的田园诗歌。因此,它不再是一幅画,一首诗,而是接通现代审美之地气的微视频,音画平行,意境深邃。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为干扰,白鹭已从原来常见的南方夏季候鸟变成了世界濒危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词作家金沙先生将其作为开篇第一个词,我想必然有其深意。总之,这个“华丽丽的”、创意十足的开头,为主歌内容的表现提供了广阔的“英雄用武之地”,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主歌以歌声为“核动力”、为中心点,充分发力,集中释放散发性思维的强劲能量,内容丰富、充实、饱满,激情如火。“歌声飞过大地上,染绿青山一座座。歌声飞过水云中,点燃芙蓉一朵朵……”词作者用一种内似太极的力量,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缓中有急,急缓并存,十分从容大度而有节奏地使歌声,腾云驾雾般地飞过大地、水云,飞越田野、云浪,飞进朝霞、百姓心窝,春风般吹绿青山、禾苗,火焰般燃红芙蓉、暖透人的心窝,等等。最后回归歌词主题――美丽新山河与幸福新生活。显然,这种先有歌声、后有结果的排比句式和先有自然环境再有生物的因果关系,以及“飞”的连续反复和“染”“点燃”“撒开”等动词及“一座座”“一朵朵”“一棵棵”叠词的采用,非但视野广阔,结构严谨,情感细腻,由表入里,层次感强,意象集中且统一,而且语言颇具个性和音乐美,为其与音乐缔结“秦晋之好”开设了绿色通道,留下了足够的合作空间。
总之,歌词构思巧妙,立意深远,视域宏阔,诗画音并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乘”,展现了湘江独有的胆气与生态文明,抓住了时代的新意,写出了生活的新意和人民的向往。同时,也可以看出,词作家金沙先生是一位处理“公转”(即主旋律)与“自转”(即艺术规律)之间微妙关系的高手。
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为湖南音乐界的执牛耳者――作曲家黎晓阳,他学养丰赡,思维敏捷,眼光独到,在生活中始终保持一份精细的心情与静气,在创作上始终保持一种大举突破、超越前人的胆识与智慧。最初点燃《湘江飞出一首歌》音乐创作灵感和“火花”的是他在湖南~山夫夷江深入生活采风时,乘坐竹排游荡在寂静的江中,突然听见一群白鹭振翅掠过江面浪花飞溅而发出的“空谷足音”。未料,那一瞬间的律动、轻巧、空灵、优雅、自然,戳中了他创作的G点,打通了他创作的“任督二脉”, 并经过漫长的七年打磨,即作曲家几易其稿、不同演唱者四次录音、三次编曲与配器,颠覆性地创新――将大量西洋美声花腔技术如盐入水般与湖湘民族音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民族音调与花腔完美融合的、业界一致公认的、具有时代标杆意义的原创歌曲。
其一,音乐结构上,具▲有艺术逻辑规律的情理交融性。《湘江飞出一首歌》的音乐创作,是作曲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以一种开放的视野与全球性的博大胸怀,以现代作曲技法在中华美学原则下,脚踏实地与高瞻远瞩的艺术实践。因存在西方文化崇理、中华文化尚情的美学分野,作曲家注重在“情理交融”中韬光养晦,注重在中西互补中共存共荣,有所作为,致力于创作出真正成为中华音乐的和谐之声和魅力之音。特别是曲式结构上,作曲家始终笃信“情感的衔蔓本身即蕴含着合理的结构走向”,既遵循音乐“起―开―合”总的发展逻辑规律,更重要的是以无形的情感发展脉络,在理性的科学规范下,音乐的连续性、整体性与动力性臻于意脉贯通,生动、圆融,和谐统一。比如,在独唱与伴唱的复调织体创设上,既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又在理性的规范下科学安排,不仅真正体现了“水到渠成”,而且是“顺理成章”“自然天成”。同时,多段体结构曲式,也是作曲家围绕情感如何淋漓尽致地抒发而悟“道”,在情的意脉动律下由“理”性科学规范而成,此乃严谨的结构与运用的艺术手法,体现于神理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统一于歌唱性、抒情性之中。因此,整个作品的音乐结构,艺术而科学地形成与规范于情理交融之中。
其二,曲调旋法上,注重调性调式色彩鲜明的对比性。歌曲在旋法上,曲调的继承性与创新性并存,立足传统吐露自家块垒。美是现实也是理想。作曲家在继承传统的根基上,竭尽心力从其中寻找新的闪光点作为创造美的目标。歌曲用的虽然是湖湘音调,但并非局限于某一民歌,在似像与非像之间,隐含多个可塑性较强的诱人内核,以求“神”似而“貌”离,在匠心“重塑”之后“扬我之眉须”。尤其是花腔技法的运用显示出了作曲家有着厚实的西洋古典音乐的功底,任由乐思中外驰骋,写来精妙老到,无论是音型、旋法、还是节奏型,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比如节奏对比、调性调式对比、音区对比等曲调发展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深化了主题,促成了高潮,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特别是匠心独运地运用“b7”,不断形成小属和弦同主音大小调所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等,同时造成音乐多处离调或转调,自然、得体,既和谐又巧妙、精当。 其三,词曲结合上,力求语调与重音入乐后的和谐性。歌曲词、曲结合紧密,既科学而艺术地符合汉语言的逻辑重音规律,又严格按照语调四声行腔,随曲调发展逻辑律动,哼唱起来可谓穆耳协心,和谐动听;聆听时不要打字幕、不看歌单就能非常清楚地听懂歌词,展现出了作曲家黎晓阳先生非同一般的曲调写作和语言结合的硬功夫,尤其在关键性的字眼上十分讲究:他不仅看重歌词语言表达的节奏感与韵律感,而且特别注意在词曲结合上,遵照马克思主义“美的规律”,在旋律发展高与低、强与弱等变化中,谋求构成音乐艺术的对比统一的韵致美与气韵美。
其四,技法运用上,突出音乐形象典型塑造的审美性。任何艺术作品,皆以准确、鲜活、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去感染人、激励人、愉悦人、鼓舞人。作曲家贴近生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站在美学✫的高度认识生活,并提取生活中最能体现音乐美的元素,进行生活的呼唤转化为心灵的呼唤;有敞亮的心灵视界与健康的心理结构,以及气质、个性等一系列的主体存在与音乐大美的追求应实现高度的契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塑造好典型的音乐形象,作曲家精巧地设计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艺术技法,比如在全曲黄金分割点上运用复调手法,将伴唱烘托独唱旋律,又在全曲近结束处将“b7”还原。特别是在B段,以快速花腔与合唱旋律结合,意味着湘江碧波荡漾与浪花飞溅之韵致,几乎做到了“每个音符都是活的”。既有宏观上全面把控,又从微观上着眼,核心乐句或乐段在整体构思中得到了完好的突出,音乐形象既鲜活、生动,又完美、典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
前苏联著名作曲家伊萨克・奥西波维奇・杜那耶夫斯基说:“词与曲溶汇在一起,相互不能分割时,就为一首好歌了。”的确如此,这首歌的词与曲水乳交融、珠联璧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已不可分割。但是,我国首位将中国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集于一身并获得最高国际奖项的、有着“中西合璧的夜莺”“来自东方的声乐天使”之美称的湘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的音乐表演亦独具韵味,功不可没。歌曲音域宽广,节拍变化频繁,演唱难度大,极具挑战性,可凭借她清澈、纯净、甜美的极佳音色和高超的声乐技巧,《湘江飞出一首歌》的演唱美轮美奂,尽善尽美,宛如 “天上传来的声音”,给人以美的享受、情的感动、理的启悟,将湖湘老百姓“诗意地栖息”在三湘四水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豪情与自信,以及对美丽母亲河湘江的无比挚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自然天成。
《湘江飞出一首歌》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不可多得的音乐精品;是音乐湘军杰出代表扎根现实生活的沃土、直面湖湘大地的变迁、始终以“诗意的民生情怀”为人民放歌、为时代放歌的文艺典范;是词曲作家与歌唱家联手创造性地进行“中✪华传统文明精华的现代活化”和“国际优秀文化的本土活化”的、具有超越时空魅力的审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