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扩散与汉语传播

时间:2024-12-26 15:01:5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汉语扩散与汉语传播

摘要:随着汉语教学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学者对“对外汉语传播”或“汉语对外传播”的名称提出了质疑。本文以明代为例,提出了在汉语走向世界的历史研究中应使用“汉语扩散”这一名称。

关键词:汉语扩散;汉语传播;走向世界

近年来,随着汉语教学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学者对“汉语传播”、“汉语对外传播”、“对外汉语传播”等名称提出了质疑。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很难准确界定“外”到底应该指哪些地区。 第二,很多地区对汉语的认识和学习并非因“对外传播”而起。

这种疑问主要源自对“传播”一词的理解。关于“语言传播”,一直没有比较精准的定义,而且在不同人的理解中,这个词的含义也不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传播”的解释是:“广泛散布。”因其中的ม“传”具有“递、送、交、运、给、表达”等多种动态意义,而赋予词语动态行为特征。这个词在汉语中使用已久,如“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北史·突厥传》)“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为传播吟玩。”(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高适》)“一砚一铫,主人俱绘形作册,传播艺林。”(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现代意义上的“传播”源自英语的communication,原意中包含着“通讯、通知、信息、书信;传达、传授、传播、传染;交通、联络;共同、共享”等意思,在传播学中被定义为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百度百科)不难发现,无论是古用义还是现代义,都是主体通过某种渠道使某种事物或信息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获得共享的活动,很多人将其理解成为一种带有主体意识特征的自觉行为。而不少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汉语、汉字能在世界的许多角落生根发芽,并非中国人或中国政府有意而为之,常常是自发的,而非自觉的。中国政府有意推介的是中国的思想和文化,而汉

语、汉字是搭乘着中国的思想文化以及中国的科技、经济等载体走向世界各地的。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外国人在汉语使用范围的扩大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像唐代的日本僧人和工匠,明代的朝鲜人。ฅ尤其是在明代,汉语能够为西方世界所认识,更多的是依靠西方传教士的自觉学习和介绍,而非中国人的功劳。虽然其间有不少中国官员帮助过传教士学习汉语、译介西方科技著作,但他们并没有以“对外汉语传播”为主要任务;虽然传教士中的很多人在中国居住了wWw.LWlm.com很久甚至终老,但对于他们而言,汉语和汉字经由他们呈现在西方人面前如果说是“对外传播”就显得不太恰当了。因此,“汉语传播”再加上“对外”,这样的名称就很难全面概括古代中国汉语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学习和使用范围的。而“扩散”(一般译作diffusion)和“传播”一样具有“扩大范围”这一语义特征,虽然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类型的传播,是一种社会变化,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但是它既包含了自发的传播,又包含了自觉的传播。(百度百科)“语言扩散”并非一个新造术语。近二十余年欧美学术界就兴起了“农作/语言扩散假说”(Farming/Language Dispersal Hypothesis)理论,其核心观点是认为当代不同语系的分布在不同程度上是与农业的扩散和农作者的迁徙相关的。比如,中国古代汉语汉字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使用,尤其是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正是由于古代中国农业以及很多方面的技术都十分发达,是周边民族积极学习的对象,也就有了中国地区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民来往流动的现象。而明代,更是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移民活动。这一政策是明代汉语得以向毗邻国家传播的一个重要条件。明代的移民主要有两个流向:一是流向边疆跨境语言地区,这是主要流向;二是直接流向国外,这是支流。明代统治者抱着“用夏变夷”的目的,向北京、辽东、西宁、云南、四川等地大规模移民。农业技术随移民而至边疆地区,汉语也随之在该地区出现,并因教育的发展而得到更广范围的学习和使用,进而对周边国家也产生了影响。明代统治者又从“惠远人”的思想出发,向国外输送了一些有特长之人,如洪武二十九年,因✿中山王积极朝贡,为了方便琉球使臣往来,“又嘉其修职勤,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明史·外国四》)而且明朝曾不止一次向琉球国“赐闽人”。由于这些移民的迁入,汉语言文字开始在琉球得到广泛使用。然而,这些移民活动并不是为了将汉语推介出去,汉语只是随着移民和农业技术的流动而流动。这种自发而非自觉地将汉语带往世界各地的活动,用“扩散”这一名称是比较合适的。而且,“扩散”还可以包括历史上那些自觉的汉语传播活动,以及汉语บ因传⌛教士活动而向西方延伸的状况。

因此,研究古代中国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学习范围如何扩大时,宜用“汉语扩散“这一名称。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