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生活视野中的现代文学经典的大众接受及其问题

时间:2024-12-26 14:16:3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在关于经典重构的学术讨论中,童庆炳先生曾指出,一般文学经典的建构至少应包括如下要素:“(1)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2)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的空间;(3)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4)发现人(又可称为“赞助人”);(5)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6)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观念。”②这六条因素中,一、二两条近于常项,后面四条则是变项,其中,第三、四、五条又自不同,它们关涉的不是文学作品本身,而是由文学的阅读、接受以及置身其间的文化语境所形成的文学传播的生态链条,是与国民的文学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对于这些变项的考察,可以从文学生活的角度发掘大众读者对经典理解嬗变的轨迹和缘由,就像佛克马说的:“确立经典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更令人兴奋的是观察不同社会文化下不同的经典之间的区别,并对这种差别给予解释。”③

那么近年来,到底有哪些现代文学作品进入到普通读者的阅读视野,读者心目中的现代文学经典又包括哪些,经典评价中的动态变化如何体现,高校和研究机构关于经典重构的学术讨论对于公众的阅读起到了怎样的诱导,干预经典构成的尝试能否落实,大众的阅读倾向是否可以反作用于精英知识分子的经典理解,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文学生活视野中对经典问题考察时应予以回应的。本文拟就样本数据充分、在出版和阅读领域中较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和“开卷畅销书榜”的相关报告数据为例,对当下文学生活中现代文学经典的大众⌚接受及其相关的问题做出初步的分析。

1999年8月,隶属于新闻出版总署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10年9月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了第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到2014年4月,“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共进行了11次,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年度“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11份。这项连续性、大规模的基础调查对★于全面了解新世纪来我国国民阅读与消费需求、行为偏好的基本状况和变化轨迹提供了重要参考。

依据历年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的“分类图书市场状况”,在各类图书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文学类图书,11次调查中,只有2004年发布的第3次调查,文学类图书让位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图书”退居第二位,其他年份都高居第一,显现了文学阅读的广阔空间,文学仍是全民最重要的文化需求。具体到文学类图书的细分,“文学名著”和“武侠小说”是国人最爱的两类文学图书,居于第三位的通常是“言情小说”或“当代小说”。

除了这种大的阅读趣味与趋向的采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还设有“读者最喜爱的图书作者”和“读者最喜爱的图书”两项专题调查,为我们了解国民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认知与喜好提供了一个相当直观的窗口,表1和2是2008年以来的结果。

表1:“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之读者最喜爱的

图书作者”

表2:“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之读者最喜爱的图书”

综合上述两表可以见出:其一,读者最喜爱的作家与读者最喜爱的作品并不构成对等的呼应。读者喜爱的作家除了曹雪芹和罗贯中,其他均是现当代作家;而在喜爱的作品中,古典四大名著牢牢占据前四位。

其二,鲁迅在大众心目中的经典地位毋庸置疑,但其与金庸的并驾齐驱,则显示了大众心目中对雅文学与俗文学经典认知标准的含混。

其三,共有四位常规意义上的现代经典作家进入读者最喜爱的作者名单,分别是鲁迅、老舍、巴金和冰心;一部现代文学经典作品进入读者最喜爱的图书名单,即《围城》。

本文引入的第二组数据来自于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定期发布的“畅销书排行榜”。

畅销书与文化体制的改革、文化观念的转型、文化市场的成熟、出版产业化的趋势、审美风尚的嬗变和大众消费心理有着深在的密切的联动关系。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专业提供图书行业咨询、研究与调查服务的商业机构,也是全球最大规模中文图ว书市场零售数据连续跟踪监测系统的建立者。其对图书零售市场的监控采取的分类方法是将图书分为虚构类、非虚构类和少儿类三大类别,其中虚构类即指文学类为主的作品,包括本土出版和引进版权的小说出版物、漫画绘本等。

以下是“开卷”近年来的“畅销排行”统计:

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1月30日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Top10

1.《狼图腾》 2.《杜拉拉升职记》 3.《达・芬奇密码》 4.《小时代1.0折纸时代》 5.《小时代2.0虚铜时代》 6.《追风筝的人》 7.《杜拉拉升职记2-华年似水》 8.《张爱玲全集-小团圆》9.《悲伤逆流成河》 10.《独唱团(第1辑)》

2011年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TOP10

1.《临界・爵迹(Ⅱ)》 2.《百年孤独》 3.《临界・爵迹(I)》 4.《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5.《临界・爵迹:燃魂书》 6.《独唱团(第1辑)》

7.《小时代3.0刺金时代》 8.《狼图腾》

9.《夏至未至(2010修订版)》 10.《幻城》

2012年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TOP10

1.《小时代3.0刺金时代》 2.《百年孤独》 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4.《狼图腾》

5.《光明与磊落》 6.《阳谋高手》 7.《盗墓笔记(8)(下)》 8.《南音(上)》 9.《蛙》 10.《遇见未知的自己:都市身心灵修行课》

2013年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TOP10

1.《小时代3.0:刺金时代》 2.《小时代2.0:虚铜时代》 3.《小时代1.0:折纸时代(修订本)》

4.《百年孤独》 5.《龙族III:黑月之潮(上)》

6.《狼图腾》 7.《蛙》 8.《第七天》 9.《少年pi的奇幻漂流》 10.《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到,在以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作家、网络新类型小说和境外流行小说的强劲包围中,能够进入畅销书榜单前十的现代作家作品只有张爱玲《小团圆》。此外,钱钟书的《围城》(2011年第16名、2012年第13名)和老舍的《骆驼祥子》(2012年第30名、2013年第20名)入围过“top30”,这也显现出大众文学消费真实样态下,常规现代文学经典相对尴尬的现状和前景。

“全面阅读调查报告”和“开卷畅销书榜”取样方式不同、调查方式和侧重也不同,不过将二者加以参照,还是能见出大众读者的阅读喜好以及隐含其中的经典认知观念的端倪。尝试概括如下。

其一,布尔迪厄曾指出,虽然大众化审美在当代文化生产中不断获得增殖,但是确立和掌控经典文化权力的,还是以大学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势力,因为它们有着合法化地对文化“加以圣化、维护、传播及再生产的功能”。④不过,将前述两种关于大众文学阅读的调查样本综合来看,大众读者对于经典的期待视野会较大地滞后于学术界关于经典重构的讨论。

最显而易见的是,当下大众心中的现代文学大家基本限于“鲁郭茅巴老曹”的范围,凸显出较为老派的文学史观念对于大众读者经典理解的预制,而像沈从文这样近三十年被文学史经典化的作家仍旧难以进入读者最爱的作家之列,《边城》等名作长销而不畅销。鲁迅的经典地位虽然被读者广泛认可,但无论是读者最爱的图书还是畅销书单中,鲁迅的作品都不见踪影,这其间的反差说明读者认可鲁迅大概并非来自阅读获得的感同身受,而是出自文化氛围浸染下的选择惯性,诸如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塑造、官方和精英文化场域对鲁迅不约而同的推重、一般社会文本中对于鲁迅语录的援引等都会强化对鲁迅的经典理解。

其二,张爱玲的自传小说《小团圆》登上了畅销书榜,但她本人并不在读者最喜爱的作者之列,说明被制造的阅读热点对经典重构的贡献不大。

《小团圆》的内地版本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2009年4月出版,这部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遗著,在文学价值的典范意义上与《传奇》和《半生缘》相较是大是小不论,但能在出版一年之后即进入到2006年至2010年五年的虚构畅销书总榜,与出版方精准的营销策略密切相关。出版方不但巧妙利用《色戒》电影上映的余热,渲染胡、张之恋及张爱玲借小说的现身说法,称其为张爱玲“最神秘的小说遗稿、浓缩毕生心血的巅峰杰作”,并邀请止庵、陈子善、黄锦树等名家点评推介,为作品的经典地位背书,很好地制造出为读者喜欢的“近距离热点”的阅读效应并持续发酵。能提供佐证的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本人文学奖之后,迅即成为大众阅读的焦点,不但荣登当年读者最喜爱的作家之首,而且多部长篇入围畅销书榜(此前从未入围),诺奖对于作家经典性的加冕意义凸显无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张爱玲的《小团圆》和她的其他作品,在2010年之后再未能进入畅销书单,可见“近距离热点”效应对于大众读者经典构成的评价效力有限。今年,全民争读莫言的热潮也已慢慢消退,莫言是否可以藉获奖真正在大众心中确立经典作家的地位也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其三,钱钟书的《围城》是唯一既被列入“最受欢迎图书”也登上“畅销书榜”前列的现代文学名著。作为一部哲学意味浓郁、实际并不好理解的知识密度极大的小说,《围城》能被大众读者津津乐道,成为畅销书界多年的“不倒翁”(到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总印数接近400万册),这种现象发人深思。

如果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正式开启了学界对《围城》的正典化讨论,那么在大众视域中,《围城》的被接受与黄蜀芹导演1990拍摄完成的同名电视剧的热播直接相关。但一直到新世纪,该作依然在读者中保持如此高的热度,其原因到底何在,是非常值得从传播和接受的角度做个案分析的。值得注意的是,《新京报》在2009年初发表了一篇报道《畅销30年 成知识分子小说典范》,内中附有对一位“70后”和一位“80后”读者的采访,两人都不约而同谈到了阅读《围城》时所获得的“语言的快感”和“语言很幽默”等,而对小说更深邃的人生意蕴语焉不详,这与学界解读《围城》经典性的思路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可惜本文所引两种调查都没有就《围城》一书设计更细致的阅读体会与目的的问题,暂且无法提供对大众的《围城》之偏好的确切缘由。

其四,童庆炳先生所提到的经典构成元素之一的“发现人”(或“赞助人”),一般被理解为专业研究者或评论者,如夏志清对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和张天翼的“发现”。但在文学生活的视野之中,在肯认消费社会形态下大众文化生产意义的前提下℉,大众读者也可以被赋予“发现人”的权力。

在精英文化规训的经典作家理解之外,大众读者亦保留了自己的选项:金庸、琼瑶和古龙,再加上后生可畏的郭敬明和韩寒,与鲁迅、巴金、老舍和冰心基本形成了每一年度读者最爱作家名单的分庭抗礼之势。其中,金庸与鲁迅几乎并列读者最爱的作者,而且金庸多部小说也列入读者最爱图书,这说明读者认可金庸与认可鲁迅的接受方式和途径并不一致⑤。自上世纪90年代,将金庸等新派武侠大家纳入现当代文学史范畴的努力就未曾停止,且不断有严家炎、袁良骏等现代文学研究名家的相关专著出版。金庸的被经典化有学界对于俗文学文学观念和文学价值的重新辨析和思考的原因,也说明了不断增殖的大众文化势力具有打破经典阐释的垄断、进行反向诱导的能力。因此某种程度上,金庸的“发现人”首先是大众读者,然后才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当然,在泛消费时代,大众的阅读偏好和趣味未必是主动选择,而是被制造或被引导的。郭敬明和韩寒等在畅销书榜单上几乎一统江湖,大众对于他们二人的“发现”和支持是否意味着一种新的审美原则的崛起?这同样值得从传播和接受的角度再做更细致的考察。

“如果在经典流传下来的知识和所需知识及非经典性文本中可得知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那么对经典的调整必然就会发生,……从这一观点来看,经典的一个功能之一พ就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模式。”⑥在讲究“隔代论史”的中国本土文化语境里,因为现当代文学“正在进行时”的性质,其典律构建所召唤的读者参与意识要远比古典文学热情得多,“经典”建构也呈现出远比古典文学面向多元、复杂的态势。而作为学界新的研究生长点,“文学生活”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但可以突破文学研究从创作到批评的“内循环”,而且点出了大众在当代文化生产中不容或缺的意义,毕竟“普通读者的反应最能反映作品的实际效应”⑦。大众阅读之于文学经典的传承和建构的真正意义或许也正在于此。

注释:

①本文所用“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数据统治来自中国书籍出版社于2009、2010、2012、2013年分别出版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08、2009、2010、2011年卷),其他年度报告来自于中国出版网的“全民调查专题”http://www.chuban.cc/ztjj/yddc/ ;所用“开卷畅销书榜”的数据来自北京开卷行业数据中发布的年度畅销书http://www.openbook.com.cn/。

②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③佛克马:《所有的经典都是平等的,但有一些比其他更平等》,见童庆炳、陶东风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与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④陶东风:《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3期。

⑤可以参看《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2年第8期刘方政的《金庸武侠小说读者群调查》,郑春、叶诚生的《当下文化语境中鲁迅作品的阅读与接受状况调查》。

⑥佛克马、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页。

⑦温儒敏:《文学生活:新的研究生长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