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留住历史记忆
摘 要: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传承凝聚,是让现代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意绵悠悠的情续与乡根。长期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多重挑战,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亟需加强和完善。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
一、我区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概况
长清区地处济南市西南部,东倚泰山,西临黄河,总面积1178平方公里,自隋朝开黄十四年(公元594年)始设长清县,是世界卢氏发祥地、神医扁鹊以Σ及沿海路到印度求法取经的唐代高僧义净法师的故乡。区内文物古迹荟萃,有灵岩寺、齐长城遗址、郭氏墓石祠、双乳山汉墓遗址等6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道教圣地五峰山,“江北第一植物园”之称的莲台山等国家级旅游圣地,长清景色秀丽,生态环境良好,素有“山水长清、齐鲁仙境”之美称。
通过对济南市长清区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调查,传统村落有以下特点:第一、传统村落พ多分布于山区,且地处偏僻,山区建筑就地取材,多以石筑,又地处偏僻,扰动性差,故保存较好;第二、规模性、完整性传统村落分布较少。通过调查,全区包含有居住、防御、祠堂、庙宇、书院、楼塔等类型元素村落达150余处,但多仅为一处宅、一间庙或一个门楼,保存相对孤立,难见规模性、完整性较好村落。第三,孝里镇方峪村、马岭村二处传统村落保存较好,特别是方峪村,这个古村至今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众多建于100年前的石头房子,还有古庙、古井、古槐和青石板路……
二、方峪古村落概况及特色
方峪古村落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坐落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境内,距济南市主城区63公里,毗邻长清大峰山齐长城旅游区,并且是中国和世界最早的先于秦长城400余年的齐长城的源头。方峪古村落的房屋依山势、顺地形而建,错落有致,建筑材料均由山上石头堆砌而成,这是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巧妙结合,形成了古色古香的韵味,也正因为其地处偏僻,再加上没有遭受过战乱的洗✘礼,才使得今天方峪的形态还基本保持着明清时代的风貌,方峪古村落是一个石头山寨,石材承受着千百年来风雨寒暑,古村中近两百座石头房屋,依然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形态,墙壁随处可见的拴马桩显示出☮曾经村落的繁华景象。
(一)观音五圣堂遗址。方峪作为一个原生态的古村落,一直保存着传统的民俗民风,五圣堂除了拜祭观音以外,也是方峪村民祭祀祖先的场所,遗憾的是,目前仅存下来的观音五圣堂遗址,也已是断壁残垣,隐约在大殿正门看到两通石碑,其中一通是清道光十四年刻制的《重修五圣堂碑记》,上面刻有大量方氏人名,在门内东侧的墙壁上还镶有一通石碑,时间是乾隆年间,但字迹已经辨不太清了。
(二)冬暖夏凉的民居建筑。房屋墙体都是用石块堆砌而成,凿石为阶、雕石为墙,这堆砌也是非常讲究的。外层石块偏大而且布局均匀,里层石块细腻,层次分明,所有墙体均有半米多宽,石屋冬暖夏凉,十分适合人们居住。
1、吴家大院。吴家大院位于方峪古村落西北部,坐北朝南,院落布局很有特点,是老方峪村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它南北各有一扇公共大门,院中以户为单位,户户相通,路路相连,从前街进门,穿梭于大院之中,出门便到了后街,从一家院子的前门进入就可进入另外一家院子的 ,几乎不用走大的巷道就能穿梭于家家户户,很多人家外出时,根本不用锁门,邻里相处十分融洽。
2、方家大院。方家大院位于古村最南端前街往西60米处路北,与五圣堂相邻。整体平面呈规则矩形,但并不是完全的中轴对称式。方家大院内部空间非常丰富,流线组织也很有特点。从东南角的大门进入以后6米处,转弯进入前院,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穿过前院踏步进入厅堂,直至后院的室外空间。一开一合,欲扬先抑,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
三、传统村落遇到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紧迫性。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½足,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影响,像方峪这样传统村落正在濒临灭失。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处于老龄化、空巢化自然性颓废的原因,也有重视不够,“视而不见”,农村规划无序性和土地政策不完善导致拆旧建新“自主性破坏”和“重开发轻保护”和商业化过度开发导致“旅游性破坏”的原因。
(二)保护法规不健全、产权不清。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现行的保护法规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地域性。村镇的建设规划、自然遗产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管理,物质文化遗产由国家文物部门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文化部门管理。传统村落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三重属性,应该三部门都该管,实际上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专门负责。
(三)调查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入性。由于法规不健全、产权不清,迄今,全面、系统、深入的专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调查未有开展,此将势必影响传统村落的科学性保护。
(四)保护和利用,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对待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只是“望富兴叹”,缺乏有效的保护与管理思路。面对上级的重视与支持,一等二靠,缺乏主观能动性,只观上级的支持而不去思考如何创新思路、永续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层级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实行“保护责任追究制”,将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纳入政绩考核。探索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双赢新路。
(二)开展专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调查。成立以住建、文化、文物、财政等部门组成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调查队伍,开展专项资源调查,摸清家底。根据普查成果,有计划,有步骤,分门别类的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三)制订《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科学编制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划定传统村落保护、整治、更新的区域和范围,明确具体实施的政策和措施。出台传统村落保护地方性规章。明确传统村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科学管理”的方针,强化“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保护原则。加大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用地的保障力度,支持村民通过城镇保障房建设进行异地搬迁或原地修缮等方式改善居住条件。
(四)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先按照规定,积极争取上级政策的支持。再将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在城市维护费中确定一定比例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费,逐年加大投入。最后通过土地、房屋产权的置换或租赁等方式,鼓励、吸纳多种资本参与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