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肌坏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剧烈而持续的胸骨后疼痛, 可合并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 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健康。随 シ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 该疾病不断增加。为研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方法, 本次研究中,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辛伐他汀治疗, 疗效显著,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取样分析本院2012 年8 月~2013 年10 月收治的12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 例。对照组中男40 例, 女20 例, 年龄54~80 岁, 平均年龄 岁, 合并糖尿病35 例, 高血压25 例;观察组中男35 例, 女25 例, 年龄56~82 岁, 平均年龄 岁,合ฝ并糖尿病40 例, 高血压20 例。所选取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检查确诊为心肌梗死, 肝肾功能正常。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方法治疗, 包括抗凝、溶栓、扩张冠状动脉、抗心律失常药物、持续监护心电变化、给氧以及止痛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 口服辛伐他汀20 mg, 连续用药治疗6 个月, 1 次/d, 若患者病情允许, 可对患者实施长期应用治疗。
1. 3 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1 年存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ฬ。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表示, 实施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实施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对比两组患者的1 年存活率 两组患者治疗后, 均接受为期1 年的随访观察, 对照组患者存活34 例, 存活率为56.7%, 观察组存活49 例, 存活率81.7%, 观察组存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2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用药治疗6 个月后,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对照组心血管死亡4 例, 再次梗死5 例, 复发性心绞痛29 例, 总发生率为63.3%, 观察组心血管死亡0 例, 再次梗死0 例, 复发性心绞痛15 例, 总发生率为25.0%, 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3 用药后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用药后, 均无胃肠不适、肝损伤、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一种常见多发的心内科疾病, 具有发病急、有效治疗时间短、高死亡率的特点。该疾病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 因过劳、便秘、激动、暴饮暴食、吸烟饮酒等诱因而导致冠状动脉粥ก样斑块发生破裂,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血中血小板发生聚集, 而形成血块, 出现心急缺血坏死。针对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特点, 临床应及时对患者实施治疗, 疏通动脉栓塞, 恢复正常血运, 防止心肌梗死疾病恶化发展。他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血脂代谢调节作用, 可有效抑制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 导致单核细胞的巨噬细胞分泌功能明显下降, 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的炎症反应, 具有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防止动脉内膜增厚, 有利于稳定或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该类药物的抗氧化作用显著, 其具有良好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提高血管内皮对血管扩张活性物质的反应, 改善机体血液供应, 防止血栓形成, 减少心血管事件。当前临床中, 已将他汀类药物作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药物。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采用辛伐他汀药物治疗, 该药物可有效减少血小板聚集, 提高内皮功能。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采用辛伐他汀治疗后, 1 年存活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辛伐他汀为他汀类的降血脂¡药物, 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控制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效果显著。辛伐他汀具有降低低密度蛋白 作用, 可有效抑制血小板凝聚以及沉积, 防止脑血管事件发生。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3.3%, 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5.0%, 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临床药理学研究, 该药物的抗炎效果良好。当前临床认为动脉粥样形成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炎症与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的活化以及增殖有密切关联, 辛伐他汀的降低C 反应蛋白 效果显著。辛伐他汀具有上调NO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效果。血管内皮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 通过旁分泌以及自然分泌所产生以及释放生物活性物质, 对于维持血管自身稳定效果显著。用药后, 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均无不良反应, 表明辛伐他汀用药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抗凝、溶栓治疗基础上, 增加辛伐他汀类药物治疗, 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 应用无毒副作用, 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