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适应性支持通气在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骤停简称为CA, 患者一旦出现CA 其心脏泵血功能便会停止, 同时全身的血液循环也会突然中断, 患者会出现呼吸停止的现象, 引起脑功能丧失, 严重情况便会引起死亡。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通气模式下患者的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撤机时间等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 年1 月~2013 年1 月本院急诊救治的57 例CA 患者 ;患者发病至开始心肺脑复苏术 时间0~16 min ;将以上57 例患者设为ASV 组, 所有患者均采用ASV 模式进行通气。选取同期64 例CA 患者, 此64 例患者采用PCV、SIMV 或VCV 等✘传统的模式的进行通气, 64 例患者中男35 例, 女29例, 患者年龄21~89 岁 ;发病至开始CPCR 时间2~15 min ;上述患者均采用传统呼吸模式进行通气, 为传统模式组。全部研究对象均符合心脏骤停诊断标准。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原因、时间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 可发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采用夏美顿伽利略金或PB 760 或Drger
evita 2 dura 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支持, 设置的通气参数:① ASV 模式:分钟通气百分比=110%, 吸入氧浓度=45%~60%, PEEP=5 cm H2O 。② VCV 模式:潮气量=10 ml/kg, 呼吸频率=15 次/min, 吸呼比=1∶1.5, FiO2=45%~60%, PEEP=5 cm H2O ;③ PCV模式:按照VT=10 ml/kg, 对控制压力进行调整, 调正范围需要40 cm H2O, 对于RR、I/E、FiO2、PEEP 的®设置, 同上;④ SIMV 模式:VT、RR、I/E、FiO2、PEEP 的设置与VCV模式相同, 同时给予压力支持通气=15 cm H2O。同时要监测两组患者CPCR 至心跳恢复时间、撤机时间、心肺复苏成功率及脑复苏成功率。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文中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表示, 采用2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CPCR 至心跳恢复时间和撤机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CPR 至心跳恢复时 ت间和CPR 至撤机时间比较, ASV组均显著短于传统模式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2 两组患者心肺、脑复苏的情况 ASV 组35 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 成功率为61.4% ;17 例患者脑复苏成功, 成功率为29.8% ;传统模式组, 27 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 成功率为42.2% ;9 例脑复苏成功, 成功率为14.1%。
3 讨论
机械通气的主要目的是分钟内通气量达到足够的水平,保证患者换气、通气的正常需要, 支持患者正常呼吸。在以往传统的通气模式中, 参数设置较多, 在进行通气 ﭢ的时候,患者较容易出现容积伤或气压伤等并发情况。另外在对患者进行通气的过程中, 采用ASV 模式可针对患者各项呼吸指标随时进行检测, 并通过Otis 公式对患者呼吸做功目标频率、潮气量进行计算, 测算患者呼吸的频率、死腔量、通气量和呼气时间等参数, 从而对下个目标潮气量、频率等进行计算,对吸气压力、频率进行调节, 使得通气量达到理想的状态,保持患者呼吸状态可以处于最佳。
本研究表明:观察两组患者心肺复苏、脑复苏情况,ASV 组与传统模式组相比, 明显相对较高, 这说明在临床中采用ASV 模式, 在病理转归方面, 和患者比较符合。通过分析可发现, 出现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为ASV 模式在人机协调方面, 具有较好的协调性, 实际应用时人机之间拮抗小, 所造成的呼吸功耗也比较低, 氧供的提供情况较好, 可以保证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具有最佳氧合。另外对两组患者撤机时间进行对比, 可发现ASV 组与较传统模式组相比, 其撤机时间明显较短。这是因为ASV 通过微机处理系统, 对患者的各项呼吸力学指标进行全面监测, 从而保证呼吸参数可随患者的实际情况, 随时调节到合理标准 , 从而将完全性控制通气进行转变, 使模式转变成为部分性支持通气, 最终达到完全性支持性通气, 对于患者的呼吸消耗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对于人机协调性进行合理提高, 改善患者的临床舒适度, 降低患者对于呼吸机的依赖, 尽早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