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
"
[论文关键词]三从一大 训练 科学
[论文摘要]“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从其产生到现今,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一直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指导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竞技体育多年训练探索的经验概括和理论升华,是运动训练基本规律的反 Ü映并在训练实践中不断深化、完善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中国的竞技体育训练现状,重温“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来指导我国的竞技训练,构建新的训练观并以此为2008年奥运会后的竞技训练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源于解放军的训练,从而推广到我国的体育训练当中来。并发展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过优异的成绩,女排获得过世界五连冠的殊荣。篮球和足球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进入了21世纪,竞技体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训练方法和手段都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来。其中有不少教练员在训练中忽视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曾经取得的成绩,也没有认清“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实质,把握其真谛,灵活运用于竞技训练之中。在新中国体育发展的不同时期,“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实质和核心也在不断的变化,指导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一、萌芽阶段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
二、发展阶段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
“马家军”的训练 发展阶段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以大运动量的训练为核心这一点在马家军的队员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结果是姑娘们满身的伤病和大幅度的成绩回落。大运动量的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可是随着训练的深入,成绩的提高,“大”是个什么概念,多少才能称作“大”呢?这些指标需要量化。从难、从严是训练的保❥障,可是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过犹不及。最后“马家军”的姑娘们一个个离他而去,在其管理制度上,从严是否体现科学性,能否体现出人文关怀,运动员的心理健康谁来保证,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方面。姑娘们满身的伤病,如何去适应高强度的比赛,从实战的角度出发,如何提高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象瑞典老将瓦尔德内尔一样,象迈克尔.乔丹一样,保持自己的运动状态,延长运动寿命。发展阶段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还不是很成熟,对于比赛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竞技训练的规律还没有充分的认清。 "
三、成熟阶段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
刘翔的训练 新时期刘翔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三从一大”训练原则重心的转移有着重要的关系。随着对比赛了解的加深,对运动规律理解的深入,以发展阶段的“大运动量训练”为웃核心的训练原则已经不适应比赛的要求,训练的核心逐渐转移到“从实战出发”上来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我国的体育总局领导和教练员及时地把握住了竞技体育发展的态势,成熟阶段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本着以“从实战出发”为核心,从难、从严则是训练的保障,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
四、继续发展阶段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诚然比赛的成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科学的训练,是培养不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的。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从难会关注到训练的每个细节、死角和难点,研究会越来越细化、科学化。从严,对运动员的训练会涉及到心理方面和生活方面,“以人为本”会渗透到训练之中。动力来源于高的目标和追求,‘严’并不是简单的字面意义上的严,更多的是体现出人文价值。从实战出发则是综合训练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充分发挥其运动潜力使其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等等有机、协调的统一加工,使运动员能在比赛中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而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大’字,在具体的训练当中,量和强度上已经量化,并因人而异成为科学的指标,使训练的质量大大的提高。正如冯树勇所说那样“训练的质量不是由一两个高质量的动作或是一两个高质量的训练课决定的。必须体现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上。”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变化发展,“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没有过时,而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涵义,需要我们不断的加以理解和深化。
五、结束语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它是多元的,在各个年代有着不同的作用,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深化。我们重温其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指导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重新树立其对运动项目制胜规律认识的深化作用。不断地变换思想,把握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认清当前时期“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发展态势,紧紧抓住“从实ฐ战出发”为核心这个原则。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发展我国的竞技体育。
[参考文献]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4]钟秉枢:《“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再认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9月。
[5]冯树勇:《训练质量》,《田径》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