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学实践析学与知识观念的重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实践成为科学论的重要课题,并由此衍۵生出一种跨学科、多维度的科学实践哲学二1987年劳斯发表《知识与权力》,1992年皮克林编辑出版《作为实践与文化的科学》,1993年ค林奇发表《科学实践与日常行动》,1995年皮克林发表《实践的搅合》这一系列标志性文献为科学实践哲学确立了基本参照系二2006年科学实践哲学学会成立,这意味着科学实践哲学向建制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作为科学知识哲学的替代性路线,科学实践哲学逐渐成为人们理解科学的重要指南。这与20世纪哲学的整体发展方向是一致的,正如特纳所说,实践看起来是20世纪哲学的消失点,这个世纪的主要哲学成就现在被广泛理解为有关实践的主张。
一、科学实践哲学概览
回答什么是科☼学实践哲学绝非易事,因为它涵盖多种不同的研究进路、风格与方法。为此,本文打算换一个角度,从思想来源、方法论与基本特征等方面提纲掣领地刻画科学实践哲学的整体轮廓。2014年,索罗等人编辑出版了《科学哲学、科学史与科学的社会研究中实践转向之后的科学》,文集导论部分对科学实践哲学作了较为准确的概括,它将为以下论述提供参考。
二、实践之辨:科学实践哲学的独特性
以上对科学实践哲学的刻画无疑是粗略的。下面,通过辨析科学实践的意义,本文打算进一步说明科学实践哲学之为哲学的独特性,进而为探讨知识观念的转换作出铺垫。谈到科学实践哲学,人们首先想知道的是:科学实践意味着什么?它具有怎样的特性?科学实践指的仅仅是科学家们的研究活动吗?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应从实践转向谈起。
三、告别地方性知识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重新看待知识?科学实践哲学在知识观念的重构中能够提供哪些见识?白劳斯的《知识与权力》出版以来,地方性知识在国内科学哲学界逐渐流行开来,人们用它来表达与科学实践哲学相对应的新型知识观念。到目前为止,至少有三篇讨论地方性知识的重要中文文献:盛晓明教授的地方性知识的构造,吴彤教授的两种地方性知识,刘兵教授的关于STS领域中地方性知识理解的再思考。可以想象,地方性知识这个称谓从一开始就注定要面对批评的滚滚浪潮,尤其在涉及白然科学的场合。从柏拉图到胡塞尔,知识总是与普遍必然性形影不离,这使得它与变动不居的意见形成鲜明对照。根据这一强大的思想传统,在知识前面加上地方性就如同在三角形前面加上圆的那样荒谬。因此,围绕地方性知识产生激烈争辩就在情理之中了。下面,本文尝试从批判性与建设性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四、知识的跳跃模型与漫步模型
非相对主义的智者将使我们远离20世纪下半期的普遍主义/相对主义坐标系。如前所述,科学实践哲学作为一种哲学的独特性在于将思想重心从认识论转☣移至存在论。相应地,这要求我们转换看待知识的角度,将知识视为动态的、异质性的科学实践的产品,知识议题应放置在存在论架构内加以讨论。借用拉图尔的话说,须将其祛认识论化并重新存在论化。于是,认识论将成为存在论的一章一一这里的认识论特指对知识生产实践的说明。那么,科学实践哲学究竟如何看待知识?它对知识观念的重构表现在哪里?
五、相对主义与知识的存在论意义
认识论不仅对知识生产实践做抽象化处理,将知识的漫步模型转变成跳跃模型,而且反过来指责它混淆了事实与规范。用较抽象的说明反对较具体的说明,一种受欢迎的方式是指责那些赞成后者的人混淆了心理学与逻辑。我们的批评者说,当我们被问及真理意味着什么时,我们却只回答如何达到真理。在认识论者看来,漫步模型只涉及知识的生成,这与辩护无关,ฉ后者属于规范性范畴,根本无法诉诸经验描述。这就是康德所作的事实问题与权利问题的经典区分。然而,根据科学实践哲学,根本没有外在于科学实践的元科学位置可供认识论占据。正如库恩所言,外在于历史,外在于时间和空间的阿基米德平台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据此,辩护绝不是外在于知识生产实践的奠基活动。你可以对某位科学家提出的某个科学命题表示怀疑,并期望他能够提供更多的实验数据或背景理论来消除疑惑。对于诸如此类的辩护方式,知识的漫步模型完全能够说明。但是,如果你撇开一切现实的知识生产手段与仪器,抽象地追问认知主体何以能够认识世界,或者知识的客观有效性的根据是什么,那么这显然超出了漫步模型的职责范围。这些规范问题之所以能够被提出,只是因为你将白己放在元科学位置,正如康德在牛顿力学之外设定一个先天位置一样。科学实践哲学主张,辩护与生成一样置身于科学实践内部。有关真理意义与知识本性的论辩是内在于科学实践的事实论辩,而不是外在于科学实践的规范论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