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攻防战伴随欧洲数百年成国家冲突政治打手

时间:2024-12-27 02:13:5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法国讽刺漫画杂志《查理周刊》遭遇恐怖袭击,震惊世界,也让欧洲政治漫画再次站到风口浪尖上。追溯历史,政治漫画在欧洲历史上发挥着特殊的作۵用。因表现形式夸张生动、主题鲜明,具备极强的传播力,政治漫画一度被视为欧洲宗教政治冲突中的“宣传利器”,一些立场对立的教派与国家不惜重金雇佣漫画家,上演了一幕幕极具欧洲特色的漫画战。

各教派互相攻击的武器

在欧洲,政治漫画的起源是反权✄威的,最初源自于中世纪行吟诗人们嘲讽教士、骑士的木炭画,18-19世纪则随着报纸和杂志的兴起,从媒体插图中脱颖而出。由于这种贴近大众的“反权威”血统,传统的欧洲政治漫画都是亲近、同情市民,嘲讽政府、强权和上流社会,有德国媒体曾称“政治漫画可以做市民的弄臣,却绝不会做国王的弄臣”。但这并非欧洲政治漫画的全貌,历史上,漫画曾被用作教派争斗和王室战争的政治工具。

讽刺漫画首次作为武器出现,是在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之间残酷而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时期。16世纪末17世纪初,欧洲各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宗教战争,在法国是天主教和胡格诺派新教徒之间,在比利时、荷兰和瑞士则是加尔文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在德国当时四分五裂的各城邦,则是天主教徒和马丁・路德信徒之间,刚刚发明不久的印刷术成为各教派间互相攻击的利♋器,这包括大量攻击性文章和政治漫画。

当时,罗马教廷和各地主教资助印刷了大量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的政治漫画,在这些漫画中,教廷的支持者都罩着神圣光环,而新教徒则形象猥琐,面目狰狞。作为回应,支持新教的团体、地方诸侯和商人们也雇佣大批画家,绘制了许多“反宣传”漫画,教皇和主教们被画成恶魔,支持教廷的王侯们则被画成刽子手。为了凸显“亲民”特质,新教的“反宣传”漫画往往构图简单、着色单调,但突出重点,更接近近代漫画的风格,也更容易传播。

尼德兰革命时期的漫画战

漫画战也被用于革命。16世纪尼德兰爆发革命,重商主义的尼德兰人开始反抗对他们横征暴敛的西班牙王室,由于西班牙人以虔诚天主教徒自居,并得到教廷偏袒,尼德兰许多谋求独立的城邦便将新教中的清教作为“革命旗帜”。漫长而残酷的尼德兰战争中,双方都不约而同启用漫画这一“武器”,西班牙人照例沿用“天主教风格”,雇佣御用画家为出征的贵族、亲王、公爵和元帅们作歌功颂德的“新闻画”,并广泛散发将对手塑造成“异端”“叛教者”的彩色工笔漫画,而尼德兰人则沿袭清教徒的“线条画”风格,用简单夸张的单色漫画宣扬本方战绩,放大对手的生理缺陷加以嘲讽。

在这种漫画战中,双方都从对方的“祖宗十八代”中寻找“政治污点”,用在漫画中羞辱对手。在这方面,尼德兰人占尽优势――他们大多数是乡绅、商人、小市民和暴发户,“祖宗”事迹不详,而西班牙贵族们的家谱则详细丰富,如此一来,西班牙阿尔瓦公爵等在这种“挖祖坟”式的漫画攻击中被羞辱得体无完肤。

英法间的斗争

尼德兰战争最终打成了僵局:南方的安特卫普被西班牙人攻下,但北方各城取得独立,随后独立各派又相互争斗。在争斗中,威廉三世因英国革命的僵局,意外被英国人迎立为国王,从而一度成为身兼英国、荷兰两国王冠的“超级君主”,并因此和当时欧洲最强大的王权――法国波旁王朝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发生尖锐冲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漫画家们再度粉墨登场。

新一轮漫画战仍摆脱不了新教☿与天主教争斗的影子。作为最早和罗马教廷闹翻的西欧王室,英国一向同情新教徒,而对天主教“不感冒”,法国却正好相反,波旁王朝正是在镇压胡格诺派的血泊中建立起来的,天主教是“太阳王”加强王权的基础和旗帜之一。因此,英法之间的矛盾既有历史宿愿的根源,也有争夺南尼德兰的佛兰德尔地区之现实利益冲突,更被认为有宗教教派对抗的成分。

路易十四很讲究体面和排场,他的天主教传统也不容许法国效仿“粗糙低俗”的尼德兰漫画,因此他所雇用的“凡尔赛画家”沿用罗马式的油画,对英国人进行讽刺,同时,他还让这些画家为自己和其他王室成员、贵族们歌功颂德,宣传波旁王朝的“正能量”。带着尼德兰血统的新英国王室则驾轻就熟地搬来“尼德兰风格”,威廉三世当时雇佣了著名的漫画家罗曼・德霍夫,德霍夫受命创作出大量漫画,将威廉三世与路易十四及其盟友之间的这场战争描绘为自由与宗教专制之间的战斗。当时英国的漫画家们自视为“引领骑兵冲向宗教盲从者们的先锋队”。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为了保护英国宪政制度免受激进革命破坏,英国加强了对法国的“漫画攻势”,雇佣漫画家推出一系列“反法漫画”。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狄金森教授称,英国漫画家詹姆斯・吉尔雷1797年得到一笔秘密津贴,用于创作出版一系列宣传法国入侵后可能出现恐怖景象的漫画。

在一幅表现“法国人来了”的作品中,英国漫画家展现了法国人占领英国国会后将会发生的可怕状况:国会议员都会被“钳口”,使其无法自由发表主张;国会被法国人掌控,变成名存实亡的傀儡。在这些作品中,法国人的形象是块头大、力气足、面目可憎。另一类作品的主题表达的则是:法国人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困苦至极,英国则是锦衣玉食、欢声笑语,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一些作品中,法国直接被表现为赤裸的“战争的诅咒”,英国是“和平的祝福”。英国漫画家试图用法国人的瘦骨嶙峋和国内的凋敝景象反衬出英国当时的富足与安定,希望通过揭示法国大革命的“不堪”,来提醒英国人对革命的态度保持警醒。

英国漫画在这段时期发展迅猛,成为宣传政治主张、打击对立党派、播撒政治理想的有力武器,同时也受到社会大众、尤其是中产阶级的青睐。除了嘲讽法国大革命之外,也有不少英国漫画家开始将矛头指向国内政治,权力分配不当、贪污腐败、征收高额税收等社会现实不断反映在漫画作品中,当时的王室成员以及首相威廉・皮特等,都在漫画中遭到调侃。讽刺漫画一度被称为“政治的氧气”,有了它,才有了咖啡馆和酒馆中热气腾腾的谈资。

而有官方支持的政治漫画,在和平年代成为政党政治的工具,活跃于党争和选战舞台,或精心伪装隐藏在民间,一旦大战爆发则“走上战场”――一战、二战期间各国都开足“漫画机器”,炮制出汗牛充栋的宣传♋漫画。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