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视野看科技馆科普讲座的策划
摘 要 科普讲座是科技馆最常见的科普教育形式之一,其发展空间近年却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结合科技馆的特殊性,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方面重新审视科技馆科普讲座,分析和提出相关策划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科技馆;科学传播;科普讲座;策划
0引言
1传播主体:谁来传播
传播主体是科学传播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主讲人是讲座中的传播主体,是影响讲座效果的关键因素。说“百家讲坛”成就了易中天、于丹等人,毋宁说是后者成就了前者。
科技馆科普讲座在主讲人选择方面至少应考虑以下三方面:一是学识的科学性、专业性,这主要是对主讲人在专业背景的要求,是最基本的考虑条件。二是语言的通俗性、生动性,这是对主讲人语言使用技巧方面的要求,讲座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际形式,讲座语言既不是典型的书面语,也不是典型的口语☪,要求语言表达上专业性与通俗性做到完美结合。三是情感、气质的亲和力、感染力,这主要考虑的是对主讲人形象风度方面的要求,要求能很好地与听众互动交流,营造良好的合作互动、达成共识的氛围,精神饱满,能很好地综合运用姿态、动作、手势及神情等方式表达对话题不同的解读。值得一提的是,名人主讲通常能在“名人效应”下吸引更多公众,不少人会抱着目睹大师风采而来,正好顺应科学传播中的受众心理需求,因此选择名人担任主讲人不失为一种投资即见效、提高品牌影响力的措施。但是,主讲人邀请也要结合实际从资源、途径及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特别是地方中小型科技馆邀请名人担任主讲人有很大难度,便应着重从科学性、专业性及演讲技巧等方面入手考虑。
2传播对象:向谁传播
任何科学传播都必须关注自身的传播对象,否则就是无的放矢。作为一种科学传播形式,讲座这种以“讲授式”为主的活动更突显对象性的特征,科技馆科普讲座必须重视受众需求的分析与研究,否则便易导致俗称的“对牛弹琴”。
随着科技馆事业的发展和影响力的增强,关注科技馆和参与科技馆科普活动的公众越来越多,人群类型也越来越庞杂,各个年龄段、各类行业和职业的人群都有涉及,因而科普讲座策划之前应加强受众调研,虽达不到对每期听众均提出明确的年龄段限定,但听众重点人群应有所倾向,尤其对于听众对不同科学话题的关注程度,应做调研分析,这与后文所述选题策划密切相连,即充分了解听众对不同科学话题ฬ的需求,有利于更好地为受众“量身定做”策划出受欢迎的科普讲座选题。如据中国科技馆“科学讲坛”对于2014年听众选题需求的调研显示,听众关注的选题依次是动物学、航天天文、公共安全、信息技术,而对科技史、科学人物、农业技术等选题需求则较小,在今后选题策划中应有所侧重。当然,科普策划需要了解公众,但并非一味遵循“需求导向”而过分依赖公众的兴趣喜好,因为科学传播本身应具有导向性、先行性,应考虑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3传播内容:传播什么
传播内容是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是科学传播的重要要素。传播内容体现为科普讲座的选题策划,选题是关系讲座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好的主题是保证讲座成功的第一步。
作为在“体验科学、启迪创新”的公共科普场所举办的活动,科技馆科普讲座的选题首先便ษ应体现科学性,必须具有事实根据和理论依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二是选题要有时代性,体现科技发展对社会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特别是结合社会重大事件和广为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提高应急ฑ反应速度,反映出高度ท的时代特征。三是主题与听众之间的适切性,讲座的对象面向的是大众,而不是少数群体,选题要考虑普通公众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兴趣需求。面向大众并非意味着层次的降低,而是满足更多听众的需求,提高科普覆盖面。四是科技内容的限定性,这是科技馆特殊性所决定的,如举办外语培训或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讲座(目前有不少实例),就已超出科技馆科普讲座的范畴,表面上似乎丰富了科技馆教育的内容,实则削弱了科技馆应有的教育特点和功能。
4传播媒介:如何传播
传播媒介是承载和传播科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是连接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的“通道”,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传播媒介体现在科普讲座上便是如何通过讲座的过程或者说讲座本身的形式创新更好地进行传播科学。
传播方式和途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的总体效果,传统讲座遭到信息时代冲击后,其弊端也渐渐突出,必须从讲座自身形式的创新上找突破点。一是引入“对话”“访谈”,特别针对跨学科或争议性较大的主题,可以邀请两位或多位主讲人,增强对话和互动交流,拓展听众视域。二是融入更多辅助形式,在保证以演讲为主要形式的前提下,综合运用科技展品的展示、科学实验的表演、科技产品的展示及科普影片的播放等形式,共同服务于讲座主题的解读,这也是科技馆开展科普讲座的优势和特色。三是做好后续传播资源搭建,讲座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场受益听众总是有限的,科技馆科普讲座资源也应该通过多种“通道”扩大受益群体,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线下与线上实现同步,可以采用多媒体数据、视频点播等网络传播手段将讲座资源推广到有关科普网络,可以通过制作成有关图书、录像、光盘等科普资源的载体,通过流动科技馆、科普下乡等活动形式将科普资源带给更多公众,将一次性的现场活动与持续性的科普资源相结合,实现科普效果最大化。
总之,作为一种传统的科学传播活动形式,科技馆科普讲座只有结合科技馆自身特点,着力从科学传播本身的基本要素方面把握策划要领,才能更好在传承中做出创新,让“老”的科普形式同样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3]陈斌.试论讲座在公共图书馆业务中的定位[J].图书馆杂志,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