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时常作衰时想
“听说我被宣布免职的那天,雅安市民聚在一起,自发买来鞭炮礼花尽情燃放。我在这个城市主政七年,上任时的豪言壮语我还记得,但是我没有做到,我亏欠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民。此刻,我的耳边仿佛还能听到那阵阵鞭炮声,那愤怒的爆竹声好像成了雅安人民的语言,一字一句地细数着我的罪状,让我痛不欲生,每天都在悔恨中度过。”
这是原雅安市委书记徐孟加在“忏悔书”中写到的一段话,相对于不少八股式的忏悔,这份忏悔写出了不少“真情实感”。这位身陷囹圄的官员回忆鞭炮声尚且痛不欲生,他若看到老百姓在他免职之日打出的“送瘟神”的横幅,不知会作何感想。
徐孟加被免职、调查、判刑之后,滚滚骂名一直未断,除了判决书上宣布的滥用职权和受贿,他在雅安为官七年还积累了其他负面政绩和民怨。
如同众多官员的忏悔录一样,徐孟加也用大篇幅表示悔不当初。这让人不免想起曾国藩的一句名言――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这些腐败官员要是在位时细品这句话,也许可以避免后来的下场。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给后世留下颇为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一生治军治家都模仿他。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言论,很受后人推崇。“盛时常作衰时想”便是他常诵的格言,这与他常求的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有些相似,体现了他的适可而止,韬光养晦,谨慎小心,中庸处世 ☺。
事实上,曾国藩确实是这么做的。攻破天京后,曾国藩兄弟的声望如日中天,处于极盛。危机也开始显现,充满猜忌的清廷开始有了种种为难之举:利用湘军内部矛盾,暗中支持左宗棠、沈葆桢与曾国藩分庭抗礼;压制升任浙江巡抚的曾国荃,不允许其单折奏事。
曾国藩如何应对这场宦海危机呢?他的办法是多策略避嫌。首先奏请裁撤湘军,他在奏折 ☻中向清廷表示:臣统军太多,即拟裁撤三至四万人,以节靡费。同时奏请其弟曾国荃因病开缺,回籍调养。
很快,清廷批准了奏折,并赏给曾国荃人参六两,以示慰藉。
曾国藩三下五除二,把官场风险降到最低。有人说,这是他谋事在先,以退为进的为官谋略。其实,仔细想来,背后还是“盛时常作衰时想”的底色在发挥作用。这样的思想,对于今天依然有指导意义。
人的功名越高,越容易得意忘形,而此时的隐患也越多,做人为官只图一时风光,结果一败涂地的例✄子颇为常见。为官处世中,不能光顾眼前盛时,只顾上场,应该想想人去后、下场时,迎接自己的是讽刺的鞭炮声还是发自肺腑的掌声。
盛时常作衰时想,起码可以让领导干部守好廉洁关。悬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对于腐败官员来说,早知有含泪写忏悔录的今日,何必当初呢?这些人要是盛时想一想衰时,也许就能够保持忧患意识、风险意识,遇事多考虑前因后果,遇事经得住诱惑,多一分畏惧、去一分贪婪,多一分小心、少一些欲望,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上,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如临深渊的警觉。
盛时常作衰时想,还可以帮助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一个人在领导位置上庸庸碌碌混日子,离任时欢送他的,可能就是跟徐孟加所听到的那般鞭炮声。有媒体报道,雅安市民骂徐孟加,更多指向其政绩平平、空谈务虚。“在雅安七年没干多少实事,尽是空对空地吹壳子。”最典型的是一条长224米的苍坪山隧道,耗时7年完工,雅安人给徐算过一笔账,照他修隧道的速度,让他带领大家修川藏高速的话,300年才能通车。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这句话,不止是一位封建能臣的存世之道,更有着历久弥新的积极意义:盛时,上场时,为官时,牢记这句话,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鞭策。有了这样的警醒和鞭策,方能够约束权力,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