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族对生态文化的价值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时间:2024-12-26 03:16:0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藏族传统文明包括藏族传统生态、藏族原始苯教生态观和藏传佛教生态道德等传统伦理道德与行为模式。藏民族在生态之间相互依靠、生存、发展,也好似藏区生态持续保护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原始苯教与佛教;生态文化;环境;社会影响

生态环境是当今世界所关注的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物质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生存的家园却日复一日的走向末路,然而这些前所未有的问题在想人类考验。人类在挑战自然地同时也在挑战自我,改造自然地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是世界南北气候差异日夜明显,环境污染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里不断地侵蚀着,北极的冰川也在相当程度的融化,人类在不断地在考验和惩罚。而在我们的周围渐渐的发现环境污染更加厉害,藏区的环境污染却造成大江大河的泛滥,尤其是江河的污染造成大江南北大都市的停水,居民拿着水桶排长队等待的是大自然原本已赋予我的东西。滚滚洪水卷入了多少无数个生命和财富,海洋不再寂静,荒漠不在孤独。人类对大自然无尽止的索取,而大自然总是给予我们无尽止的已惩罚的回应。人类在扩展自己空间的同时,我们的生活去越来越沉醉与禁锢的钢筋水泥之中,人类在呼吁自己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去蔑视大自然的生存规律。如果人类还只想到对大自然的索取,那么终有一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再也不会给我们提供安身立命的环境,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所造成的,而人的行为却是思想所指示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指导人的行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指导人们正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视人类与自然地关系,正视人与社会的关系,正视人与人的关系。

一、藏民族对节约生活方式的价值

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节制生活方式,限制、节约、节制是其主要特征。藏族畜牧业以看护家畜有保护草原为主的特点,对家畜数量加以限制,实施以季节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即保护草地资源,有保护了大批的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的领地。农业实施半农半牧,进行有限制的土地开发,限制产量、限制破坏性的生产工具ษ,都维护了高海拔地区的原生态的生态环境。而且,无论是畜牧业还是半农半牧,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基本生活的需要为止,而不是追求高质量、高效益、高产值的生活方式。同时,藏族民众由于对待现世的生活方式比较单薄,所以,藏族民众的生活方式只是停留在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水平之上。从而节制生活方式是藏族民众生活的生态伦理道德的重要特征和内容,是直接维护高原生态环境。尤其,在藏民族的原始传统文化中的“万物有灵”和藏传佛教中对利己利他的“大慈悲心”对藏族民众的行为文化和生态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藏族原始传统文化中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灵魂的传统观念存在于民心,对自己的行为规范起着制约作用。而藏传佛教中利他利己的大慈悲心和正见智慧是佛门无与伦比的两大法宝,《入中论》称“大悲心是产生佛陀的种子,是佛心生长的雨露,是佛果成熟的营养。这种大慈悲心的菩提心是佛法的三根本,而发菩提心就是大悲心引发的为众生利益立志成佛的愿心和利于众生行为,这种发心也是大乘法轮的轴心。”宗喀巴大师说:“正发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是一切高尚行为的本源,是福慧资粮的点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从产生菩提心之时起,不管有无功德智慧,虽未见性地也可称作菩萨,故称菩提心为佛门第一法宝。可见,菩提心所提倡的大慈悲心在佛法中的地位。菩提心将自身成佛和众生的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将利益众生作为最终目的,而自己成佛仅仅当成利众的手段。这种利他利己的大慈悲心诞生出佛教泛爱万物、利益众生的博大心怀。施爱于万物众生,使其幸福快乐,慈悲与万事万物众生,使其脱离苦海,利乐有情众生,这就是佛法对生命和自然地态度。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人类相互仁爱,和平相处,动物悠闲自得,植物茁壮成☼长,大自然一片宁静,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不复存在。

在藏族的传统生产发展史中,对自然生态环境可能造成损坏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着相当的限制,强调控制追求经济利益的欲望,倡导一种节约、适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模式。即是一种社会公认的做人规则标准,又是藏族传统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农业耕作、游牧方式是一种社会同自然万物共生共存的生活方式,不追求经济效益、利润的经济活动。藏族民众提供的生活生产资料极为有限,整个民族生活处于低标准的状态,但这种思想却维护了藏族地区高原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可以说,藏族人在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以自己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地球保存了这一块自然生态环境的净土,为我国的其他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藏民族的节制的生活方式展示出一种生态优先的原则,即在处理经济增长的生ณ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确立了生态环境优先的地位,作为指导调整生态社会关系的规律准则。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雪域高原原有的生态循环模式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形式十分严峻。所以,发扬和倡导节制的生活方式,树立生态优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相协调的生态模式,这对藏民族来说是一件非常至关重要之事。

二、藏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生活价值

俗话说:“一切文化植根于生活,来自于生活。”为此藏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生活价值与藏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受民族伦理、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有着直接的关系。一定的地域及其社会环境,必然会孕育出社会现实的文化内容。千百年来,藏民族深深的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黑格尔指出:“人类有了某种需求,对于世界的“自然”,结着一种实用的关系;为着要靠自然来满足自己,便使用工具来琢磨自然。自然事物是强有力的,它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抵抗。人类要征服它们,便采取了其他自然的东西,他发明了各种达到这种目的的工具,用“自然”来对付“自然”。”然而藏族先民们为了生存,不断的与自然斗争,从自然界获得生活资料。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思维的开发,使得他们的创造潜能逐步得以发挥,生产力大为改造。尤其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藏族先民从原始的洞穴里走出,开始拿起生产工具进行生产劳动活动,诸如原始建筑、劳动工具、种植方式、日常服饰、家局形式、饮食习惯以及原始信仰、艺术、道德等文化内容创造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他们与自然交往中展示了全部创造、智慧、美德,但更多地具有生活属性,其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实际生活用途之上,然而这些简便、实用是其最为显著地价值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力图适应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而逐渐创立了生计方式及其心理特征与人文特征。关爱生命、热爱生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所有的有机体生命物,乃是藏民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是藏民族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然而,藏民族总会为野生动物留出草地,对于野生食肉动物,也从不主动侵扰。先民说,草地生长好的月份狼不吃羊。藏区畜牧业保持着原生态的多样性。每家总是饲养有绵羊、牦牛、马、狗和少量的山羊,他们认为,品种少,不利于动物的生长。在以非物质方式承载并随着人类而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蕴涵宇宗教信仰、家庭结构、传统节日、娱乐游戏、工艺技术、婚姻习俗、亲属称谓、习俗约法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神话、传说、故事等之中。这些都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又是自己生活的表达与叙述。藏民族崇尚生活、追求欢乐。传统节庆、娱乐游戏是生活的重要部分,都是与物质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整个社会少年宫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三、藏民族的生态传统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演绎出生态文化原则

在藏民族传统生态文明中,有着强烈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可以理解为:“天”是指藏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体系,“人”是指藏族民众,“天人一体”强调藏区生态与藏民族的和谐相融。藏族传统生态文明强调人源于自然或者自然神,人与自然具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在吐蕃王室祖先来自神山的观念被历史记载着。咋唐蕃会盟碑文中称:“神圣赞普提悉补野自天地浑成,入住人间,为大蕃首领。于雪山高耸立之中央,大水奔流之源头,高国洁地,以天神为人主,伟烈丰功,建立万事不拔之基业焉。”

(1)王尧《吐蕃金石录》。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是山、湖以自然万物创造了人,以此自然、神与人具有血缘关系。人依赖于自然并服从于自然。然而人与神自然地成为一体。在藏族民众的观念中认为,灵魂是人类连接自然的中介。灵魂是生命之本,同人的肉体一起诞生,寄附于人体之中可以发展长生。也可以到处游走,到处安身,只要灵魂不受伤害,人便安然无恙。人灵魂的安身之处,以便藏区的自然界的万物连在一起。由于山、水、树、石、草木以及一些动物都成为人的生命寄托处,而自然山水和生物又各有自己的神灵,所以,尽心地保护自然山水与生物,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态安全,关系到人类生命发展的需求。保护自然山水和生物,便是保护人类自身。

藏民族坚信人与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与自然互为因果联系,即相互之间能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感应。由此在多识活佛的《佛教精华缘起礼赞》中说:“即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因缘俱备则生,因缘不俱备则不生,因缘散即灭。”

(2)而且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当然,自然环境的好坏也是因缘所致,自然虽有其内在地发展变化规律,但人类的活动和行为改变外部自然环境,使得其发展变化偏离原来的轨迹。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恶化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也是佛教所说的因缘所生。总而言之,人类崇拜自然,自然也会保护人类,这种因果关系可以为浑然一体。当自然界出现美好和和谐的景象时,便预示人类及其社会幸福和谐。当人类界遭到人类的破坏,呈现恶化和异常的现象时,人类便遭到大自然应有的惩罚或者让人类灭亡。所以在藏族生态文化中就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意识观念,强调人是起着主导的作用,只要人类尊敬自然,自然界就回报与人类。藏民族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具有超人的神力和灵气,把自己在征服自然中所表现的无策无力和无数次失败,都视为是一种超人超世的神力所主宰安排,从而把自然界的万物都归有灵气。尤其在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就十分注重“天人合一”和“万物有灵”论的宗教。按照苯教的观点,在天上、地上、地下,以及在动物和植物身上,在太阳、月亮和湖泊里,在美一棵树木花草中,都无不存在着灵魂。换句话说,在苯教的眼里,现实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居住着某种用肉眼看不见的灵魂和幽灵。诸如在藏民族的思想观念中存在着不能破坏树木,认为,破坏树木会触犯天神,就要下冰雹。不能任意破坏草地,如任意破坏草地就会触犯地神,就要打霜。不能打鱼或者不能钓鱼,如打鱼或者钓鱼会触犯水神,就要天旱。不能随处挖药,挖药会触犯到土神,它就会放虫出来吃庄家等禁忌。所以藏民族的对自然界中存在着三大神灵,就是天神、地神、水神相当于苯教中的年、赞、鲁三大神灵,它们在藏族地区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然而这种无处不在的神灵致使藏族民众不得不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加强保护,并定时警告人们不要破坏自然界的每一个物。保护大自然就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环境,这从人类的生存必须依赖与自然环境的角度看,保护自然环境就等于保护人类。基于以上的实例,我们就能够断言,藏民族在“天人合一”和“万物有灵论”的思想观念的长期熏陶之下,为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确做出了特殊贡献。藏民族在生态良性循环中对我国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秩序,保证了我国的生态安全。

四、藏族生态文化中的精神价值

人类从生活资料的简单朴素到生产资料多样化,从物质文化享受到精神文化的需求,人类从思想愚昧到思想开放,从没有文化而拥有文化,然而中其中都体现了人类在不断的进取精神的需求。精神是无疑会随着人类的发展实践内化到人类创造的文化中,人类创造文化业可视为对人类自身的关怀,这种关怀精神的行为必然体现在文化观念之上。于是,藏民族在这种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脆弱的生态文化环境中体现着一种积极进取、英勇顽强、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精神价值。然而自古代的东土而来的人们却感受到一种凄凉的景象,诸如:唐朝周朴:“一阵风来有一阵沙,有人行处没人家。”,唐朝杜甫所言:“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这种感叹都市来自外来人的感叹或看法而已。从实际上,作为藏民族而言将自己居住的这块土地视为一种神圣化,而这种神圣化却是一种文化概念,它取决于一个民族在不同的时代的价值观和民族的生活目标与理想。因而藏民族把这种价值观和希望与理想都于大自然所有的万物都有机的统一为一体,凡是所有的物种都没有贵贱高低之分,互为依存而成为物质运动的规律。藏民族一直以自然生态思想为指导,强调的是保护生命、爱护每一个生命。而不论它的强弱,也不以人的价值需要去判断其优势、益害。首先是保护一切生命体及生态环境,才有可能谈到人类的发展及其它。正是由于这种生态文化精神价值的熏陶,才是今天藏族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程度和完整性要比其他一些地方好的多。所以佛教一再强调人类整体与生物整体同生共长,也处于共同衰老阶段之中。因此要人类应该自醒、自觉。所以这种文化精神价值极为可贵,我们应当要借鉴,从而使其在今天的环保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藏族传统生态文化具有一种着眼于整个宇宙、人类的关爱及谋求和平的思想意识。要求我们既要平等对待和我们共存于这个世界上得其他一切生命,也要平等对待世界上的一切存在,并且与它们和谐相处。因此,对当代生态有着很深刻的启示。藏民族从古代的原始宗教的宇宙万物同生共存到佛教传入藏区以后所形成的事物的因缘生起理论都体现了自然生态文化的精神价值。还有佛教的十善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十善业,这些倡导诚信、公正、行善、节制、宽容等品质。这些不仅为藏民族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之间都制定了一种道德行为规范,也可以说是确立了人与自然的道德标准。以上叙述,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价值观,藏族文化肯定佘光明价值与所有生物生存权,强调人类对整个自然界的保护。所以历史上的很多观念、命题之所以延承下来并不断为人所引用,就在于这些命题或观念中寓有鼓舞人、鼓励人或感化人、升华人的精神价值。因此,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五、宇宙万物同生共存理论对自然生态文化的价值

藏民族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有着独特的见解。它是通过宗教文化、思想家们对自身以外的宇宙进行系统的阐明自己的宇宙观。他们认为最初的同一源或同生共存的观念中先产生自然环境、所有的生物链和人类自己,逐渐的也产生了各类生物和神灵,从而形成自然环境与生物环境,构成我们所说的天、地和地下三个层次的宇宙模型,每一个层次都有生灵和生物的存在。然而佛教认为世间的众生的生死流转和六道轮回都市其业所致,就连外部世界也是由于众生共同的业力所致。业就是我们所说的造作之意,是指众生一切有意识的行为活动;与业相连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报,业与报就是跟因果是一致的。俗话说: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有什么样的业就有什么样的报。所以整个宇宙也是处于因果和业报的链条之中,这是不可能违背和抗拒。众生自身的上升到天堂还是下坠到地狱,富贵和贫贱都是自己的善恶业力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就连众生所依靠的外部环境也是自身的业力所致。而在藏民族的原始宗教对宇宙万物的起源所存在的基本观点是“卵生世界”和、“卵生万物”。藏族原始苯教认为世界及生物起源时说:“最初是本无空,由空稍起本有,由有略生洁白之霜,有霜略生似乳之霜。”“最后一切自然环境(外器世间)和生物世界(有情世间),有卵而生,为气数及自在太天等所造。”

(3)恰白才丹彭措《绿宝松石》这种“万物皆是生于卵”的观点,被有的有藏学家认为是苯教的独特的教义。

在藏民族的思想观念之中,应因果关系的缘故把自己生存周围的所有的生物都视为自己的前世或ฅ者是前前世的母亲。由此,藏民族的眼中,凡是动物、植物、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走的,水里游的都视为和人一样手因果关系的支配,因缘而生。谁也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谁也主宰不了谁的命运。都是地球这个生物圈里面的一个普通成员。将动植物看作是人类的朋友或者伙伴,是因为动物作为与人类的同源同生的血缘关系的同体,应因而该具有自己生命的尊严与生存的权利。凡是我们周围所有的生物链和神山与神湖、人类都是平等的生态主体,这已经成为整个民族的性格或成为一种意识观念。总而言之,生物同源,生命相关,生命是多样性和同一性的结合。便是藏族关于对生物世界的最古老的思想观点。佛教中所说的“缘起性空”中反复论证了这一思想观点。而当今生物界科学家们经过多次的试验研究得出了对于宇宙生命体源于一种单一细胞这种结论,而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和佛教的根据自己对世界观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这是当今世界来说是一种很令人惊异。藏族宗教关于生命起源、生命的存在状态思想也就有了合乎自然规律的一面。因而藏民族的生态文明中“万物同源”思想已经深刻的展示了众生平等原则的内涵。可以说是藏民族的祖先们在面对藏区的生态环境时,已经充分地把众生平等原则贯穿到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指导着藏民族的生态文化,是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精神力量。所以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现在生存的世界不再是原始的、自然的世界,一方面,我们所有的发展和进步,都是人类不断探索的成果,另一方面,种种的生态危机,也是我们人类活动的结果,利弊存,生态学告诉我们要尽量做到利大于弊,进行利弊权衡的状态。

六、藏民族对生态文化中对“神圣禁忌”和“力断执著”的公平原则价值

在过去几千年来,在干旱寒冷的气候条件下,高原生态环境仍得到较好的保护。人们靠得不是外在强制的手段,而好似内在的道德观念和心理因素,这便是视为草原为神圣的禁忌观念。自然禁忌行为是藏族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对环境保护起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从古到今,对自然的禁忌已经广泛到了藏区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一种系统的禁忌网的模式,节制着藏民族对生态的开发。在牧区我们所看到人们严守不随意动土的原则,严禁在草地上胡乱挖掘,以免使草原土地收到破坏。同时,禁忌夏季举家搬迁时,另寻草场,以免对秋冬、冬季草地的破坏。在农区,动土必须先祈求土地神,随意挖掘土地是禁止的,而且要保持土地的纯洁性。所以人们严格遵循这不能触犯自然的禁忌,这样保护了大草原千百年来未受破坏。然而禁忌使人们只能有限度按自然规律使用草场和土地,但决不能破坏草原和土地。因不触动自然的禁忌使高原有大片的牧场处于自然原始的自生自长的状态,二者正是遵循了自然界的一条重要规律:生态环境的自然生长是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物繁荣的重要条件。在高寒草原生物生长极为艰难,几千年来,人们通过禁忌来保护草原,使草原生态维持了较好的状态。我们所看到青藏高原凡是属于神山神水以及寺院的周围地区,多来年来禁忌使最为严重和严厉的,同时也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

藏民族对自然界的禁忌产生于对自然的崇拜、敬畏、感激、畏惧和顺从之情。我认为人们坚持的核心是不能触动自然,保持自然地完整,进而保护自然地生命力,维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平稳发展。就算是为了自己的生计,需要对自然进行索取,也时刻保持着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藏区的自然禁忌从客观的角破除了人们无限度的开发资源的做法和欲望,消除了所谓的贪欲之苦。同时也告诫那些有贪心的人们对自然带来的财富而没有考虑到子孙后代的人,要放弃那些贪念,如果是为了一时的贪心和欲望去得到财富,那不仅是现在会得到惩罚然而更可怕的是你的子子孙孙们所面临的是无法想象的。然而一时的贪婪是得不到财富的,还会失去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若不敬神山转山,人就不该去神山、神湖处、人若到神山,或平常的山口、山顶、森林、泉湖,应快速的要通过。喧哗、、躺下休息、大小便或者拿东西都是禁忌的。有一首家乡的民歌是这样唱道:“翻越石山别停留,小心山神捉弄你;穿越森林别停留,提防树神捉弄你;经过神湖别停留,当心龙女迷惑你;”因此人们对神圣的自然的禁忌与保护,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得到执行喝延续,成为一种民族心理,一种传统的民俗。藏民族从以前开始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在吐蕃王朝时期以“十善法”为基础,规定要信因果报应,杜绝杀生等恶行。同时,对藏区生态环境保护也有规定如下:

公元1505年法王赤坚赞索朗贝桑波颁布文告:“尔等尊卑何人,都有要遵照原有的规定,对土地、水草、山岭等不可有任何争议,严禁猎取禽兽。” 公元1648年五世达赖喇嘛颁布禁猎法旨:“教民和俗民管理者、藏区一切众生周知:……圣山的占有者不可乘机至神山追捕捉禽兽,不得与寺院中僧尼进行争辩。”

十七世纪初初有西藏噶玛政权发布的《十六法典》:“为救护生命垂危之动物,使它们平安无恙,逐发布从神变节(正月十五)到十月间的封山禁令(即禁止进山狩猎、禁止下河川捕杀水栖陆栖大小动物)。”

十七世纪后期由五世达赖喇嘛制定的《十三法典》中说:“宗喀巴大师格鲁派教义对西藏政府首领曾颁布了封山蔽泽的禁令,使除野狼而外的兽类、鱼、水中的动物等可以在自己的居住区无忧无虑地生活。”这个法令与其它根据“十善法”而颁布的法令一起实行。

一份噶厦政府关于禁止打猎之命令(没有发布时间)明确的指出:“喇嘛求神预示:为了西藏及僧众最佳期之护持者达赖喇嘛长寿,웃广大地区的所有山川河流,要严格禁止打猎,命令已不断下达,对于此事,第年的‘日垄发章’规定很严格,……为了使鸟兽、鱼、水系动物等水中和陆地栖息的大小生物的生命的得到保护,日喀则、仁孜、安多、康区等地方,年中依法禁止打猎,要继续加强管理,违法者无论轻重,不偏不倚,立即抓起,进行惩罚,并将情况上报。”

综上所述,藏族自然禁忌使处于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因而对自然的保护性禁忌使一种非常自觉的行为,一种必须要这样做,否则会引起自然灾害的心理倾向于道德规范。而藏区部落及政教合一政权所颁布的保护水草动物的法令,则使对民间自然禁忌的扩大与具体化。这样,自然崇敬观念、自然禁忌机制、道德规范与世俗法令共同构成保护自然环境的网络。从文化上将,这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而在发挥功能作用。禁忌与法规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崇敬之上的,没有崇敬信仰,法规不可能被执行。今天,国家环境保护法已颁布多年,许多人对它知之甚少或者知而不行,除了别的原因外,缺乏对自然地敬畏,亦缺乏对法律的信仰与尊重是很重要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藏族自然禁忌中的迷信因素在淡化,但作为一种环保意思,她乃起着重要而有益的作用。

七、藏族传统生态文化中“宽容、人性、利他”对自然生态文化所起的作用

藏族文化崇尚和人类之间平和相处,行善修好,反对相互厮杀和暴力行为,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战争、灾荒、人们间的尔虞我诈,你争我夺,使无数的人们感受到宽容和友爱的可贵,和平和互助的可贵,和谐和团结的可贵,因此在藏民族传统道德观念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数千百年来继承和传承了祖先们积累下来得悠久历史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然而这些文化石本地文化和外来的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先民们以博大宽容的精神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吸收外文化而融合的精髓。

1、宽容的精神

藏民族在千年历史的文化演变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了一种尊重人、体谅人,与人为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准则。在与自然界植物、动物相依为命,自然也会对人类群体怀着一种慈悲、善良之心。尽管人类群体中的很多人已经利欲熏心、功德无存,但慈悲之心还是宽恕于这些无知与狭益。在此我们要更关心自然环境,也要关心与自然界生存的人类群体,因为自然环境的保护是靠我们这些以自然界为相依为命的人类群体,有了人类这个群体心灵的净化和净土的理想,才能是自然环境显得美。所以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则使藏族生态文化的两大主题。佛教中所说的“施爱于万物众生,使其幸福快乐,悲悯于万物众生,使其脱离苦难,利乐有情众生,这就是佛对生命和自然地态度。”然而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人类与万物众生相互仁爱宽容,和平相处,大自然就是一片宁静与祥和之地,而社会与自然的问题也就无存。因此,宽容和和平是过去人类之所向,是当今社会之期待,将来也是人类之应得。

2、人性之精神

藏民族文化中充满着慈悲、博爱的思想,深情的呼唤人性。这也是藏族文化最为深邃的思想所在。尽管从思想形态的根本上讲,它得益于博大精深的佛教,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族人民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此曾做过卓越的努力和贡献。为了舒适的、安全的、和平的自然环境,为了忍让的、善良的、慈悲的人性塑造,一代又一代的藏民族曾付出过的生命,并将这些生命的探索凝聚于思想观念中。让它以一种人性化的意识形态或思想观念来存在。更为显然的是藏民族千百年的历史渊源中就已崇拜于自然和敬畏于神灵,人们认为人就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这种观念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融合的形式使自然环境达到一种完美的和谐统一。然而难能可贵的是藏民族的生态文化以之中人性化的形式深深的积淀在藏民族的内心深处,成为藏民族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思维逻辑,变成了藏族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有意识行为。以求真、求善、求美为终极目标,以博爱、宽容、奋进为行为准则的藏族传统文化中以人性化精神存在于内。这种行为的途径继承传播而影响社会。藏族传统文化观念中年对与崇敬自然、尊重生命的价值以及与自然相适应、相和谐的活动和节制简朴的生活方式,以一种慈悲、博爱、人性化的思想观念,为高原的生态建设文明、建设藏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很重要的价值。

3、利他的精神

佛教传入藏区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它在藏区或藏民族的思想观念中建立了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同生共存的系统思想,从理论上对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了阐释,从而使藏民族对保护环境的思想纳入了佛教博大的思想体系中。

佛教中谈到生命,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宇宙间普遍的生命现象都作为统一的生命体系而对待。而生命体系中也包括了生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然而佛教中的利他是一种善业组成部分,在藏民族的文化中对利他进行了较多的阐述,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还是在民众的思想观念中以无私的精神深深的扎根与心底。在佛教的思想中,利他是善业的要求,行善的需要,不利他,则无从行善,则无从积累善行,造就善果。有为重要的是佛教中的“利乐有情”是对生命而言的,是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存慈悲的理念。人与自然石相铺相成的有机整体,人离不开自然,因而也绝对不能破坏自然。佛教要求学佛的人妖心存善念,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因此,佛教戒法律首戒杀生,爱护动物。佛教由于生命的慈悲而产生的利他的精神,引导人们走向关怀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道德观念和实践上。因此我们想保护环境或者给人间留下净土,就必须人类自己去创造。然而创造的关键在于人的心灵。如果人类能够做到这一点,则有利于心灵深处树立人与自然相处产生利他精神和和谐的观念,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价值观,藏传佛教肯定肾功能生命价值与所有生物生存权,强调人类对整个自然界的保护。同时对人的生存意义给予正确的界定,从道德方面对人提出克制私欲,施舍行善,节俭平和的要求。从这种价值观产生的后果来看,一方面它使藏民族形成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意识,使藏民族通过实施一种简朴节约的生活方式而保护自然。另一方面却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藏区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穷困简陋,社会经济停滞不进,文化上固步自封、不思交流,落后于世界文明进程,这一切是藏传佛教及其文化发展的逻辑结果。因此,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关于如何使藏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如何协调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藏传佛教都未能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藏区走向现代化,必须在继承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当代先进文化,创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态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