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情感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
摘要:在中学美术技能课教学中,有时我们会过多的强调学生技能的训练,因为对于从高校毕业满腹专业知识的教师来说,传授技能知识比花心思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更为简单。但是久而久之,学生厌倦了,教师疑惑了。学生学到了什么?我们想让学生得到什么?怎样平衡两者关系,关键在教学中不能忽视情感教学,让情感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让情感带动学生创作的热情,让学生学有所得。
关键词: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目标渗透
在平时的美术课备课时,我们会不假思索的把关注点投放在技能目标上,特别在技能课中,强调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反复的训练,从而达到理想的作业效果,殊不知学生对此的兴趣在不断的减弱,原本爱涂、爱画的天性却随着教学活动的一步步深入,教学难度的一步步加深而逐渐消失。
一、注重技能,学生热情没了
《变迁中的家园》是苏少版八年级下册“造型.表现”单元中的一课。这个单元的学习侧重于学生技法的训练,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课堂较为枯燥,一般在教师讲解技法后做一段简短的示范,学生再练习。
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经过一番思考,从学生的身边入手展开教学:PPT出示学校在유历史的变迁发展中的图片,学生兴趣浓厚,观看到最后几张图片时恍然大悟,原来是学校图片的新旧对比,学生很好的了解到学校历史的进程。课堂导入效果较好,课堂气氛活跃,接着,我分别出示了学校的图片来讲解知识点,但是半节课下来,学生热情没有了,对于图片也不关注了,本以为用学生熟悉的环境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最后教学效果没有预期的好。
二、以情促教,侧重情感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艺术就是感情”①。艺术是情感的再现,有了对事物的情感才能有主动创作的热情,因此情感目标的制定尤为重要,它是贯穿整个教学的灵魂。
在其他班级我又尝试着让学生畅谈家乡美,学生有感而发,学生带着浓厚的感情在述说着家乡的故事,再给同学们欣赏之前老✌师准备的扬州的美术作品,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随后在教师简单的示范后,伴随着扬州市歌《茉莉花》的背景音乐,学生大胆尝试对家乡的描述,题材不限,方式方法不限,学生乐在其中,整节课融入在对家乡深情的热爱之中。
而在具体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情感目标渗透ฆ于教学中,既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又不失美术技能的训练,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些自己的观点:
三、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美术新课标总目标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它别于传统美术课程单一的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注重 ☻把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原到一种完整的艺术情境中,把一定的知识技能渗透到某个情感主题中,产生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这个共鸣下,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被激发,这样各种美术技能就会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潜移默化的渗入学生的学习中。
四、深度挖掘教材的中情感素材
美术教学中,教师制定三维目标时,技能目标的把握在教参上要有据可依;过程与方法可以根据教学活动也能表述清晰;而情感目标的设定,往往会贴上统一的“标签”。许多教师往往是在课堂教学结束时用一两句话带过,常忽略学生的情感诉求。作为我们美术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价值,深度挖掘、整合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智慧地制定情感目标。只有感情的投入,才会有更深入的观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才能更加主动。
(一)注重学生的感悟表达
“欣赏.评述”领域教学中,赏析每幅作品后,学生们留下了什么?这是我思考的问题,是美术史相关的知识,还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培养学生益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文化、生活和身边的环境,并大胆的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学会欣赏自己、他人,适时的作出评价,结合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形成对艺术品鉴赏体系。
(二)注重学生的感觉体验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美术技能训练,美术学习变成千篇一律的涂画,学生的作品没有创意。新课标中强调注重美术技能的训练到鼓励个性化的艺术展现。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感官,结合各个学生的特点,创设恰当的感觉学习情境,让学生轻松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知。
(三)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无处不在,它深化着生活,丰富着环境,改造着我们的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应仅仅是专业美术教育,更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从生活中发现,从生活中创造。在“设计.运用”领域的教学中,更要侧重于学生对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情感方面的牵引渗透。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要把情感渗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在“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过程中,让学生自然地习得知识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真正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新课程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