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的首要任务。创新是一种旨在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承担起创新的使命,才能把创新教育主阵地定位于课堂,才会有让创新教育落实到每节课的想法和具体行为。
那么,体现创新教育的教学行为和传统的教育相比应有哪些本质性的区别呢?笔者认为,区别在于创新教育应注重开发学生发展的3个空间。
1.学生活动的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被简化为师者面孔的呆板,学者僵化的行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如果没有听懂或没跟上记笔记,也不允许私下交谈;提问需要举手,答完问题后得不到老师的允许不能就座……种种禁锢学生活动的做法越来越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保证和发展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既是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曾有一本杂志介绍了这样的事情:美国一教授测试学生的能力情况,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青蛙的舌头着生的位置在哪里?让学生第二天带答案来。结果中国学生带来了课本当依据,而日本学生则带来了青蛙。中国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是熟练的,但实验技能、研究探索意识相比之下还差了一点。这与我们平时教学有关,如果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的兴起自然就会大增,创新教育才有落实到学生的可能。由此可见,创新教育不应是一种雕刻的教育,而应潜意识地£渗透到每个具体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中。
实际工作中,教师常用限制讲授时间的办法来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首先是因为教师的讲授时间常常是分散在课堂45min,无法统计。其次,学习效率的高低并不能简单地依学习时间长短而论。因而,我们在提倡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拓展学生活动的空间,其基本做法如下:
1.1尽可能保证每位学生的学习空间不被教师和其他同学挤占,减少和克服仅仅让几位学生参与就大发感想的做法
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曾讲到一则趣事:一位医生在教学生的时候,用手指蘸着糖尿病人的尿样来品尝。然后要求每位学生重复这个动作,学生勉勉强强,愁眉苦脸地照着做了,而后一致同意尿是甜的。这个医生笑着说:“我是为了教育你们观察细节的重要性,如果你们看得仔细了,就会注意我伸进尿里的是拇指,舔的是食指。”这个故事为学生讲述了观察的重要性,然而如果没有全体的参与,仅有少数学生配合演示,其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许多学生就不会从中吸取教训,反而会讥讽大胆尝尿的学生。
1.2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
游戏场里,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以同样的方式玩同样的玩具,学习也是同一道理。传统教学总是要求不同品质的学生保持相同的学习进度,结果优生无事干,吃不饱;差生干不完,吃不消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实质就是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自由。所以我们要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出表,扩展学生自我活动空间。例如,实施多层次ฏ教学,缩短讲授时间,允许部分学生(尖子生)❤不必围绕教师和黑板转,对他们的要求可以是跳跃式的与教师配合等等。
1.3不ღ断变化和丰富学习活动的空间
一场戏拍得如何,与导演的选择场景至关重要,教学也是如此。对学习的空间,小组讨论的空间,实验室、社会实践基地以及大自然等空间,都应成为备课的一项内容进行构思、加工和布置。
2.学生思维的空间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提高,其灵魂是创新性想象力,其表向性特征是具有独创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不搞简单的就事论事。
课堂教学要不断创设梯阶问题情境、以医激趣,以疑促思。让学生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中获知、练能、增信,即在学生的头上始终有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做到层层递进;解决问题具有启发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包办灌输的做法,绝不能把桃子摘下来送到学生的手中。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教学中屡见不鲜,应及时予以纠正。
总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要杜绝人云亦云,以优生代替差生的思维,以教师代替学生的思维♋等现象,此外还要做到让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自然,让学生逐步由跟着问题学转变为学中能发现疑问、解决疑问。
3.学生表现的空间
一项好的技术如果不能转变为产品,则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样,在适宜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里,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外部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的创新意识,如果得不到表现,得不到认同或修改的建议,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创新意识就不能强化,慢慢地,学生就会失去创新的动机。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努力培养每位学生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操作绝技,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他们精心构思的作品,如诗歌、模型、标本等。
在课堂教学中,3个学习空间的开发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也为师生双方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