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电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摘 要:中国针灸于2011年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列入到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近年来,经络的电学特性是被针灸学和生理学家研究并认可的经络研究的第一种生理指标,通过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研究人员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发现经络☏与周围非经线处的电学特性(主要包括经络腧穴的低阻特性)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经络系统中腧穴的电学特性,对生物电信号测量和电刺激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经络 电学特性 国内外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a)-0000-00
中华医学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其重要组成部分则是针灸。国际也认可了针灸独特的风格和确切的疗效,已有1 シ00多个国家将其用在了临床上。随着抗菌素疗法、放射疗法、化学疗法、手术疗法的弊端的日益显露,中外医学界越来越重视调动机体自身抗病能力的针灸疗法。中国针灸2011年11月16日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½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是建立在经络学说上的。经络学说,是数千年以来我国前人在针灸临床实践中根据所出现的一些现象总结提高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近年来,通过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研究人员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发现经络与周围非经线处的生物物理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实验证明,经络不仅可以传导声和发出特异声频谱,而且具有低阻抗、高电位、高发光的特性,另外经脉线上的温度也被证明与两侧皮肤的温度存在规律性差异,经脉线上存在同位素循经迁移的现象。其中,经络的电学特性是最早被针灸学和生理学家研究并认可的经络研究的第一种生理指标,经络系统中腧穴的电学特性研究,在生物电信号测量和电刺激治疗研究中意义颇深。
1早期研究经络电学特性的基础
最早被针灸学和生理学家研究并认可的经络研究的第一种生理指标是经络的电学特性。在生物电信号测量和电刺激治疗研 Ü究中,对经络系统中腧穴的电学特性这一研究领域,在早期日本、德国、法国等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47年开始,德国医生Croon利用交流电源和示波器对皮肤的导电性能进行了测定,并对系列的低阻抗的“反应”点进行了确定。日本的中谷义雄等则从1950年开始,在皮肤上通过双电极法发现了与穴位基本对应的“良导点”,以及26条在体表存在的和经络基本对应的“良导络”,即经穴的低电阻特性。在同一时间,利用欧姆计法国的Niboyet也测到了穴位的低阻现象。与此同时,德国的Voll医生发现穴位电阻的变化可用于科学诊断及预测,因此研制出了集探测、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穴位诊疗仪器,即福尔电针仪,主要是通过物理测量在皮肤上的电反应信号,对全身系统和次级系统的现实状态以及动力学状态进行判断[1]。同样是在1950年代,Croon的助手,德国的Overhof大量地测量了在不同条件下人体表特异点的导电特性。1960年,他发表的博士论文通过60多张测试曲线和图表,对体表特异点高电导及大电容的特性进行了证明,且特异点以及其连线和中医穴位、经络分布类似。
2 我国经络电学特ช性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也有一些针灸经络研究单位的工作者,利用类似的探测装置研究了穴位低阻抗特性。早些时候,河南中医中药、福建中医研究所,以及张协和、曾兆麟等人通过研究[2]对穴位的低阻特性有了基本的肯定。之后,在北航五七工厂刘亦鸣研制出类型不同的经穴探测装置,其中有低频、低频全波整流电路、高频,以及探讨经穴皮肤电压―电流特性曲线的电路,用来对穴位或经脉的低阻特性进行研究[3]。穴位体表电阻网络模型是陈惟昌等人提出,该模型用交流电桥测出两穴位电阻值后,通过电阻网络公式对穴位电阻值进行求解,有很小的误差且重复性好[4]。北京大学张人骥与杨威生设计了四电极法测试人体面下约2mm处的电阻,采用直流分量为零、频率5kHz的20~30A的正弦交流电作为激励。测出了在同一水平面人体皮肤下电阻呈有规律性的差别[5]。利用脉冲两电极法原理,胡翔龙等设计了一套微机控制的扫描测试系统,测试了45名受试者,得到了皮肤低阻点分布的循经特性[6]。祝总骧等还研究截肢前后经络循经线低阻抗特征,证实在截下的肢体上仍存在经络线的低阻抗特征,且与截肢前相比,其位置是一样的[7]。
3 国外经络电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美国的科学家自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而兴起的针灸针麻热以来,在研究经穴电特性上,很多研究组都做了系列的工作。应用直流电阻测定仪探测穴位,Matsumoto证实可被检查出来的穴位至少有80%。Kripper测出有100~200k的穴位电阻,非穴位则在1M以上。利用50A直流电,Wulfsohn测试了8例健康人12条经络的27个代表穴位,并比较了穴位两侧1/4英寸的对照点。结果存在(794±197)k的穴位电阻,(1407±306)k的非穴位点电阻,两者相差56%,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Kaslow对多种经穴探测仪性能的比较发现,电压高达80V和压力较重可得到穴位上高重复性的低阻抗。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单位的赞助下,以Reichmanis等为代表的一个研究中心通过电桥平衡的原理,较为准确地测定了皮肤电阻,并客观描记,发现三焦经与肺经穴位的皮肤导电性比在解剖学上相似部位的非穴位间导电性明显要高,尤为明显是其中的阳池、外关、支沟等穴位。由此表明穴位是客观存在的。
2008年哈佛医学院等十多个研究单位的Ahn等多名学者发表的综述性论文[9]很有参考价值。因为他们在美国补充替代医学国家中心支持下,对7个权威电子数据库中到2007年8月为止关于经穴电特性研究的所有英文文献中进行了系统性搜索,按照预定的一套准则,筛选出人体穴位和经络电学特性研究得分最高的各9项,经过分析后发现:穴位和经络与低阻抗特性的呈正相关的分别为5项和7项。
4 结语
正是因为相比较西医的神经学而言,经络学没有解剖学的验证和物理学基础的支撑,针灸治疗的效果没有一种客观的监测方法,因而长期以来存在着“经络是否存在”、“中医是否是科学”的辩论。但是目前,经络研究正朝着精密、多点、快速检测的方向发展,并呈现出一个共同趋势,即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我们相信随着医疗水平和医疗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各个学科领域和各种研究方法的交叉发展,针灸医学作为一种互补与替代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承认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堂义,杨华元,蒯乐,等.穴位电特性探测存在的问题及新探穴方法的设想[J].中国针灸, 2007(1):23-25.
[2]福建中医研究所.经络实质探讨[J].中医杂志,1959(10).
[3]刘亦鸣.WQ-12A型低频皮肤电阻测定仪[J].无线电技术,1976(2):42.
[4]陈惟昌.经穴体表电阻测定方法的探讨[C].全国针灸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一),1979: 294,230.
[5]杨威生 , 张人骥.低阻经络研究Ⅰ、测定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1):128-134.
[6]胡翔龙,包景珍,马廷芳.中医经络现代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7]祝总骧.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