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认识
"
论文摘要:阐述并总结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所实施的具体做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改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注重行为引导的教学©理念,逐步推进教学过程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ย上,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
论文关键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材的二次开发;平衡主体和主导间的关系;教学设计;课堂内外的相互促进
实施创新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而课堂教学改革是体现创新教育的方式之一。因此,在职业教育学校中,如何搞好课堂教学更是成为一线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教学工作实践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笔者进行了总结。
一、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量身制定。
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注重行为引导的教学理念,逐步推进教学过程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如数学教学中常用发现式教学和应用式教学这两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但任何教学模式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教学实践研究的深化,教学模式也会实现多元化发展。当新知识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固着点时,教师往往需要先提供学习新知识的背景材料,采用引导发现和归纳的方法,从而实施概念的形成方式或定理公式的上位学习方式。如有理数指数幂的概念的学习、函数概念的学习等都可用此种方式;当新知识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有相关旧知识作为固着点时,教师则应当提供直观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现实问题情境,编拟包括初始问题和后继问题的层次递进的问题序列,形成认知冲突,以启发式进行引导并激活相关旧知识,以探究模式分化知识联系,实施概念的同化学习或定理公式的下位学习。如函数的单调性、定积分的概念等都可用这个方式学习。
二、用好教材
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找准教材的教学目标就基本把握住了课堂教学的命脉,再结合学情、社会热点以及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对教材实施“二次开发”。如,在讲授“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时,采用“单位圆定义法”来取代教材上的“终边坐标法”:由于单位圆定义法的直观性,学生可从其中看到具体的、直接的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对应过程(任意地给定一个角,其终边与单位圆就有唯一的一个交点),避免了“终边定义法”、“一对多到多归一”的过程,这给学生理解三角函数对应关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单位圆中,可以直接用弧长来度量任意角的大小,有利于学生理解三角函数也是“从数集到数集的对应”;在“单位圆定义法”中,作三角函数图象时可以更直接地使用几何取点作图法;由于可以直接利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讨论三角函数的变化规律,所以学生对三角函数性质(特别是周期性、单调性、对称性等)本质的理解更方便,记忆也更牢固;“终边坐标法”中“取任意一点——求比值”这个步骤里包含“一对多到多归一”的逻辑思考,无形中增加了认识三角函数对应关系特征的复杂性,学生感到这种函数的对应关系“绕来饶去”。
总之,依据教材,但不唯教材。“教材”是刚性的,它从内容层面对“教什么”作出了明确的规范;而“因材施教”则是弹性的,它把技术层面“怎么教”这一问题交给了一线教师创造性地开发,让教师对教材灵活地进行“加减法”。
三、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平衡“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关系,避免“注重主体,忽视主导”极端思潮的发生。比如有的课堂活动表面看很充实,教师能够尽量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想、做、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很突出,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教学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考过程,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轨迹,应该说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新颖的。但剖析教学细节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恰当引导,双边活☁动变成了学生天马行空的单边活动,致使学生的思维在无序和浅层的状态下徘徊或滞留,无法逾越解题中的思维障碍,导致大量的教学时间在没有有效的教学调控的探究中白白流失,使得课堂教学容量偏小、教学效率低下。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主体绝对化,一切由学生说了算,不去组织和引导,以致学生的地位成了阳光下的“彩色泡沫”,而教师也逐渐地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事实上,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就容易偏离,学生的思维就难以深入,学生的学习就缺少深度和广度,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很难得到培养。因此,这就使得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矛盾转化的过程,引导不足则似懂非懂、似是而非;引导过分则使“促进转化”变为“代替转化”。只有灵活地、恰到好处地把握引导者的角色,给予恰当的点拨引导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质疑和解惑成为水乳交融、水到渠成的有效互动,从而减少或避免时间的“隐性流失”,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学生活动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数学课为例。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只有活动才能为学习提供动力,才能进行数学知识的建构,而学生活动必须围绕问题展开,学生活动应该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有些教师只是在不断地展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几乎没有自身的活动,所得到的感受也只是“我不知道怎么办”,当然更谈ณ不上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基于学生活动的教学设计应该是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发现了什么问题?新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是什么因素把它们联结起来的?是什么方法导致了学生的发现?更进一步的学生活动境界应是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觉地学会反思。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评价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并提供大量的观察、实验、操作、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论证或反驳猜想的空间,并引导学生相互讨论,试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交流和帮助使整个学生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因此,设计课堂教学情景是十分必要的。科学、艺术地处理教材内容,根据教材特点选择内容,编成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新授课“等差数列”的引入教学可以设计:以某年某月某日所在日历中的位置为依托,找出它所处行的全体数字,像这样按照一定次序排成一列的数叫做数列。紧接着提出问题♋: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相邻两项之间的递推关系是什么?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是给出一个数列的两种重要方法。这样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日历表作铺垫,同时进行时间观念教育,凸现人文气息。通过复习,培育和预热“等差数列”概念的最近发展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除创设问题情景外,教学中还可创设新异、惊愕、悬念、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景,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但问题情景应根据需要而创设,可适度形式化,切忌哗众取宠,要讲究实效,恰到好处。
五、重视课堂内外相互促进的作用
课堂外所下的功夫与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是成正比关系的。与学生的沟通不仅是情感上的交流,而且这样可以多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动态和学习品质等,从而有意识地从心理上和情感上去影响他们,注重灌输学法指导,并准确设定或调整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利于教学改革实践的进行。
教学工作者都知道,教无定法,只要在“教与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当前职业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困难一定会被逐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