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通识教育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质量的下降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迫在眉睫。文章概括了通识教育课《环境保护概论》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应进行的教学改革的方式与方法。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来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通识教育;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改革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这就要求学生对环境污染、治理、修复等各方面的™知识都有很好的了解。《环境保护概论》是我校在国家倡导建设美丽中国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让绿色教育的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课程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拓展知识面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将环境保护作为己任。
1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概论》作为我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具有环保宣传意识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大学 ッ生和国家公民,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该门课在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取得的教学效果与我们的预期还有一定差距。
1.1《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章节过多、内容明显的专业化
环境保护概论相关的权威教材颇多,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众多教材中优中选优,选出最适合作为通识教育课的教材,也可以将几本优秀的教材整合成授课资料讲授给学生。环境保护概论的教材章节通常有十几章,涉及知识面很广,内容繁杂、分散。如果要求面面俱到,对于仅仅24~30学时的上课时长是不够的,而且发现近年来出版的相关教材内容明显的知识化、相对专业化并侧重于应用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潜意识的价值取向还是偏向知识领域,而我们设置通识教育课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环保意识、了解环保知识的普通大众,而并非环境保护的专业技术人员、甚至是学者、专家。
1.2学生兴趣不浓,出勤率较低
由于《环境保护概论》是通识教育课程,最终考核形式是开卷考试,使得部分学生在课程初期就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且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侧重专业化、内容繁杂,所以,很多教师在这种学时短、内容多的情况下,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上课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上课玩手机、睡觉、旷课等情况。
1.3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作为一门概述性的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多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适当的板书为辅。课堂上几乎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过程,缺乏讨论、实地考察等较为有效的通识教育教学途径。而且该门课中涉及的概念和理论颇多,24~30学时全部为理论教学,缺乏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部是不停地接收教师灌输的知识点,难免枯燥乏味,使得学习质量也不高。
1.4教师重视程度不高,投入精力不足
《环境保护概论》这门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生动灵活的授课方法,而且需要教师课下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精心准备授课内容。然而,现在学校评价教师的指标多集中在科研方面,因此,教师对通识教育兴趣不高,教学过程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投入精力自然有限。此外,现在多由专业教师讲授通识教育课,这就导致教师相对专注于自己的学术专长,而忽略了在通识教育中学生需要更宽泛的、更综合的教学内容。
2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改革
2.1整合教学资料,精炼教学内容。
针对《环境保护概论》教材种类丰富、内容繁杂的问题,教师需要在备课时精选几本适合用于通识教育的教材(通常经典的教材大同小异,但又不失自身的特色),总结多本教材的共性和精髓,整合教学内容,做到“少而精”“精而达”。在各类环境污染介绍中以经典污染案例为主,在网络上搜索相关音频、视频、动画等等,课前播放,利用启发式教学进行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了解世界环境保护历程中反映环保大师灵魂的经典著作。
2.2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多以教师讲课、学生机械的理解记忆为主。虽然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很多,但学生在课上积极响应的热情并不高,所以,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持续下去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我们突破按部就班的章节顺序,而是将分散、繁杂的教学内容划分成几大专题,比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基础及生态文明建设、人口与资源环境、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等等,每次课一个专题,每个专题以当下社会热门环境问题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式地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思考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来。其次,鼓励学生针对典型的环境案例进行课堂讨论。一般来说,大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课堂上就以学生身边的污染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围绕着污染事件的起因、经过、事件影响、治理方案、事件得到的启示这一主线进行讨论。
2.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环境保护概论》这门课而言,各高校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很少涉及实践教学,教学中讲到的各污染物的治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环境污染到环境治理出现“断链”的现象,而且学生印象不深。针对这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环境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实验室来解决。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动水处理工艺流程的模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污水的净化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的开放性试验,比如污染指标的测定等等,让实验数据告☮诉学生我们城市的土壤、河流、空气的污染程度,通过这样的实践过程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