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现代性转换研究

时间:2024-11-13 09:55:4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就传统道德而言,其现代价值不但是其同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基础,也是其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的条件,离开了传统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存在的。文章首先论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接着论述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现代性启示,进而提出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现代性转换的实现路径。

论文关键词:传统道德;道德教育;现代转换

现代道德应既是民族传统的,又是时代的,是继承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面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标志的中国现代化,我们的传统道德教育方式虽然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但毕竟从总体上落后于时代,有其不合时宜的内容。对待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深入历史,进行全面的现代性转换,才能克服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内在不足,发扬民族道德教育的长处,进而实现道德教育的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就传统道德而言,其现代价值不但是其同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基础,也是其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的条件,离开了传统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存在的。历史证明,对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分析,民族性的道德传统又是在不断发展的,只有在原有的传统基础上不断更新,才能逐步建立当代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

第一,传统道德的整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历来强调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的爱国精神,要求维护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从《左传》提出的“临患不忘国”,贾谊的《治安策》提出的“国耳忘家,公耳忘秘’,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到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表明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都表明了强烈的为国家、为人民、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显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正是这种道德的整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为振兴中华而奋勇拼搏。

第二,仁爱向善的精神。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仁”是四德五常之首,是百善之源,全德之称。孔子最早提倡‘仁”,并把‘仁”解释为“爱人’’,主张对人要有爱心,要有尊重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仁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道德,主张人对人的承认及肯定,通过爱人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统一,避免对立与对抗。依据这一原则,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和为贵”的精神。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保持中道,是儒家一贯坚持的原则。儒家的中心概念之一,其功能就在于维系正常人际关ฎ系,使人们的行为有据可依,有道可循,人人“克己复礼”,才能达到和谐大同。总之,儒家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以实现和谐为目标的,个体内部和谐,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这些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四,勤劳节俭、诚实守信的精神。中华民族素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几千年来,勤劳节俭早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美德。孔子曾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提出批评,但同时他又赞赏那种‘饯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节俭也是传统美德之一。‘锥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以生动形象的语句展现了中国人民勤俭的美德。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诫”、‘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则。《苟子·修身》中提到了‘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说明“诚’是人的最高境界。

《礼记·中庸》提到,‘‘诚者,大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孔圣人在《论语·学而》也讲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北宋张载的《正蒙·中正》中提出“诚善于心之谓信”,意谓格守善德即为信。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品质,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传统学者的极大关注。

第五,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是从古至今的高尚民族精神。它要求人们自强不息,同时也勉励人们发愤图强。《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这可以看出,传统的道德要求做人要刚健有为,奋发图强,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迷失志向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物质条件也得大幅以改善,但同时传统道德的缺失也也造成一些青少年懒惰、自私、不思进取等,这是值得我们警醒的。因此,在道德教育中,仍需大力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中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道德规范,培养年轻一代独立自主、健康高尚的理想人格。

第六,“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原则,其核心是关于物我关系,即人和自然的关系。北宋哲学家张载在中国文化中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认为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都由气所构成,有着共同的本性。在今天,洪涝灾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了我们的生活,已经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实现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一种新的“天人合一”,也就是说,我们在经济发展中要对全球和子孙后代负责,不能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道德利益。"

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现代性启示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国家,中国的封建社会安然无恙两千年。没有文化断层,不等于没有兴衰荣辱。两千年的‘古老的庙宇”最终还是倒塌了。中国封建社会绵延两千年,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得益于中国的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的伦理政治型文化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意识,重道轻器,崇尚传统,重视群体关系的和谐。这阻碍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和研究,而把道德修养及实践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促使中国人重修养、重情操。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越是美名流传,被高高树起的忠臣节妇,其付出的代价,扭曲自我就越大,奴性就越深。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历史是割断不了的,传统也是无法完全抛弃的。

每一代人都完全不依靠历史文化遗产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的社会只是幻想。没有继承就不能进行现代性的转换。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要求,其内在意蕴是既不能全盘抛弃传统道德文化,也不能完全搬用传统道德文化,而是要在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辩证分析地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马克思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为适应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需要,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代顺民,勿庸置疑,欺骗、麻醉劳动人民的“三纲”是应该抛弃的糟粕。宽容和谐,诚信知报,是能够直接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但是,传统的“仁”‘‘义”“忠”‘孝”等,必须进行时代性诠释才能纳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是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中国的道德教育,虽也注意外在因素的作用,如环境的感化,刑法的强制性等,但儒家把这些放在为辅的位置,而为主的方式,还是强调“内化”、“内圣”。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是把个人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国家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了纵横联系的立体式道德教育网络。统治阶级非常重视道德教化,除了兴办学校外,还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去立经、注经、刻经、编撰书籍,乃至“封孔”,亲自‘拜孔”,‘祭孔”。社会教化更体现在生产、交易、饮食、婚嫁、娱乐中,每个人都不容选择地接受着传统道德的社会教化。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在培养“四有”新人的进程中,应当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服务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无法脱离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而单独存在的。所以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中国道德教育方法。新时代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应是在旧的道德教育方法的基础上的升华,在升华的过程中,不断与世界优秀道德文化的交流,随时实现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法的现代性转换。

三、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现代性转换的实现路径

上面我们分析、探讨了传统道德现代转换的当代价值和启示,这种转换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糟’,具体在进行现代道德教育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论述道德教育中现代性转换的实现途径。

第一,加强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创造性转换,并同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借鉴吸收和中国化改造相结合。从以上的分析中,中国古ฆ代伦理道德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内容,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并通过大量经书诗文、生活习俗、人物典范等流传下来,其中有许多虽产生于封建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要从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背景来分析这些优良传统,把它们从基本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的传统道德体系中分离出来,同与之交织的封建性糟粕区别开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现代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应当包括继承、发展中国近代特别是‘‘五四”以来在社会变革与前进中开创和形成的新思想新道德。例如,振兴中华,反抗侵略,树立理想,艰苦奋斗,结合工农,服务人民,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弘扬民主,反对专制,争取自由平等,承担社会责任,尊重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解放和发展;崇高科学,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真理和改革创新,等等。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更需要以此为文化源头。同时,还要注意吸收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特别是那些普遍适用于市场经济、知识社会和解决当代人类共同道德问题的思想观念、伦理规范,并根据我国国情加以改造,使之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融为一体,成为新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不断创新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国传统道德以修身为中心环节,很巧妙地把个人伦理、社会伦理贯通为一体,当今中国道德教育更要注意创新,更要贴近、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构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受教育者由衷需要、喜闻乐见因而卓有实效的具体教育内容系列。学校道德教育课程,要打破旧的‘课程”框框和‘学科”模式,以理论、规范与一定学段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为教材,除了显性的课程内容,还要注重开发、利用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中一切积极的隐性课程内容,为此就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把其中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中国道德教育内容要扎根生活土壤,融人对受教育者个体日常生活、学生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职业生活等的关心、指导之中,真实发挥对人生的肯定、调节、提升功能。

第三,在具体的活动中弘扬中国道德精神。中国现实的学校德育正遇到一种两难问题的挑战,既要抵制个人中心膨胀而提倡重视社会价值选择,又要尊重主体性、尊重人的主体价值追求。化解两难需要重德,这就是传统道德中的“尚德”精神,同时需要重视自德。重德、重自德就要求学校德育设计出有益的活℃动,这种活动应为主体自觉参与的、又为符合道德的。为此,我们主张学校重视以下三件事:其一,把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不仅理解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终极目标的必然选择,而且理解为培养人之为人的启蒙教育的必然选择;其二,重视集体活动,培养集体精神的人;其三,提倡公益活动,公益活动是极有助于成长起中国道德精神的活动,而具备了中国道德精神的人格又必然是以公益贡献为乐、以公益行为来充实的。

第四,提高教师自身道德水平。改进和提高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作为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是意义重大。要使教师主动适应和促进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在实践中造就队伍宏大、能够担当育人重任、堪为人之师表的新世纪中国道德教育教师。从中国过去的道德教育中培养出来的道德教育教师要去培养未来的一代新人,首先要自己受教育,实现自身的创新。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能否成功,将主要取决于中国道德教育教师之能否创新。

中国道德教育教师的创新,除了要与道德教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相适应,形成专兼结合、功能互补、规模宏大的教师队伍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教师职能和角色的根本转换。要使道德教育教师的职能由传道”即单向灌输现成的思想道德结论,转换为关心、指导、帮助受教育者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自我发展,在这过程中同时使自己也受到教育,获得发展。由此,道德教育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要由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的‘罐输者”、‘管束者”,转换为受教育者主体德性发展的“良师益友”、‘为人之师表”。这也即是中国道德教育教师的转型。

为此,中国道德教育教师就要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创新和提高。面对2l世纪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变化变迁,要具有宽广的视野和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对自身的育人使命有清醒的认识;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修养,对受教育者真正能够做到启人心灵、为人师表;要系统掌握现代道德教¡育知识、技能,提高道德教育的创新智慧和实践能力。

第五,培育家庭、学校、单位、社会的整体道德教育环境。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长抓不懈。道德新风的形成需อ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参与共建;道德观念、信念需要宣传,使之深人人心;道德风气的抑恶扬善需要新闻监督,形成弘扬真、善、美,打击假、丑、恶的社会氛围。其一,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应加强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的核心是道德纪律。家有家规,家中应尊老爱幼,夫妇平等,形成民主的家庭环境,努力建立新型的民主家庭。村民应建立健全村民公约,做到克己奉公、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营造新型的、富有人性温情的社区。学校应有明确的校纪校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企业单位要有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使员工都能做到爱岗敬业。其二,从国家角度来讲,应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各项经济社会政策是道德建设的调节器。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各级领导应在道德建设中负着领导、协调、组织的具体责任。其三,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崇德修身。

美德的馨香能增添个人的人格魅力。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创造辉煌业绩。其四,从机制上说,道德需要良好的机制保证,使勇于行善、救人助人的‘英雄”不至于“既流血又流泪”。启动、强化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激励机制,使好人一生得享平安。整个社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整体道德教育环境,用公民道德规范来维系正常运转。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现代价值是极为丰富的,因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新伦理文化过程中,我们对其开掘的工作永远不会完结。中国古代丰富的伦理道德遗产,不仅将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将继续对2l世纪的学校德育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