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2024-09-20 11:38:0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积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中寻求有益启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升华了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发展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安邦之道。

为政以德:德为立国之基,执政之本

中国古人非常推崇德治。自夏商周以来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将明德视作国家治理的最高使命,中国最古老的政治性典籍《尚书》中的很多篇章都提出了明德的问题:《尧典》称颂尧帝克明峻德,《康诰》赞美文王克明德慎罚。孔子十分强调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孔子看来,为政以德是最基本的治国之道。我国古代思想家普遍认为,当治国者依据人的道德本性治理国家时,就会受到天下人的认同和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指出国家治理应当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德治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视作明德之道,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中指出: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治国理政上,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以人为本。《尚书五子之歌》提出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老政治律令。作为中国古代第一篇系统阐述治国之道的政治论文,《尚书洪范》则将以民为本的政治律令具体化为治国大法之一,提出治国的目的是为天下人带来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即长寿、富贵、康宁、美德、善终。作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深有感触地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以民为本的传统治国理念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升华为突出强调共产党人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的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的观点,认为治国者的责任就是解决百姓的困难,让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在《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一文中,将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管子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观点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联系,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告诫全体党员干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正己正人:加强党性修养与党风建设,提高执政水平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治国之道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正己正人之道。当鲁国的卿大夫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治国理政对于治国者来讲就是要做到正,这在孔子看来,治国者首先要正己然后才能正人。在集中体现儒家治国安邦之道的《大学》中,孔子的正己正人、修己安人的思想具体化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修身的前提是格物致知,既通过学习深刻体认天之道、人之道,获得天地万物及人类社会的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魏晋思想家傅玄将正己正心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作了进一步说明,正己,所以率人也。正己最重要的是正心,因为心正而后身正。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中正己正人、修身治国的思想,他站在时代的高度,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全体党员干部提出,先禁己身而后人,打铁还需自身硬,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告诫全体党员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性修养,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先正己后正人的活动。当然,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的这些活动进一步创新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正人正己的思想。

选贤任能:尊重人才,选拔任用好干部

在国家由谁来治理这个问题上,古人推崇的是选贤任能原则。传说在尧舜禹时期,就是因为圣王们善用贤人才成就了令千秋万代心向往之的圣王之世。商汤与周文王能领导国家从区区小国成为泱泱大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拥有济济多士。历史的经验表明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关于何谓贤人,孔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政治之术,在于得贤。他还提出了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主张,如房玄龄能谋,杜如晦善断。正因为李世民对选贤任能问题的极端重视,在位时期出现了贞观盛世。

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继承并发展了选贤任能的✈中国传统政治智慧,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治国之要,首在用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好干部应该就是古代的贤人。什么是好干部?就是德才兼备的干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成为好干部,就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总书记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祯;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诗经大雅文王》中的诗句,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离不开贤人,离不开好干部。

天下和谐:社会和谐,走和平发展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将天下和谐视作美好的价值追求。《尚书》的开篇之作《尧典》就赞美上古圣王尧帝发扬光明的道德,以德治国,实现万邦和谐的伟大功业: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它昭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和谐和平的民族。《论语》中讲:礼之用,和为贵。关于如何实现▲和谐的问题,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执中致和的方法,《中庸》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总书记向全中国、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人民传播着和谐和平(下转第33页)(上接第31页)的价值理念。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向具有西方中心主义倾向的欧洲人讲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道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讲述中国古老的和而不同的故事,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ญ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价值的生动阐释。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