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教学艺术,提高课堂实效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高效的数学课是一场学生与教师融入角色的精彩艺术创作,它既是生动的,又是深刻的。要上得生动,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读懂学生,要善于在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架设桥梁。要上得°深刻,不仅需要教师具有精湛的教学技能,还必须读懂数学,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精心预设,将工夫花在新课的导入、知识的建构与练习的设计上,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
一、新课的导入环节
激情投入、积极参与是学习的良好开始,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仅着眼于对认知的参与,更应注重个人情感的投入。€学生用什么样的情感,如何投入数学学习,比学习哪一种数学知识来得更重要!因此,我们让小学生学会参与,比学习结果更重要,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形成方式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知识的建构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处理好知识的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的关系,同时分析学困生的知识基础,了解他们的知识断层,确定合理的教学路径和针对性指导的方法。教学活动是把教材中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要通过“感知―表象―概念”的发展阶段,实施这个过程,教学路径的选择就尤为重要⌚,其中利用多媒体演示是教学手段之一,它能充分生动形象地展示学习材料,激发情趣,化解认知冲突,促进认知的内化,激活抽象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练习设计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我们练习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最终真正实施差异性训练。教学是否达到既定目标,练习是一个重要的反馈渠道。因此在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练习的设计时,教师应兼顾练习中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要兼顾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现实性,既要实现基本学习目标,又能拓展知识,深化知识理解,学得更灵活。我们都知道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现象决定了我们▼的练习设计也必须是有差异性的,因“练习分层”而使得“目标分层”应运而生。教师要灵活安排多层次的有目的的练习,这些练习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行有效地练习,并得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练习的设计可着眼于富有挑战性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因为将练习环节放在其他教学环节中,可以促进学生的质疑与解疑,形成练中质疑,练中探索,练中研究,练中解疑的良好态势。我们只有注重练习才能将所学知识从统一标准转向差异对待。同时,我们不能只关注正确答案的呈现,更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有余数的除法”一课的教学结束后,教师设计了代表三种不同程度的作业以满足各种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1.38÷6=( )……( ヅ),54÷7=( )……( )。这是教材的基本要求。
2.( )÷3=9……2,( )÷7=7……3。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根据除数、商和余数求出被除数。
3.58÷( )=8……( ),46÷( )=5……( )。此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根据被除数与商,分别求除数和余数。
教师设计有弹性的练习,能使学生产生练习兴趣,并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合理地进行反馈和评价环节,从而提高课堂练习的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朴实,追求真实与实效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把握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处理好教学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处理好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和谐统一,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和谐统一,处理好生活化和数学化的和谐统一。只有如此,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数学潜力得以提升,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走向真实,走向高效,走向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