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论文
【提要】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艺术教育成为家庭教育支出的重要部分,随着一些地区中考改革,美术、音乐等科目成为考试项目,更催生了当地“艺术学习热”,如今艺术教育“个性化”日益凸显,所谓“个性化”即根据学生个人特质,因人而异地开展教育,原有的大班式、杂糅性的艺术教育已渐渐衰落,除了“个性化”,当今艺术教育应当着眼的另一大特点是“生活化”。“生活化”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融入艺术教育,本❣文以云南省熹洲镇城北村中小学生艺术教育为例,展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如何融入到等地群众生活,“生活化”艺术教育对比“系统化”的艺术教育有何区别,又会给孩子未来生活带来哪些不同的影响,旨在揭示艺术教育的新方式、新形式。
【关键词】艺术教育;生活化;少数民族文化ซ;民俗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全国各地中小学、大学都相继开展了艺术教育,在理论上,我国新幼儿教育大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已经意识到普及性的艺术教育重点在于情感体验、个性化和主体性的培养,而不在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艺术教育专业化可以放在艺术院校,对于普及型的艺术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情感体验、创造力、想象力等,但是根据笔者在艺术馆和各地博物馆的工作经验来看,艺术教育并没有真正从专业技能培养转移到情感体验和生活化的培养,这也导致了各地艺术馆、博物馆成为“网络红人”拍摄聚集地,还有一些地区古建筑修缮审美缺位的现象出现,本文试图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在民间的传承与教育,开辟一条艺术教育新形式。
一、何为艺术教育“生活化”
艺术教育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专业性艺术教育,旨在将专业艺术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之成为专业艺术创作者、表演者、教育者,另一种是普及型艺术教育,旨在将艺术历史流派、评价、欣赏和理解等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鉴赏力、情感体验能力,本文主要针对普及型艺术教育来谈艺术教育的“生活化”。山东大学学者岳友熙之处现代中国艺术教育存在“四化”:艺术教育技能化、艺术教育德育化、艺术教育机械化、艺术教育边缘化,忽视艺术教育“生活化”,“生活化”即将艺术融入生活领域,教导学生如何欣赏美、体验美,“生活化”艺术教育重点在于场景融入化、空间地域特色化、亲子互动化、开放性交流化。
(一)场景融入化
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根据自身研究,提出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使具象思维,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这也意味着儿童(5-11岁)学习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即场景影响,青年期(12-18岁)人们思维能力大幅提升,在社会互动形式中,暗示和模仿同样是最重要的社会互动方式,所谓场景融入即在特定的生活情景下,例如传统节日、生日等对个人富有意义的场景中,开展艺术学习,学习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知识性,即带领孩子阅读相关艺术书籍、绘本等等,另一种是实操性,在云南省大理市熹洲自治区城北村,父母带孩子去进行扎染体验式活动是当地一大特色,在当地一些重要节日中,父母会和孩子一起通过学习和体验扎染,让孩子自己亲手制作专属于自己的扎染服饰,在今后的生活中,孩子穿上自己扎染的服饰便会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艺术和生活便结合在一起。
(二)地域特色化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有不同的习俗文化,我国民族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民间艺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和普及,集美大学学者杨广敏认为中国民族文化长期处于自生自灭、受到漠视、被西方艺术理念笼罩的状态下,民间优秀艺术文化传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专业技能上培养,应当在中小学生教育中开展地方特色化教育,例如云南省大理市非物质文化扎染、制作茶饼等等在正式的教育课程系统中没有得到重视,大部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依托于私人机构。
(三)亲子互动化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孩子的成长不容置疑,柴志明和冯溪屏学者主编的《社会学原理》中提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要素,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父母的教育方式通过日常生活和交往方式对儿童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产生重大影响,艺术教育的亲子互动是不可忽视的,在怀孕期间,准父母给胎儿进行音乐或是其他形式的胎教、在孩子成长期间进行的互动等等,都会对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鉴赏力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儿童倾向于模仿成人的行为,在艺术教育中,不能只依靠学校或是专业教师,家庭的陪伴和互动更能让孩子形成对美的欣赏和体验。
(四)开放性交流化
学ย校或是一些补习机构作为专门的教育组织,不应当知识传授相关知识,更应当采用开放式的方式,例如只给主题——快乐,让孩子们用美术或是音乐的形式将这种感觉表达出来,而不只是通过僵化、刻板的教授来传递知识。
二、艺术教育“生活化”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越来越多教育学者注意到了“生态式艺术教育”的重要性웃,但是在中国人口基数大,教育资源相对较为稀缺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先采取“生活化”艺术教育,在此基础上推行“生态式艺术教育”,“生活化”艺术教育重要性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对孩子自身发展而言,“生活化”艺术教育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鉴赏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对于他们今后的生活态度还有相关优良性格品质的形成有着紧密联系。之后是“生活化”艺术教育能从根本上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从而减少如今美术馆、博物馆变为“网络红人”拍摄聚集地的现象,也能减少由于人们审美能力缺失而导致的文物古迹景观被破坏的情况,最后,“生活化”艺术教育能增强人们对于国家文化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建立在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而不是以西方艺术理念作为范本,生搬硬套。
三、如何推行艺术教育“生活化”
艺术教育“生活化”的推行首先组织学者编写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教材,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系统化、科学化地集合起来,各地教育部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各地本身所特有的文化进行调整,形成各地因地制宜的艺术教育,再者是重视家长的艺术教育培养,学校可以通过不知相关作业或是开家长会的形式,教导家长如何和孩子互动,进行更好的艺术教育,而不再是家长将孩子交给补习班老师就一走了之,社会上也应当重视艺术教育的推广与普及,定期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相关艺术工作坊或是艺术沙龙等活动,在艺术教育领域,我国要走的路还有很长,“生活化”艺术教育是对先当下艺术教育的突破,也是未来中国艺术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王任梅、边霞2012《我国儿童艺术教育的变革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两个纲要的比较》《学前教育研究》第2期。
岳友熙2007《论中国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出路》,《甘肃社会科学》第6期。
柴志明、冯溪屏2005《社会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
杨广敏ม2007《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的价值》,《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1期。
柴志明、冯溪屏2005《社会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