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达成

时间:2025-01-14 05:04:3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 以化学实验为探究的依据, 基于二氧化碳性质的公开课,重新审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落实,选取웃本节课涉及到的每一个化学实验,将其归为所属的实验类型,阐述“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每一个实验类型中的建构方法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过程与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方面的课程与方法目标。这三者之间, 既是一个整体,但又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 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难点,也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目标之一[1]。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过分注重教师的“教”,不十分清楚什么是“过程与方法”,在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常常感到茫然,所以在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常常感到缺乏可操作性和具体方法,致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所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以往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实验结论的落实,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实验的过程和方法,特别是在化学实验条件不齐全的学校,教师就将做实验变为黑板上画实验,嘴上讲实验,或者直接给出结论。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中学到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重新审视“过程与方法” 目标在化学实验中的落实。那么,这个目标在化学实验中应该怎样有效的落实呢?下面笔者结合一节“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公开课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1.教师做好演示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演示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实验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是从头到尾由教师动手完成的,简而言之,演示实验重点在学生“看”,但是在做演示实验之前要引导学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要不然学生往往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更不善于观察隐蔽的实验现象[3]。这种实验方式比较偏重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取相关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也起到独特的教学效果。

例如本节公开课,教师演示了二氧化碳的第一个化学性质,就是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就是灭火,那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灭火了?关于灭火我们的猜想正确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教师向烧杯中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中倒入二氧化碳,观察实验现象,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个蜡烛先熄灭?验证了二氧化碳的什么化学性质?通过这个验证性的演示实验,学生也学会了获取知识的途径,感受到了二氧化碳如此神奇的性质,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优化学习方式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把验证性演示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则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验证过程为探究过程。布鲁纳曾指出: “发现并不限制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知识,确切地说,而应包括用自己头脑来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验证性演示实验与探究性实验之间的显著区别是:前者先把结论、规律直接给予学生,再用实验去验证;后者是先把真实的物质和现象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猜想、操作、亲身体验、认识事物,发现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点拨和诱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研究探讨,推理归纳,悟出道理,得出结论,形成规律[2]。

例如本节公开课,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的建立,教师就是按照“实验演示―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一顺序去进行的。(1)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2)为什么把可乐、雪碧等饮料称为碳酸饮料?(3)如何证明生成了碳酸?(4)向一集满二氧化碳的软质塑料瓶中倒入约200ml蒸馏水,立即旋紧瓶盖,充分震荡,观察瓶子的形变?(5)取少许醋酸于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6)取塑料瓶中少许溶液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改变?(7)在加热上述试管,观察溶液颜色的改变?教师做,要求学生并将每一步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课本上,然后提出问题:(1)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了吗?(2)还是蒸馏水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了?(3)还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了?(4)为什么加热后,溶液又从紫色变为红色了?(5)化学反应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怎么书写?接下来引导学生看书、分析比较,最后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上述做法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探究实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归纳等,学生的行为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中,从而体现了化学实验的整个探究过程,学生易于掌握。

3.演示实验变学生分组实验,增强探究过程

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安排的化学实验大部分是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约占实验总数量的80%以上。传统的演示实验基本是教师做的多,学生看的多,教师做得很有趣,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印象不深,没有动手的机会[4]。因此,有必要对部分简单易行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变演ฆ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这样,学生做实验的注意力更集中,气氛更热烈,印象更深刻。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学加强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例如本节公开课中,教师将二氧化碳的第三个性质,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实验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行设计并分组实€验,大多数学生是这样设计的,取少许澄清石灰水与小试管中,并用吸管向石灰水中吹气,过一段时间,石灰水变浑浊了,得出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学生自己通过亲自做实验得出的,所以不会怀疑,并且会在长时间内记忆犹新,就算忘了,只要提起当时实验的过程,也会很快的想起。 4.增设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刚上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尤为重要,而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由被动地听知识变为自己主导实验,从中增强设计实验和动手的能力,教师要以生活实际为背景设置趣味实验,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参与化学实验,从中感觉到自己是主人公,处于主导地位,而不是觉得化学实验多么的神秘。

例如本节公开课,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碳酸饮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饮料,学生都喜欢喝,其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人们饮用后可通过气体排出带走热量起到降温作用,那么,我们如何证明从“可口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里,逸出的气体中含有CO\-2气体? 又如何利用碳酸饮料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教师课前让每个小组(共13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买了一瓶600ml的雪碧饮料,并配有3个注射器(5ml,含针头),澄清石灰水等,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将雪碧中的CO\-2气体取出,由于冬天气温低,雪碧塑料瓶有点硬,所以注射器针头不容易扎进去,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的组成功取出了5mlCO\-2气体,将其注入澄清石灰水中,而有的小组学生的动手能力太差,好长时间针头扎不进塑料瓶,最后实验成功与否,教师都做出了肯定的表扬,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取了化学知识,学生此时非常高兴,课堂气氛很活跃。

5.借助多媒体,增强感性认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进入了课堂,多媒体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有着一定的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不像往常一样,设计麻烦、不可能实现的实验都是靠教师讲出来,或者是画到黑板上、或者直接让学生看课本,这样的话,学生只是有个大概印象,还是停留在课本上,对知识理解不到位,并且过一段时间将会忘记。而通过多媒体,可以将一些、不能实现的实验、受外界条件影响大的实验以多媒体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例如本节公开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三个实验。1、干冰的形成和升华。在讲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展示了一段实验视频,用灭火器制备干冰,并在空气中升华,测定其温度为-78℃,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2、讲二氧化碳能灭火的化学性质时,播放了一段消防员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对火灾现场进行灭火的场面,让学生感受二氧化碳灭火的真实场面,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3、播放flash动画。展示在我国北方冬天常用菜窖来储存蔬菜,久未开启的菜窖人不能够直接进入,要做灯火实验,否则会因为二氧化碳含量过高,造成窒息死亡的惨痛事故。并且配有“半个西瓜,三条人命”的新闻联播,学生直观的掌握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的性质。

6.开发家庭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家庭实验是学生在家中,从日常生活用品中,寻找一些常用品作为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简单的实验,是化学课堂实验的补充和延伸。家庭实验的内容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能把学生的惊奇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家庭实验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内容多变、方法灵活等特点¡,每个学生都可以动手操作,深受学生喜欢。家庭实验的开展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巩固了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例如本节公开课,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家庭实验,就是让学生“自制汽水”。方法是:取一个洗刷干净的矿泉水瓶,瓶里加入占容积80%的冷开水,再加入白糖及少量果味香精,然后加入2g碳酸氢钠,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入2g柠檬酸,并立即将瓶盖压紧,使生成的气体不能逸出,溶解在水里,将瓶子放置在冰箱中降温,取出后,打开瓶盖就可以饮用。并拿来和其他同学互相交流。

在学生完成家庭实验的同时,不仅体会到了工业上制备汽水的过程,还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联,并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份学习的成功和喜悦一定会激发起学生们深入学习的兴趣,将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只有学好了化学知识,才能理解、解答身边的疑难和困惑。

7.增加课外实验,走向社会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化学是离不开社会与生活的,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使学习妙趣横生,使生活更加美好。充分开展家庭实验,让学生走出学校的小天地,走向社会的大学校。实验的内容大多与当地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生产相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在实验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做事,使实验的教育功能落实整个实验过程中。

例如本节公开课,教师让学生写一篇二氧化碳功与过的小论文,以文字形式呈现。学生就会通过调查的方式,调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用途及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各种危害和损失,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有条件的学校或家庭可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本地区温室效应的情况及相关资料。利用课堂所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这节公开课中, 从开始到结束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了所有的实验过程, 不管是使用了什么方法展示课堂实验,都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贯穿于整个课堂,在每个过程中都有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身影,因此,我们的眼光决不能只放在目标上,而应该更加关注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真正参ย与、深入思考, 过程与方法才是实在的、才能够真正落实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何如涛.对化学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 的重新思考与探索[J].课程改革.2014(4):29-31.

[2]王军华.初中化学演示实验发挥探究效应的对策 [J]教学艺术.2012(8):58.

[3]廖竹梅.浅谈初三化学演示及分组实验教学[J]理论研究2011(5).

[4]左龙军.演示实验不能代替学生分组实验[J]教学探蹊.95.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