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 体育学科作为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有效推广和运用,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对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教师在课程引导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适当的转变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实际掌握情况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以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全面发展为教学思想,不断完善各项体育课程制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体育课程展开分析探究,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1]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
1、高职体育教学目标缺乏明确性。在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趋势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细节问题,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对象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中专学校及职业中学升学组成,高职体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体育教学目标过于单一,缺乏一个整体的方案设计,很难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此,✫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改革和研究,才能带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体育课程评价方式不够全面。目前的高职体育课程评价方式还不够科学全面,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评价系统没有进行适当的更新和调整,因此教师要加大研究创新力度,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师生之间要及时沟通交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要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合理分析,进行综合性评价总结,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和自信。
3、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设备条件比较有限。体育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体育课程一般都是在室外进行的,需要设置多种多样的设备器材,它是确保学校体育有效进行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场地质量的高低与面积大小、器材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活动的整体发展。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受到很大型的条件限制,各高职院校室内场馆主要是以综合馆为主,规划不合理,体育器材缺乏,特别是体育器材较为单一老化,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体育活动。[2]
三、加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施策略
1、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观念。高校体育课程理念是人们在对高校体育课程功能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统一的观念,是公众理论的体现。[3]制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各种因素中,决定性因素是传统的落后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紧扣时代主题,进行体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课程教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通过教学手段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始终把体育锻炼作为自我强身健心的重要活动内容。
2、创新教❥学方法,不断丰富发展体育课程目标。根据《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定位、办学特点,确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4]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要以育人为最高目标,并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锻炼作为自我强身健心的重要活动内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方法要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一要坚持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的双地位形式;二是要对原有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改进,合理正确的组合运用;三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明确教学目标,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主线,把增强操作能力与终身受益紧密结合,课程目ต标既要有一般性、特色性的差别,体现出职业性的终身特点。
4、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开发新型高职体育课程资源。高职院校要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大力优化师资队伍,提供教师再学习平台,提升业务能力。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及时调整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专业结构,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有先进教育理念的高素质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开发高职体育课程资源,突出自身学校特色,根据职业院校的办学思想、专业设置特点,开发设计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在教学中突出重点,设置专项教学,完善体育课的考核办法和教学内容、手段,适度增加体育课的教学课时等措施。要注重开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人力资源,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不断提高学生健身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使高职院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投入到健身锻炼的大潮中,不断提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体索质和健康水平。
四、结语
总之,高职体育教育应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终身体育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体育教育理念,丰富和拓展体育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確定方面要充分体现体育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培养学生不同的专业适应能力和体能胜任力。加强教法改革,完善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Σ综合素质。只有改革高职体育课程,高职体育教育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