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实践
"
论文摘要:文本材料的匮乏,应试教育的桎梏,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脱离生活实际的被动写作,感情虚假的无病呻吟,注重结果的单一评价等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效率低下。本文主要论述新课改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应以开放为先,让学生获得写作的成功和快乐;应以人为本,为人而文,让作文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应自主合作,为情而文,让生活成为学生作文的一部分;应注重过程,多元评价,让学生从写作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论文关键词:开放为先;以人℉为本;自主合作;为情而文;多元评价
文本材料的匮乏,应试教育的桎梏,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脱离生活实际的被动写作,感情虚假的无病呻吟,注重结果的单一评价等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效率低下。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目标,审视并解析这些新观念,对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改革,重新构建作文教学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去做呢?
一、开放为先。让学生获得写作的成功和快乐
1.开放课堂。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生的生活范围局限于校园小天地、家庭鸽子笼,全然丧失了扩展生活的外延,品味生活的内涵。作文写作只能是隔靴搔痒,闭门造车。
对此,教师应放开眼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控制作业量,给学生松绑。为开拓学生视野,我曾专门在每周语文课中设立一节阅读课,推荐学生看《散文》、《科幻世界》、《故事大王》等。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和摘记的方法。在假期,布置学生看名著,写读后感,既开拓了阅读领域,又提高了文学素养。结合“综合实践课”,引导学生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比如:勤做家务,既拓展了生活视野,又丰富了人生经历;既积累了素材,省去捉襟见肘之窘,又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
2.开放园地。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有一种企求达到成功的愿望。倘若每次作文,“发表”的总是同样几位学生,就会使其他学生自惭形秽,丧失信心,使这几位“稳坐钓鱼台”的学生骄傲自矜,缺乏积极的竞争意识。我的要求是要让“每位”学生都品尝成功的美酒,又让他们不满足自我,不断跨越新的高度。
有人认为,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表”作文简直难于上青天。其实,也不难。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是开展作文展读会和编辑班级墙报。每周一节的作文周记展读会,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有闪光点,哪怕是一段,也不妨采用。每次“发表”几篇,一个学期已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在此基础上,选择作文编出班级墙报,使文字可见可触,更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基础特别差的学生,选择特别精彩的一句在班级凡人佳句栏内“发表”也未尝不可。
二是利用“校园ツ之声”。“校园之声”作为学校广播站,能让学生的作文从班级走向学校。由于在语文课上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我就选择优秀的讲演稿推荐给“校园之声”,同时也推荐一些周记中的优秀短文。这样,学生就能轻松而愉快地发表作文。
三是鼓励学生向《中学生语文报》等刊物投稿。我告诉他们,“发表”不是目的,投稿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并给他们讲述一些名作家“屡败屡战”的轶事,从而端正了他们的心态,涌现出了一股不小的热潮。
二、以人为本。为人而文,让作文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从细微之处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发展实现双赢。
作文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作文?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语文课程标准》则进行了集中的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总而言之,只有当写作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成为学生生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的主体性才会真正发挥,作文教学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焦点,关注时事动态。如“神舟六号”发射成功时,我立即让学生以此为话题在日记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激动之情,赞美之情,从而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加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同时,还应要求学生阅读名著名篇,吸纳人文精华。"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素材。我认为首先应该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体会诗人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的人生哲理与人文精神,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不断提升自我品位。其次,在阅读中品味人文精神。如我在教读《谈骨气》一文时,除了文中三个典型的事例外,要求学生补写有骨气的人和事,即为中心论点补充论据。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朱自清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等。在练笔中,学生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思想,感悟了人文精神之美。
三、自主合作。为情而文。让生活成为学生作文的一部分
“以人为本,为人而文”的作文教学必须采取新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生活之水,做真情文章。
1.自主合作,积极主动作文。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积极主动构建的。因此新课改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使学生勤于作文,乐于作文,就必须提倡学生自主作文,自由作文,自动作文,让学生自由选题,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让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到做人的道理。让作文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手段,把作文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教师要为学生写作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减少命题作文,倡导自由卐作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同时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我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考虑到男女生的搭配,尽量减少小组问的差异,便于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每小组人数一般安排4人。每小组的成员基本固定,有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将小组成员临时组合。小组成员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明确各自要做些什么,怎样做。经过一段时间后角色要轮换,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写作初期小组合作搜集写作材料,共同探讨作文的内容、立意、结构、技巧等,成文后一起交流写作心得,并通过互相评改,探究写作得失。
2.引生活之水,做真情文章。曹雪芹有句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叶圣陶形象地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在《我的教育经验》一书中记载了全国闻名的魏书生老师为了给学生提供鲜活的写作材料,亲自带学生融人大自然:春天去小河边领略自然风光,秋天率学生到小河里摸鱼,冬天去郊外冰河上打雪仗;然后再确定《春到小河边》、《摸鱼》、《打雪仗》这样的作文题目。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写起来就水到渠成,其乐无穷了。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办法。
《课标》同时还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真情出真文,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我们语文老师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真正做到用自己纯洁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好奇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纯真的语言去表达。将做人与作文结合起来,学做真人,学做真文。
四、注重过程,多元评价,让学生从写作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新课标很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和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写作前注意观察学生在搜集材料时出现的亮点、热点;注意立意的确定、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对写作后的修改,要与他人分享、交流;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等。
采取多元评价的方式。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的局面,让学生也来参与学生作文的评价,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将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集中评价和单独评价结合起来。如我校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水平的不同时期的习作,记录下学生成长的轨迹,注意发现学生获得的点滴进步,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
又如我的一位学生在一次阶段性反馈练习失败后,在周记中写道:“整整一天,我都面无表情,心中有说不出的懊悔与痛楚,这次作文,明明自己会写,却没写好。回家怎样面对父母,课上怎样面对老师。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我一定会认认真真,可如今一切都晚了!试卷至今还未发下,我将继续这样悔恨下去……”读了这则周记,我下了这样的评语:“吃一堑,长一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习,尽力就是最好。不必过分责备自己,微笑面对失败,相信你下次定能正常发挥。”教师人性化、人文化的评价让学生如沐春风。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关怀鼓励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感到老师时刻都在身边,在温暖着自己。让我们以爱心造就爱心,以宽容培养宽容,以成功呼唤成功,使作文教学闪耀着开放之光、人文之光、生活之光、情感之光和评价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