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上的“泰安包公祠”

时间:2024-09-21 13:55:0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近日偶然自1933年5月25日出版的《国剧画报》中,发现了一帧《山东泰安之包文正公祠》的照片,系京剧研究大家齐如山先生在泰安考察戏曲时所摄(另摄有《城隍庙戏台照》,也刊于同年6月22日《国剧画报》)。这是目前所见唯一的泰安包公祠老照片,从中可以追溯这座久已湮没的泰山名祠之沧桑。

包公的泰山因缘

照片中泰安包公祠所奉祀者,便是妇孺皆知的北宋清官包拯。包拯为什么会被庙祀于泰山脚下呢?这源于其与泰山的一段特殊因缘。

包拯立朝清正,民间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宋史・包拯传》)之谚,将包公与地府阎王并提。而在当时民众信仰中,泰山为地府所在,东岳大帝为地府天子。于是出现了包公死后,魂归泰山,担任泰山地府中的“东岳速报司”一职的传说。这个传说在宋金之际便已出现,金人元好问在《续夷坚志》记述的一段逸事,正反映了这一民间信仰的盛行:“世俗传包希仁以正直主东岳速报司,山野小民无不知者。庚子(1120年)秋,太安界南征兵掠一妇还,云是希仁孙女,颇有姿,倡家欲高价买之……里有一巫女,私谓人曰:‘吾能脱此妇,令适良人。’即诣主家,闭目吁气,屈伸良久,作神降之态。少顷瞑目咄咤,呼主人出,大骂之。主人具香火俯伏请罪,问何所触尊神。巫又大骂云:‘我速报司也,汝何敢以我孙女为倡?限汝十日,不嫁之良家,吾灭汝门矣! ’”元初在蒿里山所建“七十五司”中,便奉祀有“判速报司”,并载明神主“姓包氏,闾州(引者按:庐州之讹)人”(《蒿里山七十五司神房志》)。后人又在泰安城西跨街建报司阁。弘治《泰安州志》卷一:“速报司庙:在州城西一里。”为两层过街阁,方言称之为“吐炮司”。包公已俨为泰山地府主神之一。

到了宋元话本中,包公在泰山的官职又“由阴转阳”,从地府大臣一变成州县长吏。北宋泰安被称为“奉符县”,在话本小说《三现身包龙图断冤》(《警世通言》卷十三)中,包公入仕初便任“奉符县尹”,并演绎了一段其任上侦破凶杀命案的传奇。

这一小说家虚构的任职,后被史家采入地方志中。在清代编修的《泰安县志・名宦》中,包拯列为历任县令之一员:“拯曾为奉符尹,奉祀名宦。”进而在泰安城郭建立专祠,以行奉祀(1973年在合肥出土包拯墓志,详述其历任职官,中无奉符尹一官,可证其任官泰安之说纯属子虚)。这便是泰山庙祀包公的由来。对于包公与泰山的因缘,清代泰安知县徐宗干有所揭析:“尝谓泰山下,其俗好鬼,如以高里山讹为蒿里,道家言泰山主生死,盖即梁父主生、亢父主死之说,而相沿为地狱、为阎罗。愚民好事,必有以包公实之者,而后人又以傅、张二公严明之称,媲美龙图,因并祀之,遂相传以包公亦曾任此耳。然先哲风流,民有习好,固无足深辨也。”(清徐宗干:《斯未信斋诗录》卷三《岱南集中》)真切道出其从“传奇”到“信史”的演化过程。

泰安包公祠的历史沿革

泰安包公祠位于老泰安城西门城之内。其创建无载,推考应在明代。入清后祠渐倾圮。雍正元年(1723年),泰安州同知张奇逢“重建而阔大焉”。同时又在包公像两侧,增祀勤政爱民的清初泰安知州傅振邦与张迎芳二人。这样包公祠便成为奉祀三大廉吏的神圣殿堂。不仅乡民“岁时拜祷”(李东辰:《泰安祠庙纪历》),府县官吏碰上大案要案,存疑不决,往往也要敬具香帛,虔告祠下,祈求神明开示。如嘉庆六年(1801年)十ณ一月,泰安知府沈琨以谳狱祭告于神:“此地仰承汤沐,肃荐馨香,祀典攸隆,明神斯在。”(清沈琨:《告包孝肃文》)道光初年泰安知县徐宗干也曾恭谒祠宇,题诗志感:“衣冠肃穆附山河,铁面森严尚未磨。纵使河清如昔日,焚香应笑拜阎罗。”“碑铭遗爱瓮城隅,留示来兹学步趋 ヅ。妇孺于今知敬畏,泰山以外即龙图。”(清徐宗干:《斯未信斋诗录》)皆反映了包公信仰于泰安一地影响之深。

时至民国,包公祠曾经历一场烽火之惊。1930年中原大战中,马鸿逵部兵围泰城,用重磅炸药炸开西门,“维时火焰弥天,声振山谷,西城门墙毁于火,城内外庐舍悉被灾,而祠则岿然独存”(韩复榘:《重修包公祠碑》,《岱粹抄存》卷二)。最令人感到奇异的是,炸药将西门炸飞,而近在咫尺的包公祠“神像仍完好”(《新儒联语录》),人们竞传包公神灵不泯。于是在中原大战后,由泰安士绅赵新儒倡议,向山东省政府申请以工代赈重修包公祠,获得允准,共用款一千八百余元。据泰城老人柳芳梧回忆:重修后的包公祠,坐北朝南,正门为拱形门洞,大殿三间,正面神台上,并列着三尊神像,正中为包拯,两旁分别为傅振邦与张迎芳,人物形态栩栩如生,塑像出泰安名家李金玉之手。像前神案上陈列有尚方剑及龙、虎、狗三铜铡,四壁有三位清官生平故事(柳芳梧:《包公祠》,《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泰安市郊区政协文史委1991年版)。竣工之后,韩复榘为题“包公祠”石额(系周受祺代笔),又题“山河生色”木匾悬于大殿,殿两楹镌联云:“衣冠两代三循吏,俎豆千秋一瓣香。”(李东辰:《岱联拾遗》)复撰重修碑记,立石于祠门之外。

从齐如山所摄照片可以看到韩复榘“包公祠”石额,说明所摄已是中原大战后重修之景象。又祠门悬有一木牌,惜文字不清,不知所记何事。

包公祠外的冯汝骥铁像

从齐如山所摄照片上,还可看到,在包公祠大门西侧,有一跪像,这便是著名的冯汝骥铁像。

冯汝骥,字申甫,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民国三、四年间,任泰安县知事。在任横征暴敛,“值验契,乃因以为利,任意加数,纵吏胥鱼肉乡民,搜括四五十万。其贪污好利,无所不至。1914年4月,雹灾最重,上发赈款到县,皆匿之。民有请领者捕之,或以地充公,于是无敢问者。各寺庙花木,皆以强取供奉上ญ官。泰山古树伐取,造 ϡ器用运济。其断案,惟罚与打,不论原被告,视其财产定罚之额数,打则以不服其判罚者为限,必令如数呈缴而后已。罚款案卷,皆焚以灭迹,以是破家者无数”(赵正印:《新儒联语录》)。县民对其恨之入骨。俟其去任,即集资用生铁为其铸像,像高1米多,双膝跪地,双手上举,各托一大元宝,浑身则铸满银元图案,象征其贪财好货。前胸铸有“冯汝骥”之名。铸成后立于双龙池南侧,继任知事曹光楷严令掩埋。1923年重新找到,“冯汝骥又贿人埋之”。五年后再被掘出。到了1931年重修包公祠,✞人们认为包公与冯令,一廉一贪,泾渭分明,公议移铁像于包公祠大门外,用以警示后人。赵新儒在为包公祠所撰联中,便以包冯两人行事对举:“这里是包老祠堂,愿我县长官后来者与古人齐美;门前继秦桧铁像,劝他害民贼何苦在无佛处称尊。”原跋云:“二十年辛未(1931年),重修包公祠落成,邑人置冯令铁像于门外,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犹是行古之道也。书联志感。”《福尔摩斯》报(1930年9月23日)刊有一文《前泰安县长冯汝骥因贪污民铸铜(铁)像》,对此予以详细报道。在包公祠照中,冯汝骥像面目不清,而在《图画时报》1930年(第718期,第1页)上,则刊有静观所摄一帧《民元泰安知事冯汝骥贪黩无厌去后民为铸铜(铁)像跪于岱庙之侧》照,较清晰展示出跪像身态与神情,是目前仅存的铁像旧照。

老照片上面,还可看到嵌置于祠壁的一方碑记。其碑为《冯汝骥铁像记碑》,系民国20年秋邑人赵新儒撰,韩玉田书。碑文详记“二十年秋,韩主席以奖廉惩贪,倡导群僚重修包公祠……乃公议移铁像于祠门外”之事。此碑后遗失,1988年5月在泰城通天街中段筑路施工中重新发现,现存岱庙。

1947年,包公祠毁于炮火中,冯汝骥铁像也在此时遗失不存。幸而齐如山所摄照片,留记了泰山古祠的旧貌,实弥足珍贵。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