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命题的失真与求真

时间:2024-09-23 05:19:2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长期以来,中考语文命题在应试背景下,虽然不断谋求命题导向南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积极探索命题形式的变革,然而命题的价值倾向依然存在很多失真的问题。中考语文命题的求真体现在三个方面: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生活中语言实践规律。本文以命题形式的变革,谈求真的命题价值倾向。

一、中考语文试题类型化与认知狭隘化

中考语文试题从宏观上来说一直采取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形式。客观性试题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主观性试题以简答题和写作题为主。试卷结构与试题形式基本沿用了高考的模式,重视命题套作和模仿。试题的模式化,命题的类型化,答案的唯一性,导致思维单一与认知偏狭。

例如,某地现代文阅读连续四年出现考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题目:

《年轻的国旗》中就“春日黄昏那么短暂,像脸盆里的水,洒洒就没了。”设置问题:第×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________。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口黄昏的短暂。

《在可可西里回头》中设问:“思贤忽然泪如泉涌”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思贤因母羊之爱引起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龙眼与伞》中就“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设置问题:第×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答案:拟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春雪飞舞的美态。

《第一声喝彩》中设问:第×段画线句“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点燃的火焰”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玫瑰花瓣的红,为下文“我”为主人公的慈爱而喝彩做了铺垫。

这样一来,命题就出现了类型化的倾向,设问都是先问“修辞手法是什么”,然后问其“表达效果是什么”。应答也出现了模式化倾向,先是概括所指对象的特点,然后冠以“生动形象”的修饰语,其中还有三道题只需将句子压缩即可获得所需要的概括,如答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日黄昏的短暂”就是对原文“春日黄昏那么短暂”的简单压缩。年复一年地如此考试,主观题与客观题的界线就会逐渐模糊,本应需要独立思考的主观试题,却在经历一番“折腾”之后,变成了有固定答题套路的不需要动脑筋思考的客观题。此时不仅考试本身失真了,而且连日常的语文教学也陷入了虚假的应试之中。教师和学生都被有形或无形的套子套住,考什么就教什么也就学什么,整日都在按照模板训练答题术,这样的语文教学早已远离了语文的本真。

二、中考语文试题类型化与认知狭隘化探因

中考语文命题主体多元,可是命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这是造成中考语文命题中出现命题类型化和认知狭隘化的原因之一。即在命题技术上存在问题,在命题的认识观念上也存在一些偏离。

1.重模仿轻个性,命题高考化

在命题形式上趋同多,创新少。例如,选择题对应考查语言积累和运用。一般选择题为“四选一”形式,即题干下设置四个选项,其中一个选项为正确答案。如下题: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诱惑(yòu)

凝聚(níng)

点缀(zuì)

锐不可当(dǎng)

B.祈祷(qí)

取缔(tì)

碎屑(xuè)

头晕目眩(yūn)

C.笨拙(zhuō)

饶恕(ráo)

酝酿(niàng)

小心翼翼(yì)

D.玷污(zhàn)

贪婪(lán)

虐待(nuè)

长吁短叹(xū)

该题每组四个词语,共提供16个词语,要求认读其中16个字。从认知上看,属于识记能力。学生答题基本不需要思考力介入,而完全依赖词汇积累和认读。

此外,中考语文试题较少采用多选试题。多项选择是☮选择题的一种常见形式,与单选试题比,更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对于思考力的要求更高。例如下题: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书中有许多广为流传的故事,如:

A.桃园三结义;B.三顾茅庐;C.赵子龙大战长柏坡;D.空城计

四个选项的情节都出白《三国演义》,学生需要通渎全书,才能准确作答。这样命题的开放度无疑提高了✉。

2.重知识轻能力,命题机械化

在命题立意上,能力考查尤其探究能力的考查,还不突出。

近年来探究性试题容量在增加,诸如综合性学习和名著阅读等作为新的考查点更加普及,可是在命题上,基本采用了“材料阅读”的形式,这与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不具区分性。

还有一些试题带有“伪探究”的特点。举个例子:

《钱塘江春行》一诗中最能体现:“春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春天美,秋天也迷人。当你描写秋天的景致时,可供选择引用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秋”句如“待到熏阳口,还来就菊花”“风霜高沽,水落而石出”等。

前两处空,答案是唯一的;而后两空的填写具有选择性,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但并不具有探究性。目前中考语文试题中,答案唯一,不具有开放性,或开放性不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重结论轻过程,命题标准化

在语文命题中还有一个误区――唯结果论,试题都附带有标准答案,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具有唯一性。问题就在于语文测量与评价中的主观题不宜给出唯一答案,因为汉语是表意文字,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外之意十分丰富,况且阅读本身的规律也要求多角度思考,学生的思维呈现多元也正是教师所期望的。如果硬性地用标准答案的唯一性去统一学生的思考,就会对学生造成单一思维或一言堂的负面影响,生动而丰富的语文教学也会落人教参至上的桎梏中。何况标准答案也并不一定标准。 如某市诗歌鉴赏题,对苏轼《东坡》诗句“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设问: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表达了诗人热爰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莫嫌荦确坡头路”,“荦确”指山多大石的样子,难道不嫌山路崎岖就一定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情感?恬淡旷达之意又从何而来呢?如果学生从自爱想到自持,再进一步认识到诗句中的自爱有不被他人理解却依然在孤独中坚守的意思,这样的思考难道不具有合理性吗?如果学生从“铿然”联想到铿锵,再想到坚定,从曳杖声之铿然联想到诗人的际遇,体会到此诗句蕴含着坚定意志,这难道就一定是错的?如果学生将“曳杖”与“荦确坡头路”联系起来思考,持杖而行就是要克服山路的崎岖,对于人生之路亦是如此,要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这难道也是错的?应该说上述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反而标准答案中“热爱自然、恬淡旷达”是从作者诗歌创作的整体特点出发的泛泛而论,没有结合本诗做更具体、更合理的阐释。

4.重技术轻人文,命题形式化

作文题从命题者的本意来讲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但是 ☺南于存在着防备考生押题的心理,与考生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故意不追逐社会热点问题,故意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造成了作文题总是在道德修养范畴内选择情感的激发点,以便让学生有感而发。

例如某市从2004年至2014年十年间的中考作文题:《我们是初升的太阳》《充满活力的岁月》《我们的名字叫______》《记住这一天》《我眼中的色彩》《在学海中游泳》《黑板上的记忆》《悄悄地提醒》《心里美滋滋的》《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这里也有乐趣》。

这样的引导很容易使学生迷失在“小我”中,以小情调、小情感、小文采、小套路博取高分,可以不关注社会现实,可以没有真知灼见,只凭操作熟练的套路就可以堆砌材料敷衍成文,再以华丽的辞藻包装粉饰。这样的文章空洞无物,还滋生了浮夸的风气。

三、拓展命题形式和认知视域的策略与方法

1.命题的心理结构要重视多元化选择,鼓励个性化思考

命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题型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命题的心理。孙绍振教授早在十年前就对选择题进行过猛烈的抨击,对选择题将复杂问题简化到只剩下四个选项这一情形非常不满。西方教育界对此也有尖锐的批评:“这是为电视一代――肤浅而又被动的一代人进行的考试,不管学生能否综合信息、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只测量他们能够识别什么。”其实选择题也并不是一无是处,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取消选择题,而是如何改进。现在考试中的选择题选项多为四项,无论是单项选择题还是多项选择题,都只关注目标选项,其余选项均不给分。应该进行选择题赋分的改革,可以给每个选项都赋予一定的分值,依据合理的程度和思维的价值给予选项不同的分值。例如《芦花荡》片段: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对“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理解和分析,你比较认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A.这句话是对老头子的批评,指出了他的缺点,后文正是因为他太自信才没有制止小女孩划水的行为,以至于被敌人发现并蒙受了损失。

B.从文字表面看,这句话是对老头子的批评,但很有可能是作者笔误,因为全文对老英雄的描写或叙述只有这一处的文字使用了贬义词,其余都是赞扬。

C.这句话是对老英雄的赞扬,他的自信与本领是相称的,文中写道“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D.这句话是明贬实褒,面对残忍的敌人和残酷的斗争,他的情绪一点都不低落消沉,始终以高昂的斗志和高潮的斗争本领与敌人周旋,在打击敌人的同时也鼓舞了同志。

这道题的四个选项没有对错之分,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考查的关键指标就是思维的复杂程度、全面程度、深刻度以及创新度等。

2.试题的潜隐结构要保持较大开放度,并引领思维方式选择

不仅要关注试题的显性结构,更要重视试题的潜隐结构,重视试题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引导作用。语文命题中的主观性试题,简答题多见,很少出现“案例分析”“简要评析”一类试题。与简答题对应的思维形式是碎片化的,因此,中考阅读基本为片段阅读和短文阅读,在名著阅读和综合性学习考查中,其“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不够鲜明。问题指向为选文的词汇、语句、片段,或者是单一性的思考。具体说,中考语文命题中的主观性试题,预留的思维活动并不充分,较少关注思维路径与品质的提高。我们用一组例子来说明。

同样考查行文脉络,下面两种命题形式有什么差异?

B西尔维娅对年轻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西尔维娅初遇年轻人时感到害怕;和年轻人相处后,产生了爱ღ慕之情;年轻人离开后,西尔维娅时时思念他。

A命题形式,有意识限定思维,把需要着眼于全文的思考,拆分为选文片段的分析,而且答题语言也被限定了。B命题形式则具有较大开放度,需要学生在整体阅读基础上,进行结构脉络的划分和语言概括。比较而言,后者的思维容量更大一些。

再看B题给出的答案,包含三个得分点,采取逐条对应打分的方式。这种评价依然为知识型评价。这条试题的完成需要具备几项能力:全文阅读,整体理解文意的能力;把握结构特点,分析情感变化的能力;语言概括能力。若侧熏于能力考查,应该考虑给三个能力方面赋分,在答案中,某一项能力有反映则给分,否则扣分。 更为精细化的命题会提供几个答题反应的思维模式:A.结构划分正确,可是并没有聚焦在情感上的变化;B.聚焦在情感上的改变,可是结构划分是有问题的;C.在语言概括上,语言概括不明确、不准确。

命题人要能根据考查日的,而确定每一种答题模式的差异化赋分。

3.试题的系统结构应着力拓展,凸显题型的多样性

试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熏视全面性的考查。以阅读题为例,笔者认为阅读题型包括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三部分。阅读题型的表层结构是指对题型形成直接影响的设问形式,即对应试者所做应答形式的规定和应答条件的设定,如目前常见的填空题型、选择题型、简答题型等。应答条件的设定可以考虑答题时间的长短,以及应答者的选择性,如必做题、选做题和附加题。

阅读题型的中层结构是指对题型构成重要影响的阅读材料及其刺激情境。从阅读材料形式的角度审视,目前风靡全球的“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从文本形式的维度划分了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也可以从文体类型的维度划分,传统的文体类型划分是文学和文章,新课程ข标准下的考试大纲划分是文学作品类文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文本。“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日)在阅读测评框架中划分了文学类作品和信息类作品,信息类作品又分按时间顺序组织的,如日记、信件、传记、账单等;按逻辑顺序组织的,如论文、说明性文本、劝说性文本等。从阅读材料内容的角度审视,“PISA”依据阅读材料内容的特点划分了四种阅读情境:个人的,公共的,职业的,教育的。

阅读题型的深层结构是指阅读任务及其蕴含的价值导向。这里有两个参照体系,一个是显性的,指阅读认知目标体系,如检索文本中的明确信息,解释观点和信息,整合观点和信息,推论,评价文本内容,评价文本形式等。一个是隐性的,指阅读任务中蕴含的价值导向。如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测评,就隐含着一个教育假设:现在的积累是为将来做准备,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在将来进人社会后会派上用场。重视语文思维力的测评,也隐含着一个教育假设:在信息时代知识是随时更新的,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新知才是重要的,思维力才是智慧的核心。

将阅读题型的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统一起来,就可以构建阅读题型的框架结构,由应答时长、应答条件、文本结构、文本存续、文本类型、阅读情境、阅读任务等因素在相互作用下组合出各种各样的阅读试题类型。

应答条件:Bl必做,B2选做,B3加做;

文本结构:Cl连续性文本,C2非连续性文本,C3混合文本,C4多重文本;

文体类型:文学类作品文本,包括Dl小说,D2散文,D3诗歌,D4戏剧,D5传记和报考文学;信息类作品文本,包括D6记述性文本,D7说明性文本,D8论述性文本,D9劝说性文本,Dl0程序性文本;

文本存续:El中国古代,E2中国现代,E3中I国当代,E4外国;

阅读任务:CI检索文本中的明确信息,G2解释观点和信息,G3整合观点和信息,G4探索文本中的隐性信息,G5推论,G6评价文本内容,G7评价文本形式。

4.试题的外延结构要导向现实生活,体现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语文试题不是封闭的系统,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以作文试题为例,现在的中考写作命题视野狭隘,背离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要解决这个问题,作文的价值倾向需要向三个维度拓展:一是密切联系实际,强调生活化;二是鼓励读写结合,促进学生广泛阅读;三是真实性表达,体现语言学习的应用性。现结合我国作文的命题传统与外国作文命题形式来做分析。

案例一,1904年清朝科举考试第一场,史论五篇: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案例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作文题:

第一题:想象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

第二题: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上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

第三题: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

三题提供了生活里的虚拟情境,即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写作环境,告知写作的必要性,由此把作文的触发与生活需求建立联系。如此命题,也体现了美国语文的价值观,重视语言文字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从作文命题的形式看,三题都是从情境需要出发,引发思考,然后南此形成思维活动,并用文字表达。

上面两个案例对于中考写作的考查具有启发意义。近年来,高考命题中的情景化作文逐渐被公众认可,这也从侧面证明,作文趋近生活的价值转向,正在成为共识。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