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中的真理问题
在真理问题上,赫勒的态度依然是生存论/存在论的。对赫勒来说,对现代生存状况的揭示,始终是哲学应当关注之点。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不应寻求那种普遍强迫的真理。赫勒提出了真理的主观性、启发性、个体性及历史性质,真理应当是一种认识论的开放,绝对确定性是可能而绝不是必须的方面,绝对真理可以是发散的、直觉的和顿悟的。
一、真理理念:持续的瞬间中有意义的生存行为有规律的理念
赫勒说,由于每个真理在时间中显现自身,所以真理问题是历史的。但是,以往真理往往并不与瞬间或永恒相联系。什么是真理?和什么是真实?,从这两个方面得到的真理定义来讲,真理被假定没有承载变化;真理就是真理,一劳永逸。
真理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黑格尔的判断中都是由否定而来的辩证的概念。通过真理概念形成了真理问题。在黑格尔看来,历史即是真理的自我运动,最终绝对真理会从总体上把握真理。在这样的假定中,历史最终与永恒一致,相对与绝对一致,条件和非条件一致。
在现代,黑格尔的绝对真理是令人怀疑的,现代哲学家必然挑战这种真理观。克尔恺郭尔正式提出真理的困惑。在对基督教的讨论中,他提出以下难题:永恒真理如何能够历史性的出现?他声称:永恒真理的历史性出现是一个矛盾的事实,绝对地说,这是不能被理性解释的。
赫勒考察了许多现代哲学家为思考真理问题作出的有益贡献。例如,维特根斯坦通过对他者真理的认同,使我们中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思考真理。克尔恺郭尔讨论瞬间,瓦尔特本雅明指出永恒时间是为了描述观察和体验真理的神秘方式。福柯则遵循尼采的传统,把真理看作由权力掌握的武器。
从这个角度理解,每种话语都生产自己的真理,这些真理依次在那个特殊话语中的权力位置上确立牢固地位。海德格尔被认为恢复真理名誉的人。把真理理解为整体历史概念,没有完全放弃提供一个关于真理本质的首要出发点的目标。他的相关真理理论没有以简单的非真来揭示,而是以西方文化中的真来理解,以现代性表达形而上的和技术的存在开放性。
在赫勒看来,只要真理是作为某种被强迫的东西定义的,紧随而来的就是真理的强迫。在回答什么是真理的问题时,过去的哲学家们通过真的推理模式或根据一个简单事实是何种真来界定真理,有意无意地、强制性地使一种主导话语的形而上学成为权威。但是,在主流话语中被认为真的东西是强迫真理;他们的替代品被认为是非法,而那些寻找替代物的人被社会看作离经叛道者、浅尝辄止者或疯子而遭到否定。似乎一种强迫真理是对真理的分析。一种新真理宣称:你认为真的东西是非真理的,另外的东西才是真理,这会受到强迫➳真理的特别扭曲。因为如下的理由:不是真理强迫你,而是另外的东西强迫你。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不应寻求那种普遍强迫的真理。一方面,他们不相信任何东西有这样的强迫权力,使自身优越于其他不拥有这种权力的事物。另一方面,他们也不信传统的普遍性观点:认为可以以任何生存方式强迫他人。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正确的算术答案会普遍的迫使每个人;但是说到真理的答案,是有着历史规定性和个人决定性的。人们可以在艺术或宗教中找到真理而不是困惑。
在日常生活事实、数学算式、历史叙述、科学理论、伦理判断、真相与谎言等例证中,真理不是一种简单的认知理论和认知任务。现实生活层面的多元化,决定着真理问题的多元化。就算是在每个不同的生活领域,真理也不是简单对应的。以科学领域为例,现代科学所要求的必然性和确定性似乎就无法证明,甚至是荒谬的。在科学理论中,并没有真理标准的最终理论。
后现代主义者不再相信普遍世界图画的理念,也就是在一个绝对的、无可置疑的理论中反映外在现实,从而为我们提供一条解开自然之谜的线索。有关真理问题的出现归因于意义生产的现实多重性。
第一,哲学把自身建基于一个,而且也是唯一的一个现实上,正是这个现实为什么是真理提供了答案。哲学真理仅通过哲学揭示。
第二,哲学把真理和非真区别开来。意义生产的复数真理是分层的。它们在2500里持续重新排列。
现在,在后现代时期,划分意义生产范围头一次成为怀疑。也就是在现代,有些提供意义的领域被提升到大大超过日常现实的范围之上,以多种多样的次领域来划分真理,从而导致了一种真理生产持续增长的职业化。文化更明显地被分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文化,而提供真理就仅仅成为高等文化的目的。在此,赫勒隐含的意思是要说明,真理生产持续增长的职业化必然导致真理的话语霸权。
基于对♥真理概念的分析,赫勒提出了自己的真理观念。赫勒试图将两种似乎完全相悖的推论:真是总体性和真理是主观的融合在一起。赫勒的真理观念深受克尔凯郭尔启发。克尔凯郭尔《非此即彼》最终的判断是:只有启发性的真对你而言才是真理。
在《非科学结语》中,他以更详细的方式表达了这一观点:在最富激情本性的某种最本己的东西中,一种客观不确定性即时抓住的是真理,最高的真理为存在的个体所获得。在这种意义上,真理就是确定的主观性。
真理是主观的,只有启发性的真理才是真理,赫勒对此进行了理解和扩展。首先,启发性的真理是针对每个不同个体的;其次,这个理论假定了存在多种不同的真理;再次,真理是历史的,在我们历史的现在中有多种真理。
这样在真理问题上,就推断出一种认识论的开放。对绝对真理而言,确定性是可能而绝不是必须的方面,绝对真理可以是发散的、直觉的和顿悟的。宇宙,数字和符号的世界,对人来说上帝全能的方式成为真理就是因为它们是不可理解的、神秘隐蔽的,而不是因为人可以逐渐的理解或通过扩大确定性了解。
赫勒坦言,事实上,与同时代的其他人一样,一概排斥前康德时期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康德式的命题只能代表它之前的时代。在后现代知识理论的框架内,被调整了的克尔凯郭尔式的真理观点发挥着完全的作用。在今天,真知的内容和标准是历史性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对它们来说是共通的。
在后现代的视野中,主体间性的建构已经成为信条,人们的意识与认识对象的吻合是一个无需思考的论题,因为这样的吻合不会正常发生。对后现代主义者来说,真知是作为社会产物显现的。把真知和意见完全并置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当真知不是作为一种本质的确定性来理解的时候。在赫勒看来,启发性的真理可以是超历史的,后现代就是作为人类条件的历史境遇的和解。只要真知被关注着,我们就关上了我们的历史性的大门。真理不是由真知来确证的,但真知能成为真理。可是一旦真知是富有启发的而且成为了真理,不必要保持真理的历史特性。对赫勒来说,真理不意味着是总体的全面的,总体意见既不是真理标准,也不是真知的结果。不仅仅是因为内容,也因为不同领域的真理标准不同,真理总在变化。关于个案的真知那怕只是一种短暂的现象对那些生命与之相关的人来说,也能够成为真理。真理成为生命个体的自我感悟,只有与个体生命紧密相关,或者对生命个体有所启发的东西,才可能被认为是真理。
正因为真理因人而异,真理标准是变化的,所以,对后现代来说,建构一个不堪重负的单一真理概念已成为很大的问题。对于真理来说,没有什么的普遍答案,至少没有一个持续长久的概念。对待历史真理,海德格尔不得不承认,过度构建真理概念不等于真理,但等于承认真理,所以,他所能做的也只是持续地撞击历史性的牢狱之门。当然,我们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不是放弃真理问题。
赫勒指出,这种真理的理念与真理概念以同样的方式得出,即通过辩证的否定而来。真理理念并不否定真理概念的可能性和相对性。但是它否定真理是具有普遍效力的独一无二的真知;而且,它也否定真知应该普遍地决定什么是真理。它否定形而上学的权威,否定那些一劳永逸地获得真理的科学,否定所有那些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理或什么能是真理的声称。它也否定真理概念的垄断性。这样,赫勒从对真理概念的界定转向对真理理念的揭示。只有那些启发你的才是对你来说的真理的准则,使真理多元性和真理概念多元性的大门敞开。这个准则不会告诉你真理是什么,也不会揭示真理是什么,而是一种有关真理的理念。
既然排斥真理的独断与强迫,真理理念就必然要尊重他者。这种真理理念告诉你一种真理对你来说是否是真理,也告诉你一种真理是否是他人的真理。就算某种东西对你来说不是真理,它对其他人来讲仍可能是真理。即便一种真理对你而言是绝对的和最终的,你仍然要承认这同一个真理对他人来说有可能不是。真理理念把我们互相联结起来去认유识彼此的真理,这是认知他者的最高形式。☣
赫勒认为,真理理念是主观这个论断与海德格尔的真理建构是不同的。真理理念与唯我论无关,与世界的主观建构性也无关,这仅仅是说真理是有关主体的主观真理。在海德格尔那里,在去蔽中能够认识到所有真理的条件以及坚持真理的理念都与真理主观性相关。生存宣称真理就是主观性。此在的光芒是一种显现;就是在场。真理是主观性的理念是历史性的;历史真理会适用于当下。赫勒认为,真理是主观的理念本质上是历史的,但启发了我们成为为我们的真理的真理无需以历史性来理解。这种真理理念让我们相信真理的永恒。
没有人能拥有真理,只能被真理启发。赫勒反复强调真理的启发性,为我的真理不是对我的真理的确证。你能被不同的方式启发。但是在一个真理范围内作为真、善、美显现的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一些人的真理;这些个范围也可以这样生出全新的东西。任何真都能够成为真理,包括丑和恶。真理不提供真、美、善的标准,因为这些标准以不同的方式设置、推翻、重置,与语言游戏断开或不联系。
赫勒这种理解真理的态度对拒绝真理霸权是有益的,但同时必然陷入真理多元论和相对论,最终导致真理虚无论。在这里,赫勒相信自己的真理理念将超越时空。按照赫勒的理解,拥有这一真理理念得到的是一种真理方法而不是真理标准,一种理念而不是某种真实。然而,这种方法能够超越历史吗?
当赫勒宣称真理理念是在持续的瞬间中有意义的生存行为的有规律的理念时,实际上是在倡导一个没有主流话语的后现代。当代主导文化并没有一个主导的真理概念,而且主导真理概念的缺失成为后现代的主要特征,一个时代主导的真理概念表达了这一时代的主导文化。我们能否说没有主导的真理概念就没有主导文化?或者我们应该探索这样的可能:主导真理概念的缺失事实上恰恰表达了当代世界的主导文化?但是,赫勒提倡一个没有主流话语的主导文化,实际上也排除了任何真理的有效性和总体性。
哈贝马斯认为,对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等有效性要求的破坏,直接影响到充满理性关系的总体性,我们无一例外地生活在共同的社会实践中,这种真理理念排除了每个个体之间共同的基础与理解,也必然作为非理性的和不可通约的体验,对所有人都要求的合理的共同生活结构的破坏,同样也要影响到每个人。无论以何种方式生活,我们必然与他人共处,我们与他人的共同理解与体验是任何一种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没错,没有真理我们也能活,但这种生活会如何呢?
二、历史真理:一种存在性的介入
关于真理是在持续的瞬间中有意义的生存行为有规律的理念这个提法本身,蕴涵着真理的另一层面含义,即真理是一种存在性的介入,真理是历史真理。
关于真理的讨论,赫勒区分了什么是真实?和什么是真理?两个问题。什么是真实?的问题是一个认知问题,是认识论的;什么是真理?则是存在论的,是一种存在的立场。赫勒反对真理对应理论,如果拘泥于这是真的,那是假的,这就将对真理的追求变成了一件技术性的事。但是,对真理的欲求与探索是关于意义的追寻,追求的是一种确定性,一种绝对,一个绝对基础,而不是某种确定无疑的知识。
但是,在真理多元的后现代,完全不具有关于真理的绝对基础。真理之为真理是因为有限的心灵和转瞬即逝的存在者都涉身其中,所有转瞬即逝的存在者都涉身于历史真理之中。历史真理是人们涉身其中的真理。不存在现代人能够借以提出那些问题的共同基础。而且赫勒认为,关于真理的主要概念的缺失恰好就是我们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现象。在后现代,自我的历史意识不能把握绝对精神,换言之,自我认识不能得到绝对真理。这里,赫勒指出,真理各个领域情形不同,在客观精神的领域,也可能有关于真理行为的一致意见,如:在法庭程序中或者报道科学实验结果的过程中。
但是,在社会历史领域,这种一致性和严格性都与历史意识的同一性有所不同。如果有可能的话,真理的拯救权力依赖于绝对精神。历史的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是团体精神的核心,历史意识为个人的/私人的拯救打开了方便之门。在绝对精神的领域里,没有拯救的完成,甚至没有调解的完成。由于赫勒给人的历史意识限定范围,认为就历史真理而言,我们永远无法彻底洞察,这样也就从根本上排除了认识历史真理的可能。
由于赫勒将历史领域的真理问题完全看成是历史个体自我历史意识的问题,当然就不存在可共享的、公度性的、普遍的历史认识。在研究传统的过程中,个人是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传统的,由于存在一个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世界,所以必然存在一个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真理。赫勒从个体自由的立场出发,强调每个人自由接受适合自我的真理,这种真理的理念必然导致一个后果,我们的社会将缺少一般的、分享的、绝对的精神和观念。
这种推论的结果必然走向相对主义,真理取决于价值立场,真理变成悖论性的命题,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赫勒反复强调,历史真理取决于存在的立场。人们可以自由的从多种立场提出问题,从每种立场看,真理都将放射出不同的光芒;由于对现代人来说不存在共同基础,每一种立场都将提出它自己的真理。这里,赫勒实际上已经指出,这个加注引号的自由作为现代性的基础本身就是不♪能成立的。赫勒设想,自由是现代人的基础,这意味着每一次论证都必须求助自由,而自由保证了论证的真与善。
在现代性里,自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是所有论证的始因。然而,这个终极始因被以一种非辨证的方式摧毁了。自由作为基础也就意味着一切没有基础。它意味着这等于是一回事奠基工作每一次都重新开始。每一项政治行为都以自己为根据,每一种生活都以自己为基础,每一种哲学都是自我奠基的。这样,所有的哲学或理论都自由地选择任何一个起点,所有的哲学或论证都宣称自己是绝对真理,而所有的真理都仅只代表自己的立场,就必然只具有相对意义,于是真理成为悖论性结论。
在赫勒的推论中,一方面,自由的悖论性质决定了真理的悖论性质;另一方面,自我的历史意识本身是受历史时代局限的,并夸大了这种局限。团体精神送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圈,是关于过去的圆圈。真理就是在整体内部存在的东西在圆圈内部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存在于整体之外,至少这是可以预料的。真理是完全内在的,在圆圈之内,每个事物都是允许存在的;真理毕竟是主观的,但人们不能超出这个圆圈。这样,赫勒把人们对历史真理的认识限定在历史牢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