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贵在知行合一

时间:2024-12-26 14:33:1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 养成教育,要知行合一,以活动为载体,实现体悟式教学,以体验为核心,知、情、行整合学习,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体悟学习实现品德建构,教育活动要课内认知,课外践行,教师要立德树人,言传身教,实现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道德升华。

关键词 养成教育 知行合一 体悟学习

养成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小学是养成教育最关键的阶段,它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精神底色。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课ฑ堂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在课内获知,更需要在课外生活中身体力行。结合笔者《品德与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下面略谈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影响养成教育实效性的一大障碍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分数为目的,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品德教育课已被扭曲、异化,学生在校就是“学习――考试――再学习――再考试”直至走出校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应试教育传授知识是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素质教育传授知识是要让学生把学习所得实践,应用到生活中去。指导思想不同,教育方法,教育结果也就不同。要让品德教育返朴归真,首先就是要将应试教育回归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二、改革评价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应试教育重知识,以考分论质量,素质教育重能力,强调全面提高质量;素质教育并非不要考试,不要分数,但是应把考试评价与操行评价协调统一起来。品行、习惯比学问更重要。学生对品德知识的掌握只是“知”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行”得如何,知与行要统一,不能知是一套,行是一套,知与行相背离。“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升华,是认知的终极目标。改革评价模式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对考试的内容、方法、结果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将课堂学习、书本知识与课外品行相结合,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改变以道德知识的学习代替整个德育过程的评价体系,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以活动为载体,实现体悟式教学

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品德教育关键是体悟,让儿童在实践中找感觉、感悟,在行动中感受、¿探索,注重身体力行。道德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学习,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悟学习实现的。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浙教版)作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段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实现体悟式学习。

一是课堂教学应该做到“生活化”。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学应该把握三个“贴近”的原则: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认知、贴近学生兴趣,寓养成教育于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明理导行。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品德与生活》整套教材是按照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如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一课时,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的资料,在课ภ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想象、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是强化课内认知。认知是行为的先导。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心中有规范,行为有准则。”《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根据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一课一得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更要给他们提出一个行为要求,使学生不仅明白道理,还能落实于行为表现,促进知行统一。在体悟式学习活动中,可以采用卐榜样法、比较法、表演法等。即:树立榜样,表扬先进,口头表扬和送小红花,发小五角星实物奖励相结合,强化道德实践,调动道德实践的积极性;借助幻灯、图片、录像等直观形象,让学生比较,说说图中的孩子谁对,谁不对;按图中的意思或故事情节由学生即兴表演,让他们判定谁是正确的行为,谁是不正确的行为。

四、立德树人,言传身教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要以人格培养人格,以心灵塑造心灵。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高为师,行为示范,“言传身教”是中国道德教育的宝典,它强调的就是“知”与“行”的高度统一。事实上,教师的“知行合一”就是学生品德体悟的榜样,其学识修养、仪表风范和行为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大资源。教师一走进课堂,自然成了学生注目的中心,学生首先以审美的态度向教师投以注意的目光, 教师整洁大方的服饰衣着、庄重幽雅的举手投足、亲切热情或幽默睿智的神情,都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 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魅力。良好师德师风、美好的风度仪表是一种人格感召力,是师生之间一种非语言沟通, 教师长期而稳定的整体人格美、行为美,会对学生的品格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所以,教师无论是学识修养,还是衣着、言谈、举止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因为风度仪表是一个人气质、性格、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的外部表现, 是美好心灵的表露。教师得体的衣着、端庄的外表、脱俗的气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表情、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谦逊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灵有很大的影响, 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师生友好合作顺利地完成教育任务,达到“Ⓐ润无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实现学生情感体验,道德升华。

参考文献:

[1]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J]. 北京: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 2011,(13).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