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日常生活中

时间:2024-12-28 13:26:0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道”的概念源于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道无处不在,也美化了日常生活,并且与日常生活相互影响与渗透。但隐藏于日常生活中的“道”,只有一些特定的人才能发现,优秀的艺术创作者便是这样的发现者,他们能敏感地捕捉到生活中的“道”,并善于用看得见的日常生活去表现那看不见的“道”, 用可以表述的日常生活去传达不可以表述的“道”,让人们似曾相识,引起强烈的共鸣和深深的思考。

关键词:道;日常生活;艺术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2A108);合웃肥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14KY04ZD)

作者简介:严荷菱(1973―),女,安徽肥西人,合肥学院艺术系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它揭示了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根本。因为宇宙万物是由“道”而来的,所以“道”不但包括自然之一切物体,还包括生存之法则,四时之变化,人之情感……而这些都隐含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日常生活这个载体去感受, “道”也在日常生活中。

老子又说“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按老庄的说法,真正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听不到、看不见、说不出来。 “道”究竟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在日常生活中有何体现?对日常生活起什么样的作用?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艺术是人的一种生命方式,艺术的本质服从人性,人性存在于日常生活中,通过日常生活表现出来。艺术之所以给人们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是因为艺术的表面是主观的、感性的,其内在是客观的、理性的,这内在的便是规律,也就是“道”。下面从艺术的角度来一一阐述“道”在日常生活中。

一、“道”源于日常生活

艺术和美是怎样起源的呢?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穿衣吃饭、男婚女嫁、猎获野兽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1]15《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日不知肉味。” 在这里“肉味”是普遍的、可感知的, “韶乐”是独特的、抽象的;“肉味”在先、是近的,“韶乐”在后、是远的。因为有了“肉味”作基础,并以之作比喻,“韶乐”离人们也近了,并且使人们能实实在在地感知了。孔子把音乐之美以人们日常感知的肉味来比较,是超越了日常生活之上的一种境界, 也就是说美起源于日常生活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所以现实生活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与源泉。

中国文化整体,具有两大血脉,如同人体有动、静两脉。一脉重秩序、重人伦、重教化,这是孔孟开创的儒学,一直延伸到曾国藩、康有为等;另一脉则重自然、重自由、重个体生命,此脉以老庄、禅宗为灵魂,上可追溯《山海经》,下可连接《红楼梦》和“五四”新文化运动。老庄是体悟自然的,禅是在做心灵的转化。《庄子》认为蚂蚁、蝼蛄、杂草、稗子、砖头、瓦片都体现“道”, 可以体验到那永恒的宇宙本体。受老庄和魏晋玄学的影响,禅宗(慧能之后)认为,无论穿衣、睡觉,还是担水、劈柴,通过刹那间内心的觉悟,让心灵一步一步走向天地共和的境界。两者虽属平常,绝非平庸,都主张在形而下的“日常”可以直接洞观形而上的“道”。

清代王夫之认为“内极才情,外周事理”是李白、杜甫等大家才能达到的境界,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水露山石,花鸟竹木,晨昏Σ日暮,寓意则灵。艺术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宇宙人情化。朱光潜先生把艺术作品结构划分为四个层次:物质材料层、符号形式层、意象世界层、超验意境层。最高的层次是超验意境层,它是在人生实践和艺术创作中达到的最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艺术家仿佛参透了宇宙人生的秘密,人与自然、艺术与人生高度统一与和谐,宇宙万物具备了人之♚情意。李杜具备了旷世的才情发现了日常的事理,把艺术的最高境界展示了出来。“中国不是没有信仰,它的信仰藏在生活世界中,是将生活世界艺术化的信仰,李白杜甫就是一种信仰,我们从他们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只在教堂里才可以体会到的东西。”[2]

“当时只道是寻常”,有一些基本不变的秩序,遵守着最为质朴的道理,平白到简单的地步,它们隐藏在日常生活中,这很多事物、现象、感受,人们从未曾留意。其实,最终决定方向的是它们,因为它们身上潜伏着一种能量,以恒久不变的耐心积聚起来,有着令人着迷的魅力,等到时光逝去后, 等到别人再说起时,人们才发现原来生活中的“道”竟源于“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样的琐事中。

二、“道”见于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以家庭这一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它是一个以重复性思维和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凭借传统、习惯、经验以及血缘和天然感情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维系的自在类本质对象化领域。[3]31因为“以重复性思维和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的日常离人们最近,经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表面上看几乎全是日常的家宴、看戏、游园、祭祀,却实际隐含着政治、历史、家族、文化等等数不尽的大事。

《红楼梦》中身为侯门千金,丈夫坐袭父荫且几次经历金陵接驾的贾母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 她爱吃烂软之物,爱听热闹戏,住处是“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的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式的鹦鹉画眉等雀鸟,台矶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4]27。高端气派的住处显示了贾母在家族中的地位。老年人一般爱养花养鸟,因为这些事物接近自然,使人赏心悦目、气定神闲,从给丫头取名上也可以看出,如鸳鸯、鹦哥。这里的“丫头”显然比贾赦处“盛妆丽服的丫鬟姬妾” 年龄小。“穿红着绿”符合老年人的审美。曹雪芹不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创作,而是站在每一个人物的立场、性格和年龄来处事,对贾母这样的描写自有他的道理。武则天也有天真浪漫的少女时代,崔莺莺总有一天会成为崔老夫人,随着年龄的变化,喜好、处事、立场便不同。 北岛在一篇访谈中说:“现在如果有人向我提起《回答》,我会觉得惭愧,我对那类的诗基本持否定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那时候我们的写作和革命诗歌关系密切,多是高音调的,用很大的词,带有语言的暴力倾向。我们是那个时代过来的,没法不受影响。”[5]北岛竟然否定了自己的代表作,少年意气、时代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都慢慢远去了,成长中,我们越来越尊重日常的生活,尊重自然的变化,尊重内心的感受,北岛现在的一些文章朴素而悠远,天然去雕饰。

艺术的研究欣赏由低到高分四个层次:经验层次、艺术层次、文化层次、哲学层次。最高的层次便是哲学层次,也是悟“道”之作。像阿Q、祥林嫂、孔乙己这样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其蕴含的“道”,只有鲁迅这样的大家才能揭示出来。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物、现象、感受有契合每一个人的东西,人们从未曾留意,只有一些特定的人才能发现,优秀的艺术创作者便是这样的发现者。他们能敏感地捕捉到生活中的“道”,并善于用看得见的日常生活去表达那些看不见的“道”, 用可以表述的日常生活去传达不可以表述的“道”,让人们似曾相识,引起强烈的共鸣和深深的思考。

三、“道”美于日常生活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志于道”排在第一,“道”是“天地之始”,也是“万物之母”,“道”在法自然中蜕尽自身之累,升华成一种看不见的“理”,用庄子的话来说便是“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所以“道”使人们的生活处处充满了美。

中国美学存在“错彩镂金,雕缋满眼”和“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两种美,前者如楚辞、汉赋、刺绣、舞台服饰,后者如王羲之书法、陶渊明诗词、宋代瓷器、明代家具。美学大家宗白华在《美学与意境》中说: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健,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初发芙蓉”来源于自然,“道法自然”,自然便是人们的日常生活。

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善于用水墨创作海报,水墨画是隋唐时从书法用笔发展而来的,其含蓄美、抽象美、意境美早已根植在人们的心中,他设计的海报深得大家的喜爱,但他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圆形方孔钱的外形与“中”字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这熟悉的图形才让观者迅速记住了这个标志。2008奥运会标志那舞动的外形,篆刻的“京”字,大红的色彩,让人们有似曾相识之感。再如祥云的火炬,金镶玉的奖牌,还有宏大的开幕式,都是把人们熟悉的中国传统元素再创新,以最美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所有的中国人感到亲切,唤起全球华人的共鸣,也让外国人在短时间内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

哲学家研究的“美”是给 “美”下定义,艺术家研究的“美”是怎么捕捉到“美”和如何把“美”表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的设计观念比能力更重要,要理性思考,用艺术反映我们的良知、胸襟、理想,构建全面的价值判断体系。在当代中国的艺术学领域里,文化研究兴起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思潮。当我们身边被过多的信息所充斥,我们需要的便是回到原点的简单与纯粹,只留下最核心的功能和美感,艺术作品剥除虚饰,反映本质,体现质朴的“日常美”,给人们带来一种思考,展现艺术家的生活态度。

四、“道”育于日常生活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是哲学方法,是思维活动,“器”是一种表现手段,是可以看到摸到的物质。艺术是用看得见的“器”去表达那些看不见的“道”,用“器”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悟,对事物的观点。“器”是一个载体,而“道”才是目的所在,脱离了“道”,器只是没有灵魂的空壳,没有“器”,“道”无法表现出来,所以“道”无“器”不显,“器”无“道”不明。

艺术的价值是以唤醒人们普遍的情感来衡量的。“器”的最高境界便是日常性。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科学和艺术都在追求真理的普遍性,只有艺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6]194西汉长信宫灯,巧妙在将右手袖设计成烟道,烟灰可以通过右臂纳入体内,减少了油烟污染。造物之道无不从日常生活中来。在研究器物的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匠心之巧的同时,更为深入地提示出“美”中之“真”、“精”中之“因”、“巧”中之“理”,也就是所谓“因材致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精髓,以启悟今天的设计实践。[7]

萧红的自传体散文集《商业街》,主要内容是回忆她和萧军在哈尔滨的一段艰苦经历,饥饿、家务、寒冷等日常生活是文章的主体。有人评价道:“从文学史的角度完全可以说,《商业街》✞开创了中国女性写作以自身生命体验进入文本,以日常生活琐事书写爱情的新范式。”[8]病中的萧红在战时的香港写下的绝唱《呼兰河传》是她日常化创作的顶峰,她静静地回忆故乡,一点点地说,一点点地叙,像一个呓语者,那浓浓的爱,使得记忆如此清晰,让人肝肠寸断。“描述生活,批判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层内涵,借助于批判日常生活来探索理想境界,是文学这个非日常领域的基本内容之一。”[9]

日常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是被认为是低层次的、私人的、女性的、琐碎的、落后的,而与之相对的是高层次的、公众的、男性的、宏大的、高尚的。其实,日常私人生活与社会公众生活从来不可能隔开。一只碗碟包含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把玉米闪烁着南美的阳光与智慧,一❅块寿司能看出日本人的生存哲学,一包茶叶和一包咖啡的交换,就是中国人和西方人相互了解的起点。日常生活渗透到艺术领域中的“道”, 艺术领域中的“道”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吸取营养,共同发展。 “道”是欢乐地体会简单的生活,是悲悯地俯看苍生的艰难,是欣然地感悟宇宙的浩瀚,是凄怆地欢度生死的荒谬,它可能既是精神又为物质,是存在又是意识。

五、结束语

《庄子・天道》中轮扁斫轮,《庄子・达生》中的“梓庆削木为L”等文章反映出“技”与“道”的高度融合,《庄子・养生主》中的疱丁解牛,“依乎天理”则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艺术家由此而成就艺术作品,庄子由此而成就艺术人生。

参考文献:

[2]傅元峰,于坚.寻回日常生活的人性[J].当代作家评论,2010,

(3).

[4]曹雪芹.红楼梦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5]北岛.中文是我唯一的行李――北岛访谈[J].书城,2008,

(2):33.

[6]胡显章,曹莉.艺术、科学与文化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94.

[7]柳冠中.中国古代设计事理学系列研究.序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夏菁.萧红:女性视角的抗争与书写个性的凸显――试析《商市街》的深层意蕴及艺术特色[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33.

[9]李小娟.世纪之交中国的日常批判理论[J].求是学刊,2005,

(6).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