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
本文系2015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哈尼族民族元素在建水紫陶产品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建水紫陶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品,它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建水紫陶出现在元末明初,兴起于清朝,所以历史上流传着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和四川荣昌陶并驾齐名成为中国四大名陶,是在1953年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
一、建水紫陶的形成背景
中国制陶史体现了中国精神,是物质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制陶业发展兴旺和衰落,除了受到一定时期政治的、经济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外,跟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发展也有所关联。每个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风土风貌和经济的发展变化,也对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变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产生不同的影响,也正是由于中原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冲击、碰撞,促进了这具有综合性的地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在大唐南诏时期,虽然中原的朝代更替频繁、混乱局面不止,但这些因素并没有对南诏帝国的经济和政治局面造成直接影响。南诏向大唐俯首称臣,使得民生得以休养生息。正因为经济上的发展变化和政治上的稳定局面,才推进了当时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建水至越南信道的开拓,以及通商码头和水陆交通枢纽的建立,为商品经济顺利进入东南亚市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与此同时,大理作为南诏国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也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养份,更促进了当地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越南信道开通之后,开始涌现海外贸易渠道并得到迅速发展,促进了云南建水制陶业的快速发展。在云南建水制陶的烧制史上,最早专业从事烧制云南建水陶的村落在唐朝南诏时期的建水被发现,中国陶瓷业的历史的改写要从碗窑村的出现说起,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云南建水紫陶的制作开始蕴育和发展。
随着烧造陶瓷的窑口大量涌现,唐朝南诏时期云南建水碗窑村的烧制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陶坯高温烧制的过程中,窑气会发生变化形成或出现不同的颜色,烧出红、黑、紫等色,也就是窑变。为云南建水陶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正是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变化,而波斯匠人的随行更为云南建水制陶业开创了新纪元。
明朝朱元璋雄据中原,顾及西南民生,一度遵从夷人治夷的政治方略。只因朝中权臣一直主张改土归流,纳归中原王化,并有为数不少的中原人移居至此,发展中原文化。随之中原艺人的烧制技艺的流入再一次推动了云南建水陶的发展,在青花釉的基础上又突现出青花瓷的烧制技艺ฃ,使云南建水陶得到稳固的发展。
二、建水紫陶的兴起与发展
明清时期,建水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化的滋润促进了建水陶瓷业的进步。大清帝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稳定,使云南建水紫陶业又翻开了新的一页。物流的畅通、商品的众多,手工艺人和商人们见因此可获得丰厚的利益,所以又涌现了许多的窑场,大小有数十座,更是有了官窑、民窑的区分,中原先进的手工艺也在不断刺激着本土的手工业的进步。清朝道光年间,建水制陶艺人以张好等为代表,将土料经过多次漂洗、过滤并制成精料,且在湿胚上进行写字书画来装饰,用刻填和无釉磨光工艺烧制精细泥陶,始创独特制作的工艺品建水紫陶。直到清末民初,才有了完整的建水紫陶制作工艺。所以才有得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一说。
因融合了各地的制陶工艺,才有了不同于其他地域陶艺风格的云南建水紫陶,因此也带动了当地经济贸易的发展。产品的丰盛,富庶的滇南建水享有金临安的赞喻,可见在其在交通枢纽和商贸上的重要性。
从清朝光绪年开始,鸦片的传播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鸦片经济的浪潮迅速地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人们吸食鸦片的器物繁杂众多,这也给制陶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建水陶工潘金怀采用经过淘洗的五色泥土,来制作用以吸食鸦片的斗子,这个办法更是改写了云南陶瓷的历史,为云南建水紫陶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从粗陶到细陶的变化,陶瓷业的演变经历了唐宋的粗陶、元代的青花和明代的青瓷,清朝紫陶工艺的出现为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埋下了厚重的一笔。
云南建水紫陶的勃勃生机是因为多元文化的植入,使其工艺特性成为独一无二的,甚至在1921年法国巴拿马获得国际陶瓷界的赞谕,并获大奖。对于边陲重镇建水的手工艺人来说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向逢春建 ت水紫陶书画之集大成者,是他将建水紫陶书画艺术提高至今无人超越的新高度,为云南陶业开创了新的辉煌,也为云南建水紫陶的历史篇章翻开了新的一页。
三、建水紫陶的衰落与恢复
清政府盲目地闭关锁国,造成与世隔绝的局面,使得我国不能及时顺应社会形式的发展变化,也没能够适时地向西方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由于限制出海贸易,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清末内地陶瓷产品的开始不断涌入市场,云南陶业的发展受到了或多或少地冲击,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军阀割据混战,军阀首领各自为政,以及鸦片战争时期的战乱使得税务的征收日益繁重,老百姓不能很好的休养生息,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云南陶业的发展进入低谷期。特别是在政权交替时期,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大的混乱,生产力开始不断下降,民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造成商品经济不断下滑的恶劣影响,手工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的恢复,政治、经济的稳定,加之国家对工艺美术这一传统十分重视,当时按照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工作,使得云南建水紫陶又换发了生命力,还被国家轻工业部评定为四大名陶之一,云南建水紫陶在中国制陶史上又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正是因为五六十年代,国家对制陶艺人和相关专家学者都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积极培养制陶专业人才,恢复传统制陶技艺,从而提高我国制陶技术水平和陶瓷质量。在国家政策和建水县地方政府的扶持带动下,一些流散的老艺人重操旧业,建水紫陶生产迅速恢复。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物质产品逐渐丰富起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日用品的质量和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这一时期,受紫陶生产体制限制,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轨,再加上人才缺失等原因,紫陶一度从低端的日用品而走向低迷。经历了陶瓷生产合作社、建水县美术陶合作工厂、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的变化,由早期的个体、私营小作坊生产方式转变为集体所有,规模化生产,在这些过程中,紫陶发展起起落落,但在制陶艺人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传统的制陶技艺得到一定恢复与传承,且传承中还有了改良和创新,同时也产生了一批优秀制陶名家。
建水紫陶经历了数百年的不断开拓ϟ、创新和发展,早已经迈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在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国工艺品展览会上,国家轻工部命它们为中国四大名陶。然而,四大名陶之一的光环并未带来人们对建水紫陶所期待的实质性收益。建水紫陶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坎坷的创新路。虽然在过去五十年的创新历程中,建水紫陶凭借着汽锅的荣誉以及建水制陶艺人对建水陶瓷业的忠实守望红极一时,在新中国的建立期间云南陶业也曾谱写了崭新的篇章,然而建水紫陶还是由于经济体制和地域等多种因素束缚被遗忘在滇南。
经历了近七十年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云南陶业的风采已不存在。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变化,使建水紫陶又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华丽转身带给人们一种既远又近的感觉。当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ต兴起,这才使人们发现并重新认识到了这滇南琼玉的绰约身姿。
四、建水紫陶的繁荣发展
20世纪末,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文化艺术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紫陶产品由于其独特的书画装饰艺术而倍受关注,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原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的工人不是合资开办就是自己创办了几十家紫陶作坊,这些个体私营陶坊也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在进入21世纪,正因为充分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和法规,并采取了有力措施从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建水县地方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推进紫陶产业发展的规划,从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扶持,从事紫陶产业的人数明显增加。在2003年-2005年,建水政府部门通过组织拨❦款、举办展览并进行文化研究等方式,再次把建水紫陶推向市场。2004年,建水紫陶研究会也在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的组织下成立了,并且制定了紫陶相关生产标准,规范紫陶行业,积极促进紫陶业健康发展。
2004年以后,在建水县宣传部,县文联等部门共同组织策划下,建水紫陶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终于开始了显山露水,建水紫陶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
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紫陶市场初见雏形,生产企业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无论是从发展规模、从业人员、产品产量、还是品种类型等各个方面,现在的建水紫陶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各个时期,成了最为繁荣的时期。其标志是:传统工艺不但得到继承和发扬,艺术手法和表现方法也有了丰富与拓展,工艺手段不仅融会了时代精神,创新品种也是层出不穷,出现了百家争鸣现象,在社会上的认知面越来越大,带来的影响也是越来越远。
2008年,建水紫陶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其独特的工艺,其知名度更是大幅提升,所以市场对紫陶产品的需求量也进一步增加。建水紫陶文化创意园建立,为紫陶的宣传、生产、销售搭建了一会良好的平台,紫陶产业呈现繁荣景象,日益发展壮大的紫陶市场同时也给紫陶艺人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