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的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摘要]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到2015年,我国已经将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上升为国家战略。10年来,我国在多次重要会议及多项政策中都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吉林省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发展农业信息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促进互联网和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并吸引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促进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及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吉林省 农业信息化 农业经济 发展策略
农业信息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要助力,也是重要的基础建设。我国自2005年首次提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求以来,至2015年,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全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实现向农业强省转变的过程中,始终不断发力农业信息化建设,并把建设“互联网+”农业作为一个重要领域。当前,吉林省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方面,多方面进行尝试,并在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12316新农村热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服务、农技推广示范与应用的信息化,从而加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从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既是一种信息形态,也是农业发展特定过程的描述。其目的是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
发展农业信息化,对促进“互联网+”农业建设,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农业信息化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从而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通过发展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及时收集市场信息,反馈产品营销状态,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还有利于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提升农民对市场变化和市场风险的掌控能力。
三是有利于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农业属于高风险行业,不论自然灾害还是市场风险,都可能对区域农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严重的会带来农民巨大损失。发展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民根据市场需求、产品供应信息组织生产,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制订生产、销售计划,大大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同时,天气预报、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也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
四是有利❣于提ณ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产品化肥和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ศ力。农业信息化能够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检测标准,使农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五是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农业信息化大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这就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村劳动业转移就业提供了基础。以往围绕土地生产的众多劳动力可以离开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使得农民经营性收入得以大幅提高。
二、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多年来,吉林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发展,并提出了发展智慧农业的战略。目前,吉林省在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已经形成了信息发布体系。目前,吉林省农业信息发布体系主要由“一网、一台、一报、一刊、一校、一站、一热线”组成。一网即吉林农网,一台即吉林乡村电视台,一报是指《吉林日报》《吉林科技报》《吉林农村报》等涉农报纸,一刊即《吉林农业》杂志,一校即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广播学校及各地分校等单位,一站即遍布各地乡村的电子商务服务站,一热线即112316新农村热线。这些平台有的作为省农业管理部门的信息服务平台,有的作为农业科技传播平台,有的作为农业科技研发平台,有的作为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触角,有的作为农业技术培训管理机构,有的作为与农民直接交流、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共同搭建了形式多样、极具效率的信息平台,构成了具有吉林省特色的农业信息发布体系。
二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近年来,吉林省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综合覆盖率持续提高,基本实现了电视、广播、电话村村通和互联网大面积覆盖。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和社会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成为支撑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吉林省加强了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鉴别和发布工作,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农产品供求、就业信息、文化生活信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是农业信息化服务队伍不断健全。目前,全省93%的县(市、区)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服务工作机构。全省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工作人员达到了近3000人,并培养了近3000人的农村信息员,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尤其是在骨干农村信息员培训方面,吉林省不断加大力度,切实提高了农村信息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运转有序、人员精干、职责明晰、触角到农村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成型。
四是物联网技术正在深入农业生产。吉林省提出的“智慧农业”发展战略,为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从2013年开始,吉林省加大了智慧农业建设示范项目,并把实现农业智能化生产、农业与物联网融合发展确定为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吉林省已经建成了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并开发了玉米、水稻两个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通过一平台二系统可以远程直观地查看作物长势、土壤墒情、预警病虫害、组织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实现了农情监控、生产管理、信息采集的信息化与自动化。 五是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吉林省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开通12316公益服务热线,针对全省乃至全国农民开放,可以通过拨打热线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农业政策咨询、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农村法律知识咨询等。♡目前,12316热线已经在全国广泛开通,而作为首开先河的吉林省,12316热线建设更是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十年来,12316平台累计受理农民咨询电话1500多万个,发送短信息105亿条次,日制播广播电视节目3小时25分钟,年帮助农民节本增收30多亿元。此外,吉林省还建立了12582手机信息服务平台,年群发各类短信息15亿条次,受到农民的欢迎。
六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截至2015年年底,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实现了迅猛发展,阿里、京东、苏宁、一亩田、邮政等电商企业的农村电商项目已涉及全省39个县(市)、覆盖1300多个行政村;城乡居民和企业开设的网络店铺总数在40万至50万个之间。“长白山国际参茸网”面向100多个国家进行网络销售。“开犁网”已在全省9430个行政村建设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终端网店)3000余个,覆盖率达32%以上。
三、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敏感度低。吉林省位于内陆,在信息获取、信息鉴别、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等方面都较沿海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距。加之受传统种植模式和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吉林省农民对于农业信息化的作用认识程度低,对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性不高,这都限制了农业信息化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应用。
二是财力有限,投入力度小。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是基础产业,地区财力薄弱,难以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拿出大量资金。农业信息化发展必然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才能取得持续快速发展。财力方面的制约使吉林省农业信息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形成了障碍。
三是信息化人才缺乏,农民利用信息化的积极性低。一方面,吉林省仍然缺乏具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农村经济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在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的进展。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多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在信息技术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了解,也难以集中学习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对参与农业信息化的积极性也不高。
四是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当前,吉林省虽然在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玉米、水稻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先进的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才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吉林省明显存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狭窄、技术转化率低的现实问题。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目前,吉林省已经确定了以发展“互联网+”农业为目标,以织互联网农业示范项目和进村入户试点为突破口,培育现代重点+生态农业新模式,增强农业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据介绍,到2025年吉林省要实现以物联网为目标的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管理方面得到全面应用,农村信息服务站实现全覆盖,12316信息服务的能力也大大提升,农村电子商务也取得突破,填平城市和农村的鸿沟。为实现这一战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强化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吉林省已经基本实现电视、电话、©广播村村通的目标,但在农村互联网建设方面仍然显得薄弱。吉林省应大力加强农村互联网建设,加快实施和推进“乡村宽带工程”实现“村村能上网”,不断扩大互联网业务服务范围。抓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与整合,形成覆盖县、乡、村的农业信息网络完整体系,建设覆盖全省、多点融合、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一网多用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二是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集成应用。在农业生产领域,以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为目标,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集成,引领农业产业升级。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支撑,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
三是加强涉农信息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大对适合农村特点的信息应用系统研发,组织推广相关农业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使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全面覆盖到农民生活、生产、农产品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各个领域。另一方面,应利用12316、12582、吉林农网、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等媒介,在信息应用方面把落脚点放在农村、放在农民、放在农业生产。实现农业信息普遍供应、农民全面利用农业信息的目标,增强为农民服务的能力。
四是提高农民的素养。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素质,掌握简单的网络操作方法,构建完善的农民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同时,农业信息化管理部门应加强全省农业远程教育体系建设,促使农民使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质。
五是增加资金投入规模。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各级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并争取把涉农专项资金向农业信息化倾斜。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向农业信息化投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五、结语
当前,“互联网+”农业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质,通过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华君,梁兴英,孙梅花,王占益,徐奎祥,徐建华.沿海地区农业“信息跨越”战略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2]杨百强.农业信息化──21世纪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J].农业信息探索,2000(03).
[3]李仁贵.农业信息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
[4]阮怀军,封文杰,唐研,赵佳,李道亮.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