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中国特色烙印的新闻传播范式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化,现阶段,新闻传播领域中,民生新闻已逐渐成为一种新闻传播的新范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民生新闻的在传播制作、内容选题上更加契合新时期社会民生动态发展;另一方面,伴随新闻市场竞争的加剧,在民生新闻中也涌现出一批内容低俗、质量粗糙、娱乐色彩明显的新闻节目类型,制约影响到民生新闻的创新发展。本文从民生新闻的内涵入手,对民生新闻这一传播范式进行全面探究。
一、民生新闻的基本内涵
业界在民生新闻内涵的研究上,不同学者秉持不同的观点,如有学者将民生新闻理解为新闻学范畴中多个标准同时生效,以此为依据而形成的一种新闻类型划分方式;有的学者认为民生新闻既包含了对新闻内容的选择,还蕴含了新闻报道者所采取的观点、立场,是新闻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尽管说法不一,但纵观这些论述观点,可以发现,从本质上看,民生新闻就是一种具备独特内涵的新闻传播范式。具体地说,民生新闻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题材内容上的民生化。民生新闻将人ง们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几个主题,如生活、生存、生计、生命等作为聚焦点,因此,在题材内容上趋于丰富多样化,一方面可以涵盖日常生活各类资讯信息,并与社会教育及时政新闻时时穿插;另一方面也囊括了经济及消费信息[1]。简言之,民生新闻在题材内容上,一切以社会大众的实际生活状况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从这层意义上说,民生新闻已经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学理论关于新闻题材内容的划分方式,是基于民生的一种题材内容的整合和升华,在题材内容上开辟出了新范畴。
2.报道视角上的平民化。民生新闻在题材内容上的民生化,必然要求在报道视角上要实现由俯视向平视的转变。以往的新闻报道♂,特别是时政新闻,过于突出了新闻报道的指导性,一定程度上是采取高于民众的报道姿态来对观众进行教育。而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这种高高在上的报道视角与报道内容不相匹配,因此,平民化的报道视角逐渐成为民生新闻的标签。现阶段的民生新闻,通常将目光更多地投注于社会大众或弱势群体中,新闻报道人员秉持感同身受的报道理念,站在社会大众的立场上,采取平民化视角制作并传播,从侧面看,这也是民生新闻的价值优势所在。
3.价值理念上的民本观念。民本思想是我国重要的执政思想及发展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现阶段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本质上就是民本思想的深化及演绎。民生新闻以民本观念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通过实时反映社会民众的生活状态,渗透出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2]。从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来看,正是在这种强烈的民本观念的驱动下,民生新闻才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而那些娱乐色彩痕迹明显的民生新闻,失去了民本观念支撑,在新闻价值上也就大打折扣。
4.报道风格上的世俗化。这里所谓的世俗化并不含有贬义,而是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在报道语言使用上,采纳社会大众群体通俗易懂的方式,不拘谨,不做作,力求达到与社会大众心理层次无缝对接的效果,在表达方式上以软性为主。如各地区民生新闻主持人往往采用聊天的方式说新闻,使观众在亲切氛围中增加观看的愉悦感;第二,为民众提供意见及看法表达空间,增强民生新闻的互动性。如民生新闻中常用的短信平台及电话热线形式,使民生新闻的信息传播及交流渠道不再单一,一方面发挥了民众的社会监督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群众的参与,又为民生新闻节目素材及制作方向提供引导。
综上所述,民生新闻是基于民生化题材内容、平民化报道视角、民本观念下的价值取向、世俗化报道风格的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烙印的新闻传播范式。这是对民生新闻基本内涵的较为全面科学的阐述。
二、新时期民生新闻创新发展的途径
民生新闻在发展初期,凭借其独具魅力的新闻内容及传播形式,获得了新闻媒介的一致青睐,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涌现出一批诸如《南京零距离》《民生直通车》《第一时间》《今日关注》等优秀民生新闻节目。但随着新闻竞争的激烈化,民生新闻在内容取材、价值方向上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不利于民生新闻的创新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在新时期新闻发展背景下,对民生新闻创新发展途径加以探究。笔者结合相关民生新闻从业经验,梳理总结出✿以下几点强化民生新闻质量的途径。
1.将民生新闻内涵落到实处。民生新闻在题材内容上的民生化,应进一步加以拓展,既要包括社会生活☭中的琐事及杂事,又要着重增加时政及方针政策等民生内容,丰富民生的层次,实现大民生和小民生的有机融合[3]。从现阶段民生节目内容上看,小民生类内容过多,虽然充分考虑并满足了民生新闻的价值属性,但过多的琐事、杂事也使得观众的审美疲劳逐渐累积,损害了民生新闻收视率的提高。
基于这一现象,在新时期,要促进民生新闻的创新发展,必须摆脱单一的民生取材内容,在节目制作环节,将民生内容加以拓展,在充分给予小民生报道广度的基础上,将一些关乎社会民众切身利益的时政要闻及方针政策融入到民生新闻中,将民生新闻的内涵落到实处,合理分配大小民生内容比重,提升观众的收视兴趣及民生新闻收视率。
2.兼顾民生新闻的广度和深度。民生新闻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烙印的一种新闻传播范式,其报道内容极为广泛,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尤其是进入新时期后,社会转型变迁过程中可供民生新闻挖掘的新闻点众多,民生新闻要把握这一契机,对社会民众生活中的各种民生动态全面深入地报道。除了诸如此类的小民生内容外,民生新闻又往往涉及了经济、教育、时政、体育、资讯等各类新闻类型,在兼容并包的同时,又具备了摊铺过大的特征,在深度上往往有所欠缺。而随着人们获取新闻信息途径及渠道的增多,这种点到为止的民生新闻报道方式已难以满足新时期人们对民生新闻提出的需求。
针对这一变化,民生新闻一方面要增加报道广度,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报道深度的挖掘,以此形成更富层次性,更有立体感的民生报道形式,既让观众看到是什么,又要通过结合道德、伦理、法律等理论内容,探究其背后的为什么,必要时还应向观众指出怎么办。这样一来,观众能够全方位地了解民生新闻的全貌,在随着民生新闻探究的过程中,使其增加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从而为民生新闻长远发展奠定受众基础。
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即是在法律这一大民生的背景下,讲述人们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及遭遇,一方面取材内容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在报道上又有深度,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
3.强化社会责任感,做好社会舆论引导。新闻传播媒介,从微观层面看,它是信息传播的平台和载体,承担着基本的信息服务职责,从宏观层面看,新闻传播媒介又具有维护社会正义,保障社会公平的功效,社会公共事务传播密度较大,并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因此,在民生新闻报道处理此类社会公共事务时,要对自身角色和参与力度进行适当把控,一方面充分认识并发挥自身的报道传播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对自身的职责和报道范围加以明确,做到既不越权、侵权,又秉持客观公正的报道视角来处理此类社会公共事务。
要做到以上要求,民生新闻从业人员要注重强化社会责任感,在进行报道过程中,认清自身所处的位置和肩负的社会责任,在发挥自身报道及监督职能的同时,做好社会舆论的引导,可跟踪报道,但并不直接参与有关民生事件的判决裁决过程,保障司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4.优化创新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民生新闻要实现持续发展,不能拘泥于原有的新闻报道范式,而是要借助创新,增强民生新闻的生命力,从根本上促进民生新闻稳定发展,以便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中抢占有利位置[4]。随着民生新闻传播报道形式的固定化,民生新闻一方面迎来了发展良机,另一方面也给民生新闻的创新化带来了阻碍,使民生新闻陷入发展瓶颈中。针对这一状况,各个新闻传播媒介都着力对民生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了革新,经过实践检验,有的民生新闻在发展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使民生新闻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创新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催发新事物产生,作为民生新闻来讲,其优化创新在思路及形式上也并不固定,从民生新闻创新发展实践看,有多种创新形式被证明为行之有效,如可以打造出具备独特语言风格及个体特征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新闻报道内容上追求独家性,连续性;报道方式及包装风格上进行多样化处理等,都是民生新闻优化创新的有效途径,能够使民生新闻这一新闻传播范式更具中国特色。
例如,山东电视台旗下的综艺频道,有一档名为《生活帮》的民生新闻节目,其在主持人主持风格上较有特色,主持人辨识度较高。在报道内容上兼顾了小ษ民生与大民生比重。此外,在民生小事件及小纠纷的处理上,节目组还成立了调停组,借助热心调停员,对双方冲突进行化解,成为了吸引观众的重要节目版块。
三、小 结
总之,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闻传播范式,在新闻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民生新闻在发展中,要深入落实其具备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在新闻传播内容、形式、价值取向上加以规范,从而使民生新闻更加受到社会大众的青睐喜爱,在创新发展中焕发民生新闻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