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地质工程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时间:2025-01-14 06:11:5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构建高职院校地质工程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须通过对地勘企业工程类各专业岗位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切实坚持以社会生产专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专业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重构是实现产教融合,实现对地质工程类高职院校学生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前提与基础。高职院校地质工程类专业应从构建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分析入手,重点分析了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组成以及构建方法,探索与构建高职院校地质工程类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教学体系,找到适合高职院校地质类工程专业学徒制教育的发展模式,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质工程类专业 现代学徒制 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地质类工程专业构建应符合地勘企业地质工程类各专业生产岗位的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的专业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是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职业教育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地质工程类专业构建要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教学理念定位各专业人才目标和更新各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质工程专业课程标准、地质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地质工程专业教材建设、课程考核体系等课程活动方式,将各地质工程专业课程的构成要素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下加以序化,作为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保证。

地质工程类专业课程是指高职院校地质工程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须学习的各学科总和,地质工程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的教学进程与教学安排,是课程体系中最小组成单元。地质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是指高职院校按国家教育方针,符合国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各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各门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是地质工程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媒介和载体,是保障和提高地质工程类各专业人才教育质量关键条件。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人才培养方案起主导作用。

1.地质工程类专业学科专业特点

地质勘察行业是多学科、多专业、多工种组合的一个特殊行业,专业性强,不仅是技术技能的体现而更加体现其高等性;项目地域分布广泛,工程性质差异大,区域性强;项目规模大小不一,周期短,强度高,工作环境艰苦。

1.1地质工程行业规模

由于行业发展和项目特征决定了勘察单位规模和引领作用,在勘察行业勘察企业无大型和特大型勘察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分散度高,国有和民营两种勘察体制并存,用人制度存在差异,社会地位和薪酬差距较大,民营归属感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低,勘察企业经营困难,无资金参与职业教育,企业没有长期用人规划。

1.2地质工程学科专业特点

地质工程对象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客观存在的千变万化的地质体,时空跨度从太古代几十亿年前到新生界全新世近期,地形从海洋到陆地再到高山,地质条件复杂既有断裂作用又有褶皱作用,造成地层分布和岩土性质差异变化,因此要求从业者具有系统专业知识、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从业者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地质项目具有风险大隐蔽性强、区域性强、专业知识综合性强、计算理论不成熟、作用因素存在不确定性。

2.地质工程类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依据

2.1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地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2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地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2.2.1高等职业院校地质工程类专业教育的建设思考

地质勘查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性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展的重要基石,关系着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地质勘查工作是一个知识密集、对智力投入要求很高的行业,地质勘查人才培养投入大、周期长。

1)高等职业院校地质工程类专业教育须紧扣地质工程行业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强化与地勘单位联合与地勘项目配合,发挥高等职业院校优势,主动服务地勘企业。大力推进地质工程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

2)高等职业院校地质工程类专业教育须潜心培养地质工程专业人才

定向招收地质灾害调查、工程地质勘查专业、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地质矿产专业等专业学生;对地勘单位企业不间断进行人才培养与交流。

3)高等职业院校地质工程类专业教育须明确地质工程专业服务方向

地质工程专业应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应服务国土资源事业进步,应服务地方现代化经济建设;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瞄准国家目标、应瞄准国际前沿,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特色,提高承担重大项目能力和解决学科领域重大题水平。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专业专业毕业生面向国土资源、建筑工程、岩土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矿山工程等部门和单位,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勘察设计、监测预警、治理施工、监理、检测等生产一线岗位工作。

工程地质勘查专业面向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矿产、能源等行业,能够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土工试验及地质灾害调查等生产一线岗位工作。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面向地矿、冶金、交通、矿山、水利水电★、建筑、能源等行业,能够从事地下水勘察、开发利用和保护,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评价,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估等生产一线岗位工作

4)高等职业院校地质工程类专业教育须坚持问题导向

地质工程专业学科方向有待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办学定位和学生培养方向需要更加明确;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人才机制的实质性、长效性亟待提高,培养人才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问题亟待解决;办学质量仍有提高空间,人才培养环境需要优化,承担国家项目的能力和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理论结构需要不断优化,规范和协调学术权力、行政权力、民主权利等方面缺乏统筹推进思路和方法。

高职院校地质工程类专业未根据地勘形势及时调整招生规模,相关专业设置与调整存在滞后,造成部分地勘类人ต才供给过剩;专业设置本身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不衔接,办学定位和学生培养方向摇摆不定,产学研人才培养机制难建立,造成用人单位招聘学生“无所适从”,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

地勘经济下滑,工作条件艰苦等多因素综合影响,地勘单位骨干人才队伍流失比较严重,人才不够用、不被用、不适用现象并存。

2.2.2现代学徒制地质工程专业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组成

地质工程专业类培养模式“2.5+0.5制”;入学要求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基本修业教学标准学习年限3年,对于在标准学习年限内难以达到最低毕业学分学生,允许其延长学习时间至5年,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基本单位是课程,组织结构单位是课程模块。

地|工程专业类教学标准制定涵盖应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学时要求、教学基本条件、质量保障等九个方面的内容。培养目标定位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对接,倡导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在教学条件上,规定了开办本专业的师资、教学实施等基本要求,对“专业标准”实施提出具体质量保障措施。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分为4个模块: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和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

1)地质工程☑专业类职业素质养成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本模块的培养目标是:使学徒具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职业素养包括品德素质、管理协调素质和关键人才素质。

品德素质包括责任心、事业心、奉献精神、政治品德、廉洁自律、诚信正直、职业伦理、勤勉务实、人文关怀等内容。

管理协调素质包括团队建设、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培养指导、角色意识、市场意识;实践能力、专业知识、问题解决、持续学习、分析判断、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规律探求、经验迁移、信息搜寻能力、逻辑思维、决策能力、战略思维、直觉思维;求知欲、自信、探索精神、服务意识、压力承受、身体素质、质疑精神、条理性、成就动机、灵活性等内容。

关键人才素质包括品德修养、知识技能、管理协调、个性品质等方面内容。☢

现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为例: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课、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公共外语、信息技术、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公共艺术、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还可结合专业和学校实际开设有关国家安全、社会责任、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人口资源、海洋科学、金融知识、管理知识、劳动卫生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讲座课程。

2)地质工程专业类专业技术课程模块

本课程模块培养目标:使学徒掌握本行业基础专业技术技能,即不同企业所共同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具备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专业课包括行业概貌、专业基础、岗位技术技能、专业拓展等课程,并涵盖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

专业基础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地质信息处理(CAD、MISAPGS)、工程力学、测量学基础、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等。

专业核心课程: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地基处理及基坑支护、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等。

专业拓展课程:环境与工程物探、地下水动力学、土木工程概论、地质素描、基础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预算等。可选择其中2~3门作为必选课,其他作为任选课。

地质工程专业类专业技术课程模块构建需要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基于地勘行业多个企业同类岗位,以大型企业为基础,培养人才在行业的通用性。专业知识要建立在为岗位工作服务的基础之上,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构成应包含相对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基本技术技能体系,以行业工作岗位通用工作任务和职业基础能力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开发、课程标准编制。

3)地质工程专业类岗位技术技能课程模块

地质工程专业类岗位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培养目标:培养学徒掌握合作企业具体岗位的技术技能即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集中实训课程以及理实一体课程中课内实习环节。

集中实训课程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验、地质认识实习)、单项技能实训(认知性实验、技能性实验、探索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应用性实验)、综合实习(地质测量、地质技能实习)、顶岗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除纯理论课外,其它课程都应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安排课内实习环节。本课程模块构建要以企业具体岗位的核心能力、合作企业岗位用人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参考,供学生(学徒)进行选择。 4)地质工程专业类学生(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

地质工程专业类学生(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学徒)职业取向,培养学徒适应职场变化能力;根据各个职业成长规律,着眼学生(学徒)职业发展路径设计课程。

3.结语

地质工程R道嘞执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须满足地勘行业对专业人才基本需求,须满足合作地勘企业岗位用人基本需求,须适合校企联合培养基本要求,须充分考虑学徒个人发展需求。

地质工程专业类课程体系构建不能以某个地勘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而应符合整个地勘行业系统通用和公认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对培养要求设置相应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学徒)行业通用基础职业能力,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基本需求。

地质工程专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须明确专业所服务的主要岗位,确定主要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所需基本知识与技能,构建岗位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构建多个可供学徒自由选择的岗位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构建职业素质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拓展课程模块,形成专业课程。

地质工程专业类以培养地勘行业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分析地勘行业所需职业核心能力,构建地勘行业职业素养课程模块;以培养地勘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地勘行业通用专业基础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开发地质工程专业课程组建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和岗位技术技能模块;兼顾学生(学徒)未来职业发展,组建学生(学徒)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

参考文献 :

[1] 高文 .认知学徒制 :一种基于 情境的有 效学习模 式[ J] .外国教育资料 , 1998 , (05).

[2] 丁洪霞.认知学徒制学习模式的探索[ J] .中小学电教 , 2005 ,(1).

[3] 马庆发.职业教育新论[ M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2 .

[4] 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5] 赵鹏飞.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38-43.

[6] 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50-154.

[7] 赵鹏飞.“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8] 孙元政.英国职业教育的精华与借鉴[J].辽宁高职学报,2011,(7):1-4.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