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时间:2025-01-14 02:22:1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探知的主动性

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从感知形象开始, 语文教材中安排的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 还有些课文中的插图, 就是针对学生这一特点而精心设计的。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课件正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于一身的媒体, 它那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 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以及斑斓的画面大大增强了视觉的感染力, 这些不仅为学生识字、学词、学句乃至学文提供了凭借, 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教学课件能为学生展现各种各样的形象, 使这些形象成为学生展开创造性想像的支柱,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丰富的表象, 用生动的语句, 把所感知和想像อ的内容准确、连贯地表达出来。

例如, 《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 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 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 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 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 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 突出其白色的羽毛。 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 突出其 浮 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ฑ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 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 整体讲解这首诗时, 出示一幅动画: 亭台楼榭, 杨柳依依, 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 声情并茂, 视听结合, 渲染了气氛, 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 理解了诗意, 同时强化了记忆。

二、借助直观的画面,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小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和已有表象, 因而, 他们的想象更具有随意性、跳跃

性的特点。我们在设计语文教学课件时, 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深入挖掘他们创造性想像的潜能。如在设计课件时, 对所学内容的情节处理, 可以有所跳跃, 有所省略, 留给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 让孩子在这一方天地里插上创造的翅膀, 自由翱翔。

以 《狐狸和乌鸦》的设计为例。一开始, 乌鸦飞出去给孩子们找吃的, 它找到一片肉, 很高兴地飞回来, 站在窝旁边的树枝上。接下来出现的是狐狸叼起肉, 钻到洞里去了。这两幅画面之间的跳跃性很大, 学生可以不加拘束地展开想像, 说说这中间可能会发生些什么事情。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暂不评价, 请大家共同带着问号来学习, 这样既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故事情节中来,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

三、利用多媒体, 课外延伸, 扩大阅读

新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6 年制不少于150 万字, 界定了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但是, 这150 万字的阅读量应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评价? 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教师的面前。其实,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凭借计算机储存容量大的优势,ษ 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阅读与之相关的课外读物, 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为理解课文提供了广阔的ร知识背景。从学生认知活动的整体看, 每堂课的学习终点, 应当同时又是新认知活动的起点。为此我们广大教师应注意课堂的延伸和拓展, 实现课内外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格局。但因课外毕竟是课外, 无论是阅读材料寻找, 还是阅读活动的组织, 具体运作起来困难重重。有了计算机网络的辅助, 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互联网可以提供千万人同时阅读的可能, 如一篇好文章, 一本好书, 如果发布到网上, 可以让众多的读者同时异步阅读。一篇让人感兴趣的文章, 一件共同引起关注的事, 一首好歌,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都可能ก成为学生谈论和交流的焦点。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教学, 进行创新能力培养,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得到及时反馈, 及时纠正, 体现自主学习, 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 尊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权利, 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因此, 大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李艺, 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钟柏昌, 付小连.论面向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设计.当代教育科学, 2004.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