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的融合

时间:2024-12-26 02:28:0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的融合

工程概况 项目建设用地3800亩,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分两期建设。建筑控制高度24米以内。根据招标文件及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本次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组团(标段),四个生活园区,提供能够展示云南大学人文,自然,传统,和谐的学生公寓组团及公共配套设施。

主要功能内容包括四~六人间的学生公寓,配套的生活、管理、服务用房,学生食堂,学生活动中心,单身教工宿舍等。

设计构思

建筑是文化构成最直接的表现。基于对云南浪漫的地方文化、云南大学厚重的历史底蕴的考虑,在总体规划设计构思中,更多关注地方生态文化和基地本身的特征给予方案构思的提示,突出建筑与其所在环境的融合,努力创造人文、自然、传统、和谐的、与山水共生的建筑空间组合。因此在设计构思之初就拟定本方案的三个设计思路:

对云大文化的尊敬解读、对基地特征的积极应对、对传统空间的现代诠释。

1、解读云大文化

文化的内涵源自地方自然与人文的沉淀。纵观云大的历史文化,可以说“生态文化”和“人文精神”占了主导地位。“会泽百家,至公天下”便是其人文精髓,而葱郁的尖山及秀美的关山水库则是基地的生态体现,怎样将人文融入生态、以生态体现人文,成为设计构思的关键。

取“云”之意象,寄山水之情,融历史之蕴。“云”既给人形态自由,自然天成之感,又有广阔万里,包容万物之势。在“彩云之南”的浪漫情怀中,一组行云游弋于广阔山水之间,忽而停伫于尖山北麓,形成一幅浑然天成的青山碧水图。

采用与“行云”相呼应的大尺度景观通廊为构图模式,以高低起伏的生态丘陵美景为构图背景,从而实现对云大“生态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尊重。

2、应对基地特征

建筑并非孤立地生长在自然环境中,它需要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更需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基地特征。

方案设计充分挖掘基地本身的潜力,利用场地天然的高差,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布置单体,促成了建筑的高低错落,形成了丰富而有节奏的建筑轮廓天际线。组团院落形式与单体山地建筑形式有机结合,坡屋顶、平屋面互补,错落的体量变化与地势、地貌高差的组合,形成层层叠叠的传统山地景观意象,营造出富有情趣的山地校园形象。另外,通过单体的局部架空以及组团庭院的高差变化丰富与地形的契合方式。

图书馆南向的森林公园成为公寓组团中心绿地的主体,向东西方向延伸,组成连接学生生活园区的带状绿化空间。整个建筑空间山水景观带相连,既形成了诗山画水般的校园环境,又对学校图书馆的主要景观轴起了提升作用。

3、诠释传统空间

老子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精要的阐述了建筑实体之外的空间对整个建筑群的重要性。

本方案设计注重了整体布局的“空白”之处,尽量用简洁的语言诠释传统空间的内涵。在具体的空间序列营造方面,以非实体的景观通廊空间为轴,自西向东一直延▼伸,用一系列建筑实体围绕轴线逐次展开。另外,为了控制宿舍单元规模,降低管理成本,将体块相对,以∏型的建筑单元为模块,形成统一化的建筑形体,为组团留出更大面积、更加完整的外部景观、绿化空间。同时,建筑模式化便于设施的共享使用和管理。起伏的山丘连接东、西的带状景观长廊增加了景观的层次,形成公寓组团的核心景观。同时,各园区组团尺度宜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与中心景观轴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建筑内部多个院落空间也有助于为学生营造清新雅致的环境。

另一方面,为了缓解建筑线性序列过分单调拥挤的空间感受,在设计中,我们对组团作出了“通、透”处理,建筑空间疏密有致,局部留出架空层作为辅助空间,入口等关键部位设置空透的开口,外部空间相互连通,景观相互渗透。组团空间疏密相间,张驰有度,使绿色景观带、绿化空间广场与建筑单体有机融合,形成“疏可走马,密可透风”的书画情感。

总平面设计

1、概况:

整个校园基地为平、缓坡相间地形。地势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学生公寓组团区域位于校区用地西南外侧。西望关山水库,南对风景秀丽的尖山。

根据招标任务书要求,学生公寓总设计建筑规划模为37.6万平方米,分成四个生活园区,两个组团(标段)。建筑单体包括学生公寓30.4万平方米,学生食堂活动中心7000平方米以及单身教工宿舍1.5万平方米。 p> 学生公寓一组团西地块紧靠人文学院,是学校的第一景观地块。我们在主入口景观广场的北侧布置学生公寓,并用开阔的中心绿化广场作为联系。南侧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商业及体育运动场地。由此形成南北动静分区,相互联系而又互不干扰。

二组团东西两地块借助与森林公园相连的优势,以之为中心绿地的主体,向东西方向延伸,形成一条收放有序的带状景观绿化长廊。公寓单元按序列布置,公共服务部分均放在主入口景观广场处,对学生的服务便利,与内、外交通联系也方便。

一组团东地块作为景观长廊的延伸,公寓单元沿通廊对称布置,对带状公共空间形成有张有弛的限定作用。学生食堂布置在最东侧,除了服务于就近的学生,还可满足设于该处的单身教工宿舍职工的需求,也可满足紧临该地块的发展用地的需求。

2、社区型的规划模式模块化的单元式布局

每个组团地块形成一个♒“社区”进行建筑布置,并以∏型的建筑单元为基本模块,用单元式的体量围合成“社区”的核心空间。小院落,大围合,丰富的空间形态组合成具有层次感的学生社区场所。

3、建筑空间组合:

为了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及方便管理,采用了∏型院落式的组合模式,景观绿化、公寓单元顺势而为,逐步过渡,形成自然流畅、贴切宜人的视觉景观层次。院落组成的建筑群体,围合了组团内宽敞的绿化景观场地,使之形成疏密有序的集合景观空间。

四个学生食堂及活动中心分别镶嵌在四个组团园区学生公寓入口广场处,成为学生居住空间与道路衔接的功能性节点,既方便学生用餐,又有利于学生停留,成为空间识别、认知的重要场所。

4、生态的山水校园格局:

充分保护和利用基地内原有的生态环境。森林公园山体景观与园林式布局的带状景观长廊组成公共交往空间的主要构架。建筑组团与地形结合形成空间丰富的组团园林,使生态在园区内实现绿色循环,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绿化景观广场、院落、步行道、连廊、平台等建筑元素与环境及景观的结合,使建筑组团紧密相联,营造出富有情趣的山地校园形象,以景观长廊与山体森林公园为依托,将绿色景观轴向组团园区渗透、延升。

5、人性化的交通组织: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紧紧围绕学生的行为方式,创造方便的学习、生活交流条件。同时充分考虑园区组团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组团道路设计尽量结合地形地貌,减少土方量的开挖,坡度尽量控制在5%~8%以内。在地形有高差处均采用坡道和梯步组合的方式,并满足无障碍设施的要求。

在各组团生活区,结合地势设计生活区入口交流广场,连接学生公寓及公共服务(食堂、活动中心、

商业等),这样不仅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流的行为习惯,也为人流集散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流线。

建筑设计

整个学生公寓区按要求最终达到3.8万学生,容量较大。p> 根据昆明地区的气候特征,通过日照计算分析,宿舍最佳朝向为东西向。绝大多数单元均遵循这个原则,单廊式的围合体量宿舍空间均南向布置,以获得良好的日照、采光和通风等生活环境。

1、学生公寓:

设计层高为3.6米,大部分为4人间模式,部分为6人间,每间宿舍均有独立的卫生间和盥°洗空间。宿舍单元入口设置开敞的门厅、管理服务用房以及会客接待室,并在靠近入口处设残疾人宿舍,洗衣房、设备房以及自行车停放均设在组团次入口位置处。二层提供各单元的学习、讨论室以及娱乐活动空间。各层结合楼梯的布置设交往空间。根据地形情况,利用地势的高差,局部架空作为自行车库。

在立面设计中,充分吸取云南大学校本部的历史、文化氛围。在成组的院落空间布局形式下,采用四坡顶和平屋面相结合的方式,借鉴云大传统建筑的元素和符号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溶合,在学生公寓园区建立一种新的空间秩序,并结合地势形成的高低错落的建筑天际线,强调流动的韵律。鸟瞰时,屋顶的流畅与绿化的庭院,更丰富了建筑的第五立面。蓝灰色的坡屋顶、砖红色的墙面,乳白色装饰线脚,与蓝天、青山、碧水溶为一体,共同营造云大新校区学生公寓组团人文、和谐的空间组合特色。

2、学生食堂和活动中心:

充分考虑功能使用要求和操作工艺流程,平面布置简洁,分区明确。立面采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弧形的线条、架空的构架、实体墙面与玻璃交相辉映。色彩与公寓组团相呼应,而在风格上与公寓楼形成一定的反差,成为环境识别、认知的重要标志。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学生公寓设计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优化了公寓的管理模式,并配合校区的道路系统及动能分区组合,使之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学生生活社区。

3、生态、节能及太阳能利用:

建筑空间组合形式、材料应用,结合现有的山水自ย然环境,提升学生公寓园区的绿化景观水平,达到四季生态循环的效果。有序的建筑布局形式同景观结合,形成相互渗透的院落空间,以适应昆明气候的特征。夏季有利于自然通风带走室内的热量,冬季增加南向的日照效果。

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空气洁净度及日照均按照相关规定及规范要求进行设计,使其达到宿舍建筑及公共建筑的设计标准。建筑外墙采用外墙保温技术,并根据节能要求采用密闭性能良好的铝合窗和塑钢窗,屋面采用苯乙稀板保温隔热,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满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

在南向的坡屋面及平屋面处结合建筑造型设计成组的太阳能吸热墙板,在宿舍内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摆放空间,为学生淋浴、盥洗提供方便。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