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然而尚未成为工程教育强国,现有的工程技术人才还无法满足国家的发展战略需求。针对这一现状,我国从2008 级大学生试点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在后面的实施过程中 以预备成员身份加入《华盛顿协议》; 2016 年转为正式成员。该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专业学位互认协议,旨在促进工程学位互认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流动。工程学位的互认是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工程教育标准的互认实现的。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纷纷开展了专业认证。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工科专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国际认证直接关系到我国材料行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影响力。而《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材料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其改革方向和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其它课程的改进,是材料专业课程改革的风向标,是工程教育标准化认证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针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探讨。
1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1. 1 考核方式相对单调
目前该课程的考核主要是采用期末考试为主、考勤为辅的方式,其中期末考试占主要比例,通常采用闭卷,以较为标准化的试题对该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考核。这种考试方式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而忽略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1. 2 考核内容不够全面
《材料科学基础》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概念多、范围广,而考试内容则集中在课程大纲规定的所谓重点或难点上,因此一次期末考试很难将大部分内容包括在内。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同学复习时侧重点各有不同,所以采用试卷考核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水平并未被真实反映。
1. 3 考核时间过于集中
与其它课程类似,期末考试时间高度集中在课程结束后的几周内。由于课程内容量较大而课时又不能一味增加,且平时没有足够时间进行考核。所以学生往往依靠最后这段时间的突击来应付考试,造成部分同学平时不努力而最后成绩也不错。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期末考核也不能科学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同时损害了一部分认真学习的学生的积极性。
2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我国工程认证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学习产出为导向,因此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各项改革措施。把课程考核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ESI 排名在全球前1%以内,一直以大材料、多层次、厚基础、宽口径为特色对学生进行培养。因此,《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考核应在此基础上,从过程考核、考核形式、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与社会环境关系、团队沟通等工程认证要求上进行思考和改进,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核心竞争性。
2. 1 考核应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察
为了避免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弊端,应增加该课程的过程考核。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如在各个章节,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有效跟踪,并计入平时成绩管理体系。通过该方式,稀释期末成绩在总评中的占比,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情况。此外,在过程考核具体执行时,应特别注意相关标准的制定,尽量实现考核的相对公平。
2. 2 考核方式应多样化
为了更加全面的考核学生掌握和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考核方式应当多样化。除了试卷考试以外,还应当ฝ增加作业与练习、平时测试、报告、讨论等。这些考核方式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和跟踪,一方面可以及时纠正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可以督促他们在后面的学习中更进一步,此外也会对低年级的同学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2. 3 考核应侧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适应工程化认证,需在考核时侧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材料专业的工程认证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生在具有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修养外,要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考核方式改革时,要把这个要求贯穿于考核的各个环节中。针对该要求设计出相关的题目、或讨论话题。
2. 4 考核应具备社会、环境责任
高素质的工程化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道德修养和心里素质,并能够深刻理解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的影响。因此,在课程考核改革时,应体现出这方面的要求,在课程考核内容上有意识侧重。比如在设计某些实验、设计方案时,要考虑到事件本身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而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出相应的针对措施。
2. 5 考核应充分理解团队责任
在专业工程认证中,团队能力是另外一个需要评价的培养目标。因此,在课程考核中应增加相应的环节,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团队重要性,学会与其他团队成员的沟通和交流。利用考核带来的驱动力,提高学生对该目标的理解和相应能力的提升。
3 课程考核体系
根据《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工程认证要求,我们实施了以下体系来考核学生的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 。
在该体系中,成绩包括两大部分,期末测试和中间过程考核,所占比例各为50%。基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和基础性,所以传统的试卷知识点考核仍占据主要地位,但所占份额降低,而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对于中间过程考核,包括四部分内容,作业、报告、讨论和期中测试,所占比例分别为10%、10%、10%和20%。作业是在每章内容结束后留给学生课后练习的习题,按时回收并统一打分,主要是为了跟踪学生对该章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并督促学生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回顾和补强。报告是由老师根据前面所授内容,指定一个工程实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由同学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报告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根据同学们对该课题的理解程度、所提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对解决该问题涉及到的社会环境问题的考虑等进行综合打分,来考察他们对工程实践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促进写生对工程问题的社会、环境属性有所思✫考。♛讨论课是针对当下本领域的发展热点,由老师或学生提出,进行专门讨论,主要针对该热点涉及到的材料学问题展开。讨论时,将授课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组推选一名组长。每个小组针对一个话题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统一观点,在班级宣读,并由其它ซ组提问,根据每个小组的准备情况和其它小组的提问情况进行打分。由于讨论课的给分是以小组为单位,所以这种形式既可提高小组内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相互交流能力,又可在讨论过程中提升对专业问题的认识。期中测试是为了考察同学在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而举行的小型测试。有别与期末测试,期中测试主要采用随堂测试的形式。虽然仍采用传统的试卷模式,但工程应用相关综合性题目比重升高,增加分析类题型数目,引导学生从以往的死记硬背转向灵活应用; 更进一步,甚至可以采用开放性综合题,不设标准答案,来考察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能力。
通过建立这种考核体系,不仅可以对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还能考察更多♥、更全面的知识点,因此可有效克服当前考核中存在的方式单一、考察知识面窄、考试时间相对集中的缺点。此外,工程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非针对个别人的精英教育,因此《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考核改革中,在保证适当拉开梯度的前提下,应避免难度过大的题目 ,保证考核的普适性。另外,作为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各项考核要有统一明确的标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学院层面上打通不同任课老师所带班级间的考核,实现分班教学、交叉考核; 同时做好各个阶段的文件记录,做到最终成绩有据可依。通过这些措施,确保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考核改革。
4 结语
在工程教育认证大背景下,《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材料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风向标,是重中之重。针对课程存在的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知识面窄、考核时间集中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考核体系,其充分考虑了过程考核、考核方式多样化、面向实际问题解决、社会环境责任、团队责任等因素。期望通过这些考核方式的改革,培养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世纪材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