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翻译教学模式探论
"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阐释了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及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改进的学理依据及其基本策略。
[论文关键词]行为主义 建构主义 翻译教学模式
一、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构成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式样,即事物、实践活动或动作的定型样式。模式分客观物质模式和主体意识中的模式”。教学模式则是指在教学中使教师可以照着做的标准式样。具体地说,它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相对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式。从这个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模式或者说教学范式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学理论,在同样是隐然于内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着上下级关系,而且能够指导教学模式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更有普遍性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就指导翻译教学模式的翻译教学理论来说,在认识论上最为接近的根据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如果把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视为把翻译付诸实践前的准备工作,那么,完整的翻译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以下四个部分: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有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就能选择并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同时对深化教学方法也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是指某一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和原理。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是偏经验、重实践的教学模式。简单地说,这是“理论来自实践、真知源于经验”的潜意识在发挥作用。具体地说,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依据的主要理论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外部刺激不断作用的情况下,学习者会把从外部接受到的刺激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到各种不同的神经活动中,其中某些受到外部刺激的神经活动会被长时间地储存在记忆中。当这些能够长时间储存在记忆中的神经活动受到其他刺激并做出反应时,这些神经活动就又可以直接转化为外显性行为。就我国目前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而言,明显受着这种行为主义认识论的影响与支配。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下面简要分析一下我国目前传统翻译教学之现状。
在以翻译产品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必然是“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主从关系。因为,在此教学模式下,翻译产品首先会以教材中的范例这种价值定位通过教师的诠释灌输给学生;其次,这种教材搭台、教师唱戏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教材的指导作用,学生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最后,教师一般会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明确要求学生按照本次讲课的内容进行翻译训练。显然,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是教师从技巧和方法上先对一些范例给予剖析,然后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翻译练习,让学生不断进行翻译技能的操作训练;学生通过比照、模仿翻译范例,吸纳权威参考译例的优秀译法,逐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没有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一般不会向学生演示获得绝妙佳译的鲜活过程。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实施某一教学模式而取得的教学效果。它“一方面指培养目标,即学生某一学习阶段结束时必须取得的结果,另一方面指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所要学到的东西,包括教学内容、技能和策略”。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有大有小……大目标是小目标的依据,小目标是语言课程设计中具体可行的东西”。应该说,即使翻译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总的翻译教学目标却可以相同。比如,传统的以翻译产品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与本文将要论及的、以翻译过程或者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管在理论依据和教学重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它们的教学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这是个大目标,即整体上的综合目标。大目标尽管相同,但小目标即具体目标因为教学模式的不同则必然不同。Baker指出,翻译教学不同于工作技能培训,它不单单是训练实用性技巧和工作方法,还包括很强的理论成分,鼓励学生反思完成的任务。Bloom等人曾对发展人类智力活动的教育目标划分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心理活动,在每个大的领域内又分出一些次生的教育目标。按照此观点,翻译是一种教育目标,属于理解的范畴,即在一种语言或形式的交际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过程中,学习者在理解上所表现出来的“细心”和“准确”,其评估的标准是“忠实性”和“准确性”。Bloom等人对翻译的定位是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来强调学习者在交际形态转换中的“忠实性”和“准确性”,与本文把翻译教学作为一门具体学科进行讨论的思路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不仅关注对学习者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的训练,而且更关注学习者对翻译知识、翻译规律和翻译理论的领会和把握,因此不同于Bloom等人提出的一般教学目标。Wilss指出:“翻译学的实质既不是理论方面也不是普遍规律方面的封闭的科学,而是一门认知性、解释性和联想性的科学”。“翻译是交际的一种现代手段”,而“现代语言学——认知语用学研究的两大主题就是话语的生成与话语的理解即语言交际”。显然,翻译属于交际,而交际是认知语用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因此,翻译应该是认知领域内的一种特殊活动,其教学目标应该与认知领域内的六个目标紧密相联。结合翻译教学的ด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把Bloom等人在认知领域内提出的六个教育目标整合为翻译教学的四个具体任务:记忆、理解、运用和评价。具体地说,翻译教学的具体目标就是让学生“记住语言与翻译知识,理解翻译规律,灵活运用翻译规律,对翻译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做出合理的评价”。对照认知论意义的翻译教学目标,我们不难发现在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指导下的翻译教学目标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偏颇。由于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或翻译产品为中心,教师除了讲解一些“已有的翻译范例和对同一原语的不同译文进行分析比较”以及布置大量的翻译练习外,很少顾及“翻译时涉及的心理过程”。而且,传统翻译教学的整个过程突出一个期待,期待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记住和掌握语言与翻译知识。 "
操作程序
操作程序是指执行一个特定职责时所依据的步骤和方法。具体到教学上来说,就是教师根据事先安排好的教学内容,遵循一定的步骤及每个步骤的主要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同是还包括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步骤与方法。传统翻译教学的操作程序一般是,教师先讲译例,然后布置翻译练习,学生完成练习,最后教师根据参考译文,讲解相关的翻译技巧,总结翻译规律。显然,这是一种直线式的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传统翻译教学操作程序。但是,这种操作程序并“不符合真实情况下翻译的本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操作策略
操作策略,就翻译教学的操作策略来讲,是指为了实现翻译教学的某一目标,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而制定的若干对应方案。比如,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翻译能力这一总的翻译教学目标,就会在一定的翻译教学模式中采取相应的、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若干方案、方法和技巧,以及教师和学生在其过程中应该担当的何等角色等。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由于只注重翻译教学中的记忆和理解,因此教师只是讲答案并提供相应的参考译文,而学生只是根据参考答案被动地调整和修改自己的译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担当着权威者、评判者和问题解决者的角色,而学生作为依附于主体教师的客体只是一味被动地去记忆语言与翻译知识和模仿翻译技巧。
二、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改进的策略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改进的学理依据
方梦之在《译学辞典》“翻译教学”词条中指出:“传统的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将改错作为主要教学方法之一,以提供参考译文作为翻译课的终极手段,不符合真实情况下翻译的本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现代的翻译教学法认为,翻译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技能。做法上如让学生自选翻译材料或自写原文,提高他们对翻译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甚至由此形成风格;鼓励创造性,组织讨论;对比参考译文,让学生进行独立分析,等等。”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由于只注重学生学习时的记忆和理解而忽略或无视学生学习时的运用和评估,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时处于客体地位,在翻译课程的学习中成为被动的、机械的模仿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从谈起,这与翻译的本质特点相去甚远。因此必须改变长期流行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以期改变学生学习时被动的客体地位,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学习中主动参与的主体。然而,要改变这种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就像其建立时要有深层的学理依据一样,同样需要为其找到深层的学理依据。
翻译是交际的一种现代手段,是认知科学研究的对象,而认知科学是强调经验的科学。“人类认识世界,从经验开始,科学认识世界也是从经验开始。翻译学是对翻译实践的科学认识,始于经验,也基于经验。因此,翻译学属于与认知科学有密切联系的经验科学”。既然经验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而翻译教学的整体目标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那么,学生在翻译活动中就应扮演直接参与的自主者的角色而不只是翻译经验的被动的旁观者——经过教师的过滤、按照教师的指引再去体会翻译的虚拟情景。因此,不能只从教师的角度、以教师为中心来实施翻译教学,而且还要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中心来实施翻译教学。这就需要转换教师在翻译教学中的权威者、评判者和问题解决者的中心地位,而变成学生的引导者、服务者和问题协商者的辅助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翻译场中的主角。不过,强调经验还只是认知科学的一个方面,因为认知科学还同样强调经验的理论化提升。换句话说,有了相关的经验还要善于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和预测实践。这就更需要激发学生在翻译实践中自主地提高运用和评价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学生事先必须储存相应的知识结构,而要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学生就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认知建构。“认知建构来自人体的ณ经验……对直接概念和基本范畴以及意象图式进行组织和建构……概念结构和认知模式具有完形特性。学习和记忆的认知过程依靠完形结构”。显然,如果把教师中心论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翻译教学模式,就需要把认知科学中的建构理论作为我们的理论依据,因为认知建构理论不仅能更好地解释为什么要让学生以主人翁姿态自主地参与翻译教学,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掌握在面对复杂问题或任务时自主地去发现、解决这些问题或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我们的结论是,如果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的主要依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那么,现代的翻译教学模式其主要依据应该是认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由于现代的翻译教学模式能够以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背景突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它势必会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课程改革中成为主导的翻译教学模式。受此影响,现代翻译教学模式基本结构中的其他三个部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改进的基本思路
由于现代翻译教学模式依据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着重强调学生学习时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因此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的一些关键时刻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与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不同,现代翻译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目标更加突出教学目标中的运用和评价机制,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对自己在执行翻译任务时所遇到问题的关注,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与协商,成功地把对语言和翻译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运用到别的翻译任务中去,同时也可以通过合作对自己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作出评估,从而更好地利用翻译方法和翻译资源。在理论依据和教学目标都做了调整的情况下,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由现代翻译教学模式指导的翻译课堂上,传统的“师生关系”被突破,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关系,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者,与教师一样,在翻译活动中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在这种立体循环式的翻译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不是主要的;相反,引导、激发、帮助和探讨成为主旋律,即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在翻译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激发学生把翻译的真实情景如实记录下来的兴趣,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技巧。这样的操作程序就转变成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操作程序。同样,操作策略也从原先以教师讲解和传授知识技能、让学生根据参考译文被动地调♂整和修改自己的作业中转变为在教师引导和协助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教学操作策略。学生遇到翻译困难时,第一时间不是去寻求老师的帮助,而是首先发挥自己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后再与老师和同学讨论以求问题在自己全程主动参与的情况下得到解决。此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已从原来的权威中心转变为引导者和被咨询者的地位。由于这种操作策略旨在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翻译知识和技能内化为翻译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各种不同的翻译任务。
在当前我国进行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外语教学大力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前提下,在让外语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下的情况,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亟待改进。方法之一就是运用认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改革我国现行的外语教学模式,使之最大可能地反映翻译的本质特点,力争形成一套具有操作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的外汉互译的教学方法。毋庸讳言,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和其他理论一样有自身的局限性。例如,Gile曾经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对那些学习动机不强以及对目的语规范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无法满足需要,同时对于翻译中那些特殊的、困难的个案也无法提供具体的解决办法。所以,我们在强调现代翻译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时,既不能忽略其局限性,也不能把它当作完全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要以开放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因此,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做到优势互补,还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注重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学生需有足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假如有些学生是Gile所指的类型,学生自主的教学模式就难以操作,此时就需要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帮助,待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与翻译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相应的心理结构后,再去实施以引导、激发和合作为特征的学生自主教学模式也许比较科学合理。另外,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翻译教学模式绝不意味着弱化甚至漠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是角色的转换,因为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翻译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要积极地扮演好引导者、学习动力的助推者、知识信息的提供者和被咨询者的角色。
<>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