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研究综述

时间:2024-12-27 06:54:2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质量保障 体系 创新

论文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进入本世纪以来,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学者们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和建设实践,为此作一简单综述,拟对我国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育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竞争力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质量保障是对多样化高等教育系统实施管理的核心,是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必然选择。就高等教育质量的实质而言,追求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和高效益是学者们普遍的观点。高等教育质量应兼顾学术、社会需要、受教育者意愿和能力等方面因素,它应涵盖以下功能和活动:教学与学术、研究与学者、教职工、学生、设施与学术环境,要通过科学研究活动推进知识进步,引领社会前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为使高等教育消费者(政府、社会、家庭和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机构所提供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认可,而运用系统原理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体系。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形成最佳教育秩序,增强教育服务的适用性及获得最佳教育效益,实现高等学校“提升质量、改进管理、办出特色”的目标追求,在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同时,促进各类高等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达成教育质量目标,切实满足相关群体利益,担当高等学校应有的社会责任。

一、关于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探究

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探究,学者们主要从高校扩招、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政策导向等诸方面进行。

1.高校扩招。自1999年高校大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便引起了社会与高校的广泛关注。对大扩招是否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出现了争议,有的认为扩招后,办学条件是具备的,教育质量并没有下降;有的认为办学条件不具备,因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有的认为办学条件不完全具备,因而导致暂时的局部的教育质量下降。针对这些扩招后对高校教育质量的争议,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曾作出说明:认为“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质量是好的”,只是“个别学校、部门、学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高校扩招带来过度扩张,造成教学质量下降”的观点只是一种推论和猜测,并没有足够的证据;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但并未平息争议。

2.教育质量评价。在这方面,学者们认为,因为缺乏具有公信力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没有建立起严格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工作体系,无法有效地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争议难以取得共识的原因所在。

3.制度政策导向。随着大学功能的扩展,大学教师的责任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由于重科研、轻教学的制度与政策导向,大学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责任不断被强化,同时教学失责问题不断凸显。从国际视域来看,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是美国大学教师研究中长期关注的基本问题,也是困扰美国高ส等教育的难题。由于学生没有得到高质量的本科教育,由此引发了公众对高等教育普遍的信任危机。

二、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探究

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类型的探究

精英阶段本科教育质量保证的3种类型:院校主导型、政府主导型、衍生型。20世纪60~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转轨。从《罗宾斯报告》后国家学位委员会(CNAA)的成立,到《迪尔英报告》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的组建,反映出英国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中的重要作用。大众化模式的美国,采用的是高等教育界引以为自豪的认证制度,反映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中政府的力量在加强。从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改革与发展来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主体经过了从一元控制到多元管理的变革,政府、高校与社会相互分工与协调,共同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

2.质量保障体系要素的探究

“在高等教育界,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认为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质量的机制运转是否正常,还需要外界提供保证”。20世纪90年代初,以《大学设置基准》的修订为标志,日本的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改革时期,建立起包括生源控制、师资控制、过程控制和自我评价在内的高等教育质量内部管理体系。2000年,日本政府设立了具有高度独立性的大学评价机构。我国学者认为,应该正确地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内部管理与社会外部监控之间的关系,以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3.质量保障体系机制的探究

以约束为主的大学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正面临危机,其根源在于控制系统中激励机制的淡化及其“去人文”倾向,严重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人文活力与人本资源要素,需要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融的耦合机制,引领教学过程质量源头的人(教师和学生)处于“在位”状态。为此要处理好激励与约束的关系,遵循“人为本,事为功”的耦合原则,用管理创新去实现人文激励的主导作用;把控制功能由着眼“治标”向立足“治本”推进。

4.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重要举措的探究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评估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高等教育领域,责任制、质量保障、评估三者之间具有内在联系,质量保障和评估是责任制的两翼,二者之间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为了获得高等学校实现它们向社会提供有价值服务的公共保障,从而要求高等学校受到某种形式的外部详细审查。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优势,就表现为建立了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质量评估和认证体系。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为保障质量而推行的评估得到了发展,最重要的是1997年正式设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评估使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日本随着法人化教育改革的推进,正在加快评估制度建设的步伐。国外评估机制的共同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拨款资助,建立或扶持一个独立(或相对独立✈)、自治的评估机构,制定评估标准、要求、计划,组织和培训专家对学校、专业和课程进行外部评估,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评估机构制定的评估标准、评估方式和评估结果一般不受政府的干预,以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性。 "

三、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对策探究

就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策略,学者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理论创新。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是欧美等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经验。美国把“教育改革已经变成了教育领域里一项永久都要进行的事情”,使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相对而言,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不足,虽然近年来这种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变,但离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坚持教育理论创新,是办一流高等教育、建一流大学的前提。

2.坚持教育管理创新,建构起内部管理与外部监控相结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是一个由内部管理开始到外部监控介入的发展过程。外部监控的功能在于评估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构成及其运行状况,促进其在保证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正常发挥作用。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中内部管理与外部监控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完整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3.进行微观管理创新,建构起“三权”良性运行的新型院校管理模式。良性运转学院一级的学术权力、行政权力、政治权力,明确三权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范围和在三者发生冲突时的协调机制,正确处理好“教授治学”与党委领导、行政管理的关系。在学术领域以学术权力为主导,在行政网络系统以行政权力为主导,在政治领导中以政治权力为主,形成一种有机分工、合作与制约的关系,有效地保证和提高院校的教育质量。

4.巩固评估成果,创新教育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制度。我国开展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在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管理和规模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通过评估,我国高校普遍树立了科学定位意识、质量意识和特色意识,改变了过去盲目攀比的现象。在不断完善评估方案、改进评估方法、强化评估规范的过程中,突出了办学个性化导向,使评估更加科学化、人性化。从高等教育的特点出发,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应是大学生对学习与发展质量的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与发展质量的评价、学校对校本教育质量的评价、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这5个主体与5个层次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与完整过程。坚持质量评估的整体性,有助于对高等教育质量做出客观的判断。

5.建立起学术内涵多样化模式,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科学导向。美国著名学者欧内斯特·博耶在《学术的反思———教授的工作重点》一书中认为,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以及重视本科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使学术内涵多样化。学术的内涵不仅包括发现知识的学术,而且还包括综合知识的学术、应用知识的学术以及传授知识的学术(教学学术),学者的工作应该由上述4个相互联系的学术活动所构成。应以学术内涵多样化模式,促进教师重视本科教学,全面提升教师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

6.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切入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经验表明,学术大师加创新团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模式,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战略抓手。因此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创建创新团队上,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

1.社会关注日益加强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和国际化,使社会各界对大学的关注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日益多元化。如行业和企业要求大学培养它们需要的学生;学生由于交费上学,要求大学教育“物有所值”;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毕业生的数量,更关注毕业生的质量。因此,社会在过去任何时候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

2.衡量标准趋于多元化

随着高等教育在层次、类型、投资主体、办学模式、体系结构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也呈现出多元化。不同的衡量标准有利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对质量标准的衡量更多地关注学校办学是否同“目的的适切性”相符。

3.重视相关制度的建立

为了有效地开展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工作,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大学已开始着手建立各种相关的制度。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政府尝试将公立大学的投资与评估结果相挂钩,促使大学建立内部评估制度和接受外界的评估。日本国家学位研究所把评估中形成的大量信息向社会提供,学生、家长、政府官员甚至学者都能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各种研究和决策。美国有一些大学还把质量保障作为一项工作来做。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者和促进者,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得到进一步强化。

参考文献 [2]冷余生.从质量争议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和任务[J].高等教育研究,2007,

(3).

[3]马廷奇.大学教师的教学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8,

(5).

[4]田恩舜.从一元控制到多元治理:世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发展趋势探讨[J].新华文摘,2007,

(7).

[5]龚怡祖.大学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管理学思考[J].高等教育ต研究,2004,

(5).

[6]胡建华.高等教育质量内部管理与外部监控的关系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

(5).

[7]蒋凯.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责任制[J].新华文摘,2008,

(12).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