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时间:2024-12-26 02:28:3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 通过对河北省部分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了解和调查,深入挖掘了我省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村 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

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我国农村地域辽阔,总人口70%以上为农民,搞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乃至受其影响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北省是一个农业所占比例较大的地区, 近年来,在市民环境意识不断提高,政府加大治理投入的基础上,城市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的垃圾、污水、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这显然是与“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为了了解我省农村生态坏境现状、农民对环境状况的看法,从而为做好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我们对我省部分地区的农村进行了调查。

1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理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主要固体废弃物为生活垃圾、养殖业垃圾、农用薄膜、秸秆。垃圾的处理方式中随意丢弃的现象较为严重,有的放到田间地头,有的放到房前屋后,有的直接掩埋在耕田中,有的焚烧。在农村中设有垃圾箱的村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有很大改观,但农民没有及时将产生的垃圾放入相应设施集中管理清除的习惯,也说明垃圾箱(池)设置的位置和数量☒不太合理,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和不便存放倾倒垃圾。由于塑料大棚的推广和普及,农用地膜的使用面积逐年增加,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白色污染,河北省2013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67776吨,地膜覆盖面积达1119.7千公顷。

(2)农村污水处理情况。农村中污水来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养殖业污水及工业废水。这些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大部分排放河流、坑塘、农田街道上,对水体、土壤和空气造成污染。村民将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大多随便排放到院落以外的街道上,形成地表径流,慢慢蒸干。即使有的通过排水沟排放,排水沟最后却把污水排进了村庄附近的小河道或者是枯井之中,事实上不仅没有解决对污水的基本处理,而且加重了周围河流、地下水的污染。农村的猪、羊、牛等牲畜基本上都是进行圈养的,农民隔一段时间会清理饲养圈里沉积的粪便和污水,粪便一般用于基肥了,但污水一般就随意排出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的村子里有许多小污水沟,尤其是在夏季的时候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招致许多苍蝇追腥逐臭,严重影响了周围环境。有的乡镇企业规模小,没有能力和意识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将生产污水肆意排放至农田、河流,造成农田被毁、空气恶臭、饮水资源污染。

(3)农民环保意识。对生活地环境的满意度调查,被调查者表现出的无所谓态度令人吃惊,漠不关心的比例达到35.7%。最近几年空气污染、雾霾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但农民在农田里焚烧秸秆产生大量烟尘的情况仍然很普遍。无论是做饭还是取暖,都很少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对使用木柴、煤炭等作为燃料对大气产生的污染,地膜的大量使用形成的白色污染,家禽粪便没有得到合理处理造成的寄生虫滋生等各种污染行为和后果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农村家庭大部分使用建造在室外的旱厕,这种厕所非常简陋,粪水外流、暴漏、蚊蝇滋生,传播疾病、污染空气和水源;有的用户使用室内水冲厕所,但污水的处理也不到位,有的随意排放至坑塘、河流中。

(4)农业生产中的污染情况。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在耕种作物过程中过分依赖化学肥料,仅在2013年我省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折纯)就达331.04万吨。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土壤、地下水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在短期内不明显,但是化肥中的大量有害物质残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土壤元素不均衡,降低农田产量,不明就里的农民只好使用更多的化肥来提高产量,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化肥不仅会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雨水等渗透到池塘、河流、甚至是地下水,造成对水体的污染。在农业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随着近几年各项农药产品的大量出现和性能的不断改善,村民对农药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化学防治已经成为最基本的病虫害防治手段。特别是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收入途径的改变,农村中大量劳动力人口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无法耕种大量土地,有的土地退耕还林还好,而有的许多原本由人工来进行的生产活动也改为采用化学的手段,譬如用除草剂、农药为庄稼除虫除草。农药的使用量很高,我省2013年农药使用量为8.67万吨,大多数为难降解的有机磷和剧毒农药。

2 目前生态环境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

(1)农民生态环境意识淡薄。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农民不是不愿意看到碧水蓝天,院落、村庄周围环境干净整洁,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养成了乱扔、乱倒的习惯,在头脑中就没有生态环境和污染的概念。认为只¿要是方便了自己,而且也没有影响别人就没关系,根本意识不到那些行为污染、破坏了环境。就地焚烧秸秆、垃圾的现象也很严重,村民们只想到简单方便,认为处理这些废物的最好办法是就地焚烧,在他们的意识里没有全球变暖、大气污染这些概念,正是这些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和“无所谓”态度,把农村的生态环境逐渐往危险的道路上逼近。

(2)政府重视不够,监督管理缺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了一条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道路,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开发。加上政府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问题上重视城市而相对忽视农村,所以农村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有的地方资金投入不足,缺少专业人员,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不够,地方政府进行的环境保护科学宣讲和科普等提高农民环境意识的活动不仅没能深入人心,而且在抓落实上力度不够。地方干部也缺乏对农民破坏环境行为的监督,对乱扔乱排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也是造成农民生态环境意识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地方政府缺乏对当地农村生态环境智力和保护工作的合☤理规划,责任制不健全,缺乏追责措施和制度,对农民没有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3)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的矛盾突出。乡镇企业和一切高污染工厂的落户,极大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然而这些高污染企业没有良好的排污设施,为了降低成本或本身经济条件有限,一些企业将大量污染物随意排放。很多村民投身于企业当工人,对环境的污染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相关部门为了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对这些污染企业的监管也不尽如人意。

(4)生态环境方面的人才缺乏。我省近20年只有不到15%的家庭受过农业生产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匹配比例很低,而在农村用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地域面积却很大。有很多从农村考上大学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都选择了留在城市里或经济发达、环境更好的地方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工作,不愿意回到农村做基层工作和农业生产工作。造成了农村中生态环境方面的人才匮乏,导致农村的生态环境工作缺乏科学的应对方法和保护措施,没有长远的保护方案。

3 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建议

(1)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低是造成各种生态环境 ☺隐患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的一切行为都受思想支配。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地方电视台、报纸、墙体广告等媒体和平台,深入广泛开展生态村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分批对农民进行环保意识的培训,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学习环保知识,并以他们为中心辐射到广大村民,让农民进一步明是非、辨美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判断。还要做好可以重复利用垃圾的回收工作,让农民在获得一点经济收益的同时,产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性,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自觉行为。

(2)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和整治力度。近年来,各级组织已经加大了对农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增加了本级财政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预算,重点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政府部门要在有关村庄选择合适的位置集中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收集运转设施,在村里设置生活垃圾桶点,对村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定期集中进行全面分类清理。此外,还要组建农村保洁队伍,建立“组保洁、收村集、镇运转”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置机制。还要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防止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采取有效手段控制新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的现象。维护村民享受良好环境的合法权益。

(3)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培训科技人才,为农民送技术下乡,在倡导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和标准化,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的使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积极推广和使用有机肥料、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推广秸秆还田、粪便及可用垃圾制造沼气项目,开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有效控制农业污染。同时还要加强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能耗低、污染轻、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

(4)完善农村生态环境相关政策法规,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大要明确主体责任,发挥主导作用。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基础上,也要把农村环境治理纳入法制轨道,制定必要的行政法规。对不合乎规范的行为加强监督,情节严重的要予以惩治。把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从他律转变到自律,先强制再慢慢提高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总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的维护工作需要农民、政府密切配合,各自发挥应有作用。只有政府部门重视程度加强,投资力度加大,同时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才可以对生态环境的维护有一个合 ☹理科学的保障,使生态环境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