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实训基地建设探讨
摘要: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引入校企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是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完善的必然趋势。文中结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实际案例,探讨基于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实训基地建设方式和成效。
关键词:校企合作 内园外站 创新机制
1 概述
今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文件中指出:“要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实训教学,突出技能培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专门针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基本技能训练的场所,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引入校企合作机制,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育人环境和资源,使学生在实训环节就能按照未来职业岗位基本技能的要求进行专业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通过合作,不仅解决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不足、办学经费困难等问题,也促进了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从而保证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文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例,探讨基于校企合作理事会实训基地建设方式和成效。
2 多方合作,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
学院以机制创新为核心,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主动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共同组建了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成立了职教集团和职教联盟。
理事会由179家单位组成,下设常州、苏州、无锡等8个区域合作委员会和政策与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8个专门委员会,各专业群对接成立了9个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形成了“四方三层”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架构。
■
图1 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架构图
校企合作理事会主导了多元合作开放办学,规划并推动了学院制度建设,促进了学院民主决策机制和现代高职教育制度的构建,有效整合了学院内部与外部优质办学资源,推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2008年以来,学院与常州地方政府、省模具工业协会、日本FANUC公司、常柴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内园外站”合作育人平台――校内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以下简称“产教园”)和8个校外校企合作工作站。“园”、“站”功能互补,相依相持。利用“内园外站”,学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师资队伍的培养和优化,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专业与产业良性互动,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3 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打造“内园外站”式实训基地
3.1 共建“产教园”,构建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
学院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带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投入,共建实训中心(基地)、“校中厂”、技术应用中心、培训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5类实体在内的产教园。
①产教结合、研学互融,打造合作育人基地。学院依托企业在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博世力ร士乐(中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建成了10个融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技术一流实训中心(基地),实现专业基本能力训练、专项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的实训教学功能。学院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共同解决生产性难题,发挥企业“真环境、真设备、真任务”的不可替代作用,“校中厂”在土地及基础设施使用、员工培训、项目合作开发、毕业生优先选择等方面享受学院的优惠待遇,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②科研主导、岗位互聘,打造师资培养基地。学院制订了《专业教师社会实训管理暂行办法》、《“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与认定办法》等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了对专业教师的“双师”培养。学院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到“校中厂”相应岗位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管理,提高工程实训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合作单位为学院提供了企业工程师、技师与能工巧匠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和兼职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进行课程开发实施,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企业也把其教学工作纳入到员工年度考核指标中,从规范制度、考核激励等多方面确保兼职教师工作的圆满完成。
③项目驱动、资源整合,打造社会服务基地。学院依托“产教园”,搭建社会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社会服务基地,增强学院服务社会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专业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同时,学院以技术应用中心为阵地,开展技术开发、转让、咨询、培训等“多方位、立体化”社会服务活动,在机器人、数控装备、农业智能装备、精密模具等区域主导产业为中小企业提供工艺攻关、应用技术研究等各项技术服务。
④政策扶持、服务助推,打造创新创业基地。学院建成了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中心,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入园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研发、工业设计等服务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基地,成为学生创业的练兵场。入园企业通过开展培训、风险投资以及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创办企业,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项目论证等一条龙服务,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
3.2 共建“工作站”,创建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在学生实习就业、校企合作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了校企合作工作站,站内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站”内优质企业资源,合作开发并实施顶岗实习课程,实现了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系统化。
①打造区域性服务据点,统筹区域校企合作工作。校企合作工作站协助制订区域合作工作年度规划,为学院和政府、行业、企业牵线搭桥,做好服务工作,传递各方需求信息。学院与常州、镇江、无锡、南通、苏州等地相继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拓宽了校地之间的人才输送、技术交流、资源共享等渠道,为学院更好服务区域经济提供便利条件。 ②校企共建“厂中校”,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依托“工作站”,学院主动“走出去”,不断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制定《“厂中校”建设管理办法》,在无锡桥联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优秀合作企业统筹建设了8个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机会的“厂中校”,并统一进行协调管理。同时,各系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安排专业教师依托“厂中校”参加企业实训锻炼,提高工✈程实训能力,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同时完成企业员工培训、技术服务等任务,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③构建“工作站”式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做实“订单”培养工作。学院制订并完善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控制程序》等文件和制度,自主开发《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依托“工作站”,实行顶岗实习全区域、全员覆盖管理;整合专职教师、企业师傅、兼职管理员三支队伍,建立“多元主体、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顶岗实习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创新并实训了高职院校“工作站”式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顶岗实习“放羊”问题。
④优化“双师”素质培养,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院充分利用“工作站”平台,通过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实训、职教师资培训、校企人才互聘、专业技能认定等途径,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聘请企业专业人才参与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修改、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指导、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指导等途径,扩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⑤构建区域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客户满意度。由“工作站”牵头,协同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开展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三年后就业状况调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满意度调查,定期召开麦可思数据解读分析报告会,相关部门根据调研反馈结果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等方面的改进;依托“工作站”平台加强与各地区域政府、企业和校友会的联系,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有力地促进了校企合作工作。
4 “内园外站”功⚥能互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运行成效显著
“内园外站”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了合作育人工作系统化程度,促进了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匹配,构建了“工作站”式顶岗实习教学模式,解决了合作育人不均衡、不落地、合作育人载体缺乏和优质资源整合机制缺失、人才培养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能力不强、顶岗实习“放羊”等问题。利用“园”内先进装备、技术,合作开发并实施生产性实训、研学互融、创新创业等1264个教学项目。
在“工作站”内,校企共同评价学生,实现了“教育服务岗位化、过程管理区域化、质量保障多元化、合作就业平台化”目标,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学院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3金4银3铜,荣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称号。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98%以上,就业竞争力指标逐年攀升。
5 结论
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高职院校中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则是校企合作中的前沿阵地。本文以常州机电职业术学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例,分析了校企合作双方的需求,给出了校企合作方式和具体做法,最后总结了成功经验和取得的成效,为更好推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提供了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