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内涵建设视域下高职院校的管理科学化研究
"
[论文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的转型,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水平已直接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日益深化的高职教育改革也对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在认真分析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力求探索和推进高职院校的科学化管理,分别从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的本质内涵和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实现途径进行了论述。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管理 科学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与投入,高职院校自身规模不断扩大,在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各高职院校以国家教育改革的宏观指导为调控方向也在不断地进行自身的完善,逐步解决了快速膨胀的规模与办学能力之间形成的一些矛盾,但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水平仍然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各省配套的省级示范院校建设计划实施为标志,我国的高职教育开始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调整转型。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又面临着不被社会认可和生源减少而竞争更加激烈的不利形势,这些机遇和挑战对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工作也要由“经验型”转变为“科学型”。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探寻高职院校的管理规律,推进科学管理,促进高职院校规范有序、和谐高效地运转,促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的本质内涵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激励、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等资源,以期高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保证组织社会活动有序进行的过程,对应的英文为Administration或Regulation;狭义的管理是指为保证单位或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决策的活动,对应的英文是Manage或Run。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就是一个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具体实施并不断改进从而达到组织各项目标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含义: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管理的工作本质是协调;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总之,管理就是不断地决策和实施,在反复地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协调调动各种资源,指导和激励组织内部的人员共同努力,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科学化就是使管理工作符合客观规律,从而达到实事求是、规范高效的过程。“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管理科学化既包含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组织文化、发展愿景和长远目标,也有切实可行的具体计划、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还包括明确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以及及时有效的监控和反馈等。管理科学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时代性,组织目标及具体的实施计划和落实手段都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其次是系统性,每个组织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所有要实施的计划和反馈的问题都应纳入这个系统,在系统内进行统筹考虑、科学决策;再次是规范性,组织成员的行为和工作程序都很明确,也很规范,不是临时动议、信马由缰的;最后是人性化,管理科学化真正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作用及其自身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能动性和创造性。总之,管理科学化是注重效率和质量的管理,是符合组织发展规律和管理规律要求的管理。
高职教育虽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但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因此,高职院校在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上都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在管理上自然也有特殊要求。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要求,把握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对高职院校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就是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的内涵所在。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就是指管理者对学校面临的所有问题进行统筹分析处理,提供和采用可操作计划、程序、方法和手段,实现对整个学校管理的系统分析、系统决策和系统控制,对学校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涵盖学校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管理的全过程,是学校管理思想体系形成以及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动态过程。
二、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的必要性
(一)基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历史的特殊性需要
一方面,我国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来,要么是继续沿用原中专的管理模式,要么是在照搬模仿普通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而没有结合自己本身教育特点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迅猛增长,增长速度已远超软硬件建设的速度,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因此,必须推进科学管理,提高管理质量。
(二)基于高职院校自身职能的特殊性需要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两大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在其承担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上也有特殊性。在教学上,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实际的技术操作能力,采取的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大量时间要么是在校内仿真实训,要么是在校外的企业中顶岗实习和生产实训,这都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适应这一要求进行科学管理。由于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高校更注重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高职教师一般在传统的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上处于劣势,而在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改造和推广等服务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而这类研究又同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也需要适应规律的科学管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通过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合作或与社区联合等方式,在科研开发、技术应用、教育培训、咨询、信息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更加切合市场实际,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因此也需要科学化的管理。
(三)基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特殊性需要
高职院校的教师既有来源于校内固定编制的专职教师,也有来源于企业一线不占学校人员编制指数的兼职教师,校内满足“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要求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需要每年及时深入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和行业发展现实,不断地更新技术,从而提高实践技能;从企业聘请的能工巧匠,平时需要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置,而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一线指导。这种不同身份和不同阶段工作场所不断变化的情况使得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复杂和困难,如果不能科学管理,就无法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四)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需要
国家对高校实行的录取体制和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以及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是那些高考分数相对较低和整体素质较差的群体,而且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村,在生活习惯、♒学习要求和自我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偏差和弱化,外界对大学的层次论和对高职不客观的评价又强化了他们本身可能就存在的自卑、失望和埋怨情绪,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困难,必须科学管理才能做到和谐稳定。 "
(五)基于高职院校管理现状的需要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上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和认可,时至今日高职教育已占据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兴起时间不长,近年来又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因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具体的高职院校管理层面都还缺乏对高职院校内在发展规律的深入探讨和全面认识,高职院校的宏观管理和内部管理都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宏观上讲,国家缺乏对高职院校的专门管理体制,在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其他日常管理制度上都等同于普通高校管理,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点。在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方面,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忽视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普遍存在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而忽视实践教学管理和外出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重视学校内部正式职工的管理而忽视外聘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管理,重视后勤经营指标的实现而忽视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等问题。另外,在学校内部部分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观念不强,工作标准认识不清楚,沟通衔接不好,也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管理效率。因此,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来看,无论是从学校整体还是管理者个体来看,都需要管理科学化。
三、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的实现途径
(一)在转变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创新管理理念
要实现管理科学化,高职院校就要在高职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管理策略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和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模式的转变必须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新形势:一是由被动维持型管理向主动创新型管理转变,被动维持型管理就是仅仅局限于日常事务和常规程序的消极管理,主动创新型管理就是主动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强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强调管理的前瞻性、全局性和科学性;二是由传统的封闭式静态化管理向开放式动态化管理转变,传统的封闭式静态化管理主要是和普通高校一样的内部常规化管理,而开放式动态化管理就是要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点所构建的管理;三是由刚性管理为主向柔性化管理为主转变,刚性管理片面强调规章制度,讲求人的无条件服从,而柔性化管理™则以人为本、以德服人,让教师主动自觉地服从。
管理理念的创新包括整个学校的管理要树立起以人为本、以制度为基础、以文化为根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教师管理要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引入人力资本的理念,树立起以投资效率和产权概念为基础的管理理念;教学管理要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过程管理、持续提高培养质量为理念;学生管理要以学生为本、变管理为服务、先成人后成才为理念;科研管理要以突出高职特色为根本,以提高产业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为理念;后勤管理要以学生和教学为核心,以服务至上、兼顾效益为理念。
(二)在分析高职办学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符合高职办学需要的组织结构
高职教育是面向市场以工学结合为教学方式、以就业为导向的开放式办学,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管理必须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因此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也不能简单地移植普通本科院校的组织结构。对于与企业和市场紧密联系的高职院校来说,必须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符合高职办学需要的全新组织结构。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和趋势下,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组织结构的再造不仅需要提高内部组织结构和所需功能之间的契合程度,而且要构造高职院校与外部各个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在高职院校组织结构的再造过程中,既要基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发展战略对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及其功能进行探索,还要依据校企合作的现实情况对学校生存发展环境的变化进行探索,以便建立起真正契合高职特点的组织结构。在具体的管理结构构建中,高职院校要充分体现市场的需要,建立企业、市场和社会相关人士参与的学校董事会,营造并落实民主管理机制,在公众监督之下行使管理权限。
(三)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并优化保障高效运转的学校运行规则
高职院校的内部运转和外部合作交往要求必须设计۵并实施一套有效的运行规则和机制,以制度创新为手段激活组织功能。符合组织目标并且完善的制ฬ度体系是一个学校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组织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在体现公平原则的前提下,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保障制度体系,使任何事情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在制度创新和制度设计时,必须要考虑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和求职的需要,要遵照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指导方针,做到各项工作数量化、标准化和精细化。例如,可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避免党政两条线的基础上做到信息沟通、协调一致;实行专项工作统筹制,利于集中优势资源和统筹协调地解决问题;实行系部二级管理制,在招生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强系部的危机意识和管理责任意识;实行同一管理岗位二人制,即每个管理岗位有两个人承担管理责任,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出差、培训或个人事务等临时离岗造成的管理缺位;建立真正可上可下的岗位聘任制及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在加大管理竞争意识的同时完善管理岗位责任体系,从而保♋证学校的有效运转。
(四)在加强教育培训的基础上提高思想认识和管理能力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管理岗位人员要么是从专职教师转岗调任而来,要么是刚毕业的普通大学毕业生,都没有进行过管理学的教育和培训,也没有管理经历和经验;另一方面,即使是管理岗位之间的轮换,也缺乏对新岗位的管理经验,因此必须通过系统的培训才能使其胜任新岗位的工作要求。同时,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与绩效评估、激励等手段结合运用,可以提高管理人员和整个管理队伍的能力,增强活力,提高工作效能。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将学校的战略目标、发展形势、规章制度、运行机制、重大决策和管理要求等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全院教职工,尤其是处于管理岗位的人员,这样可使管理层和执行层统一思想,了解管理目标,明确工作目标和要求。其次,对教职工特别是管理层要常抓不懈地进行政策宣传、形势教育和管理规范的培训,对学校全局的了解可以有效地激励管理者主动思考、提高工作绩效。最后,要对管理者进行本岗位的管理业务知识培训,可以加速本岗位的适应速度,为早日顺利高效地进行岗位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