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效对话支撑英语课堂

时间:2024-09-21 01:30:0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常常听到英语教师这样抱怨:“我们教得这么累,为什么有的学生还是不会说呢?”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叹,可这句话从侧面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平时只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输入,却没有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或许学生也进行了语言的输出,但多数是一些无效的输出,渐渐地我们的英语变成了“哑巴英语”。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职业选择创造有利条件。因此,课堂中的交流对以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展开教学,让课堂中的♡交流为学生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呢?

一、导入――追寻语言学习的实效性和主动性

目前的英语课堂导入多数是运用了谈话导入,而谈话导入又多数是教师的提问。教师提问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多数的提问是教师带有暗示性的,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举一例便可见一斑。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下册 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Story time时,她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

T:Guess,what’s in my bag?(还没等学生猜出来,教师又接着问)

T:Is this a pencil?Yes or no?

S:Yes.

T:Would you like a pencil?Yes or no?

S:Yes.

T:Would you like a pencil?Yes or no?(教师转向问全班学生)

S:Yes.

我的思考:在这堂课的导入环节中,教师确实把课文中的句子和单词全部呈现了,但这样创设出来的对话有意义吗?我认为在语言环境中,教师的语言应该起到链接文本语境和生活语境的作用,不是语言环境中的发问者,这样的设计就完全失去了对话的有效性。

案例刷新:基于这样的反思,在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下册 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Story time的导入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为了能让学生在本节课的课堂导入环节主动进行发问,为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提供机会,我让学生预习时小组合作,每个小组收集其他小组学生的文具用品,把这些文具用品粘贴在黑板上。教师先进行示范,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个学生对老师或者同学进行发问:“Is this your pencil?Is that your pencil?...”学生回答到自己的物品时,如果回答得非常准确就可以把自己的物品拿走。因为学生的☂文具都在黑板上,所以时刻集中注意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从同学那里学到很多新的知识。而且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提问。这样,自然而然在不知不觉中,语言环境中的发问者由教师变成了学生,本节课的知识点也呈现出来了,问题也解决了。

对比:案例1与案例刷新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教师发问,学生被动的无意义的回答,另一个是学生发问,其余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在案例刷新中只是让学生进行了课前准备,收集同学的文具用品,虽然是一点点小小的设计,但学生为了能将自己的文具领回去,在课堂中就有了想表达的欲望与动力,也体现了语言的实际作用。这一小小的设计使我们的活动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过程――追寻语言学习的生活性和真实性

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教学每一篇课文前,我们应该想想,这篇课文在生活中能找到吗?我与生活相联系了吗?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有效吗?

案例2: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上册 Unit 5 Look at me Story time的一节公开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服装以及It’s great !How nice!等表示赞美的句型。教完单词之后,授课教师要求同桌之间用不同程度的体态语互相赞美衣服,结果学生们面露难色,不知所措。授课教师煞费苦心地启发,并请几个学生带着彩色的粉笔到黑板前画自己认为漂亮的衣服,其他学生为了能够展示自己的绘画能力也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这时离下课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分钟,但是练习、记忆、理解和运用本节课所学词汇的目的却未能实现。整节英语课完全成了一节美术课,没有生与生之间的对话,更没有师生之间的对话。

我的思考: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是否应该关注内容,注重真实性,让学生想去交流?在案例2里学生为什么不想去赞美呢?究其原因,同桌之间天天看见对方穿这件衣服,又怎么会突然发自内心去赞美呢?即使是用今天所学的内容勉强去赞美,也失去了对话的真实性。

案例刷新2:对于案例2中的教学内容,笔者做了这样的调整和尝试:

在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全班学生的预习工作之后,让所有坐在座位右边的孩子都留在教室,给他们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任务。

第二天的英语课,学完了服装以及It’s great !How nice!等这些赞美的句型之后,我也要求学生用不同程度的体态语赞美同桌的衣服。教室里顿时沸腾了,学生的眼睛里充满了惊奇,到处都是:Look at my skirt! It’s nice! Look at my cap! How nice! Look at my T-shirt! It’s great!...

对比:案例刷新2和案例2的内容和设计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究其原因是因为笔者给留在教室的那部分学生布置了一项很特别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借自己哥哥、姐姐的衣服或帽子,也可以穿上爸爸、妈妈的衣服,并用彩色的卡纸把自己的衣服和帽子装饰一下,总之想办法让自己的同学感到惊奇。上课之前把这些衣服穿在自己的衣服里面,老师让练习的时候再把自己的外套脱掉,并戴上用彩纸装饰的帽子。在这样的场景下,所有准备服装的学生都想展示自己的成果,剩下的学生也都积极地想去赞美,教室里没有一个不开口说话的学生,这样的交流还会无意义吗?英语教学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掌握语言,而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将英语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样的设计正是关注了对话的内容,使得对话内容真实,学生也乐意去交流、去表现。 三、评价――追寻语言学习的针对性和自然性

课标中指出: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要通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但如果课堂中的评价泛滥,跟师生之间的对话完全不搭,学生渐渐会对此学科失去信心。请看下面的课堂实录。

案例3:在开学不久的一节教研活动课上,教师执教的是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 Story time的内容。

T:What’s in my bag?

S:Mango!(一个男生摸了一下教师包里面的水果后说mango!发音准确,声音响亮。)

T:Good ! Very good! Here you are.(教师马上向他竖起两个大拇指,并把芒果给了这个男生。)

教室里马上响起整齐又响亮的掌声,这样的评价方式在一堂课中出现了十多次,随着评价次数的增加,奖励也由实物水果变成了卡片水果,学生的声音越来越小,掌声越来越弱。

我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千篇一律、机械化的表扬方式逐渐感到乏味,特别是物质的奖励由芒果变成了卡片。即使是真正的芒果,学生也明白听课教师走了之后还得还给老师,因此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降低了,被评价的学生也感受不到表扬的喜悦。

案例刷新3:对于案例3中的评价方法,我尝试了这样的改进。

T:(教师课前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没有牙的笑脸西瓜盘子)Boys and girls, let’s have a match. Each group I will give you a watermelon plate.(教师和学生讲清楚比赛的规则,男生女生分为两组,被表扬一次就给自己的笑脸嘴里加上一颗牙,各种各样的牙也都是本节课水果的形状,得到五颗牙之后就可以从对方的笑脸嘴里拔掉牙。)

S:Great!

对比:学生看到案例刷新3中这样的评价方式非常兴奋,每个小组都不想让自己笑脸嘴里的牙被对方拔掉,都憋足了劲好好表现。而且每一颗牙都有它的名字,都是本节课所要掌握水果的名称,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掌握了本节课水果的单词,整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案例3中教师准备了大量的水果,不仅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收到了相反的效果,原因在于案例3中的评价不真实、也不自然,学生会担心教师下课之后把水果收走,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也不利。这样导致学生直接对语言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正确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因为小学生对教师给予的评价比较敏感,这将影响他们能否对后续的外语学习保持动机和兴趣。

四、小结――追寻语言学习趣味性和拓展性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着眼点要从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最反感教师生硬地让他们空洞说教,即使在课堂的小结环节也要设计有效性、趣味性的小结,把足够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表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课的结尾走向完美。

案例4:一位教师在教学4B Unit 3 What’s your job?一课最后的总结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T: Today we learned the name of occupation. Who can tell me?

S:Driver,farmer...

学生也很积极地说出今天所学的几种职业的名称。

我的思考:在案例4中我总感觉缺少点什么,学生确实回答出了教师的问题,难道我们课的结尾就是让学生单单掌握几个单词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进行了这样的改进:

案例刷新4:在最后的总结中,我设计了一个解救家庭成员的活动(一个农民的七个儿子:王小一、王小二、王小三……),他们各自从事不同的职业。七个学生扮演老农的七个儿子,被坏人绑架,学生问出这几个问题,七个儿子只要答出就被解救。但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拓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相应☣的拓展。

S1:Excuse me .What’s your name?

王小一:My name is Wang Xiaoyi.

S1:How old are you?

王小一:I’m 25.

S1:What’s your job?

王小一:I’m a policeman.

S2:Excuse me .What’s your name?

王小二:My name is Wang Xiaoer.

S2:How old are you?

王小二:I’m 26.

S2:What’s your job?

王小二:I’m a driver.

对比:在案例刷新中,我设计的这个小结不仅让学生记住了这几个单词,而且训练了学生提问的能力,同时这种形式更创新了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培养了思维品质的灵活性,使得学生之间的对话变得更有趣味性和拓展性。

如果我们课堂中的活动做到了实效性、主动性、生活性、真实性、针对性、自然性、拓展性、趣味性,语言学习还会无效吗?而这,不就是我们英语教学一直追寻的吗?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