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办学定位研究
摘 要: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应通过转型发展进一步明确各种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类型定位: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性质定位:应用技术型;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以专业硕士为辅;服务面向定位:服务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地方(区域)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科学研究定位:服务地方的应用性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定位:建设与地方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办学定位
高校确立合理的办学定位极为重要,潘懋元教授指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引导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使高等学校合理分类、科学定位与特色发展”[1]。刘献君教授也指出:“高等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每一所高等学校都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办好高等学校的前提和基础同样是定位”[2]。新建本科院校尽早确立合理的办学定位,有利于学校找准自身在区域社会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的位置,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实施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有利于学校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树立自身的品牌效应,有利于社会公众提高对学校的整体认识和市场认可度。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综合改革的主体,截至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共有421所[3],占我国本科高校的四分之一。
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首先是高校的自发行为,具体时间大约在2005年至2010年,诸如常熟理工学院、黄淮学院等学校在从专科向本科“蜕变”过程中,结合当时国家“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而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说”。2012年底,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考察欧洲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时,发现遭受欧债危机影响较小的德国、瑞士、荷兰、芬兰等国科技大学都比较发达,且该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普遍高于研究型大学,这正是我国众多新建本科院校未来的发展方向。2013年2月,教育部规划司正式启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研究”工作,五大研究项目之一就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程研究”,从此,“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正式进入学术视野和官方文献。2013年9月,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立。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时,提出要“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所谓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就是从现有的“传统学术型大学”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尽管当下的新建本科院校远未达到学术型或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水平,但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走的都是“传统学术型大学”的路子。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出台,其中第6条明确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出台,再次明确:“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形成一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2016年3月,国家设立“‘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准备以中央财政(约100亿元)和省级配套财政重点支持100所转型发展示范校建设。未来数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将进入历史发展的快车道。
二、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客观存在千校一面、万人一格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办学定位不明确。
(一)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百所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自评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客观存在定位不准、定位不清、定位模糊、定位混乱、百篇一律、缺乏特色等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雷同。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各个层面的定位趋同、雷同现象十分突出,如发展目标定位,一般都是“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如办学类型定位,一般都是“教学型”;如办学层次定位,一般都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其实,强调“应用型”、“教学型”、“本科教育为主”核心定位固然不会错,但事实上各个新建本科院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特色办学”,各个学校的科学定位也应该是各具特色的。
2.好高骛远。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普遍存在盲目攀高现象,在发展目标定位上,喜欢“国内一流”、“行业一流”、“国内领先”、“省内领先”,大专追求本科,本科追求大学,本科教育追求研究生教育,热衷更改校名;在类型定位上,不少是“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在服务面向定位上,因为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就定位“服务全国”等。
3.内涵缺失。从我国近百所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自评报告》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各种定位,主要集中在发展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缺失科学研究定位等核心定位要素。“科学研究”是任何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不给科学研究以科学合理定位,不利于学校的科研发展,更不利于学校的特色发展。
4.求大求全。不少新建本科院校的校领导在数字、数据上喜欢加法不喜欢减法,不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要素总喜欢越大越好、越多越好。实事求是地讲,我国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在校生规模超过15000人,一级学科超过8个,各种专业超过40个,而且还在逐年扩大招生名额、新增学科、新增专业的数量,“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普遍存在。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规模平均1100名左右,教学科研一线的师资队伍规模大约750名左右,师生比实际上是1:20以上,超过国际标准的1:18“黄线”。欧洲不少应用技术大学在校生规模不超过1000名,师生比往往是1:8左右,且师资大多拥有博士学位。瑞士著名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从属于瑞士西部应用技术大学)在校生规模只有1800名左右,每年新生录取只有500名左右。美国奇点大学(Singularity University)是一所与谷歌(Google)和美国宇航局(NASA)2007年合办的新建本科院校,每年的招生名额100余名,录取率只有2%左右。
5.追逐功利。不少新建本科院校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顾自身的客观条件,盲目扩招,恶性膨胀;盲目上新专业,扩大生源,把“多招生”变成学校增收的主要手段。国外高校都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上世纪末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曾想成立“建筑学院”,但成立一个建筑学院,就必须新增土木工程、建筑学等相关专业,而且需要投入大笔资金,该校附近的伯克利大学已有一个高水平的建筑学院,经过详细论证后,斯坦福大学最终还是放弃了该项计划。
(二)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不准、混乱的原因分析
造成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不准、定位混乱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大抵可分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1.外部原因。一方面,目前林林种种的高教分类种类太多,新建本科院校无所适从。国际上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201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从层次上可分5级(短线高等教育)、6级(学士或等同高等教育)、7级(硕士或等同高等教育)、8级(博士或等同高等教育)共4个等级,从课程上可分5A(学术型)、5B(技术型)等等;国内,高教分类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如按隶属关系可分为部属高校、地方高校;按办学主体可分为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按学科结构可分为单科性高校、多科性高校和综合性高校;按办学层次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职业技术型;按人才培养结构可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按高校性质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工程型和技能型;按大学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毕业生质量可分为研究型、专业型、应用型和技术型。近年来,尽管教育部把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定位在“应用型”,但国内不少专家把新建本科院校定位在“教学服务型”。另一方面,教育部主管部门和教育权威专家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界定过于笼统,主要强调“应用型”,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多元化指导不够。此外,由于缺乏与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相关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法”,也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主体不明确,无法可依,进而导致众多新建本科院校“无法定位”、“跟风定位”。
2.内部原因。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把主要精力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对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深思熟虑的选择与决定。实事求是地讲,我国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各类定位都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前“被动”确立的,确立过程,主要是参考兄弟院校《自评报告》的各类定位,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修改,成为本校的诸多定位。仔细考察近百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各类办学定位,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只是把各自的“学校所在地”变更一下而已,这是新建本科院校确立办学定位缺乏系统研究的突出表现。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及其合理定位
高校的办学定位具有多元性。新建本科院校应坚持独立性、务实性、发展性和特色性原则,结合各自地方(区域)的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和学校特色,通过转型发展尽早确立自身的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等核心定位。
(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第5条明确指出:“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形成一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实际上,三部委的“指导意见”已经给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示范校指明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定位,即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学院)。转型发展示范校的未来发展目标取向,不管称之为“应用技术大学”还是称之为“应用技术学院”其实无所谓,最终的发展目标指向都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各个高校的校名则可以根据实际自己确定。新建本ค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综合改革,目的不在于更改校名,而在于建设实质性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具体内涵,诚如有些专家指出的那样:“应用技术大学目标定位就是要在先进理念的直接规约下对学校未来发展走向的一种理性把控……把自身打造成为一个融国际化、地方性、开放式和应用型于一体的多科性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4]。近年来,我国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值得借鉴,如地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上海机电学院把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为“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黄淮学院把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高校”。
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新建本科院校都要发展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而是部分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全国大约100余所,仅占新建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一类型的高校构成我国未来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集群,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类型定位: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类型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我国未来的应用技术大学类型定位也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三部委“指导意见”第11条指出:“促进与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有机衔接。建立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我国新建本科院校通过转型发展而即将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就是借鉴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经验,探索我国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途径,以实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5],因此,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具有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其一,注重实践教学和职业导向;其二,注重校企合作育人和职业技术培养;其三,注重为地方(区域)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四,注重应用性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其五,注重服务地方和职业培训;其六,注重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建学科专业和应用型课程;其七,注重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结构;其八,注重构建“职业高中、普通高中-高职高专-应用技术大学-专业硕士-学术博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述特点都说明我国未来的应用技术大学其本质属性是“本科层次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6]。
尚需说明两点:一是高等职业教育性质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国际教育分类中与研究型大学一样属于5A级而不是归属5B级,如“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毕业生在国际标准教育分类法不是归于偏重技能的5B类,而是归于5A类,在某种意义上也凸显出应用技术大学的培养质量”[7]。再如瑞士,“瑞士大学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普通大学,另一类为应用技术大学,两类大学同属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5A级”[8]。二是高等职业教育性质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不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终极目标,新建本科院校通过一定时期的转型发展,逐步建设成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在此基础上,未来的最终发展方向可能是研究型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最初就是一所典型的应用技术学院,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也可能是多科性的应用科技大学。
(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性质定位:应用技术型
从近百所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自评报告》来看,绝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把学校的性质定位为“教学型”。仔细推敲,“教学型”似乎过于笼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哪一所学校不是“教学型”?教育部对新建本科院校在性质定位的指导上强调“应用型”,而“应用型”表述似乎也不够准确,在实践层面容易引起混乱。试想,“师范”性质的新建本科院校专门为地方培养一线需要的中小学教师,严格意义上也算是“应用型”;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985”“211”大学很多学科专业都具有典型的“应用型”,仔细研究我国高校的现状不难发现,“应用型”与“研究型”不具有对立或并列关系,两者之间是互相交融的关系。前些年,不少学者另辟蹊径,把新建本科院校从性质上重新定位为“教学服务型”,如浙江树人大学徐绪卿教授认为:“根据我国地方院校和民办高校的办学实际,将其定位为教学服务型大学应更准确”[9]。可以肯定,把新建本科高校定位为“教学服务型”更符合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但问题也同时出现,即不论是国际高校性质分类还是国内高校性质分类都没有“教学服务型”一说,它属于我国部分学者的创造发明,应该属于“学术争议”之列。
总之,国际上对高校性质的分类一般是三分法,即学术型、专业性和应用技术型。笔者认为:部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示范校的性质定位应该是“应用技术型”。这一点,国内不少学者有相同的看法,如辽宁科技学院温景文教授认为:“如果采取二分法,即:学术型和应用技术型,则应选择后一类,但因其涵盖范围太宽,既不利于高校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管理。如果借鉴欧盟做法,采取三分法,可分为学术型高校(985、211工程高校);专业型(以工程专业为主的高校);应用技术型(1999年以来新建本科和三本高校)。应用技术大学应主要选择后一类为主,定位在以‘技术’为核心,既符合国际社会对高校的基本分类定位,又符合我国高校实际”[10]。
(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以专业硕士为辅
三部委“指导意见”第8条明确指出:“具有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格的转型高校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工程硕士等有关专业学位类别的研究生教育要瞄准产业先进技术的转移和创新,与行业内유领先企业开展联合培养,主要招收在科技应用和创新一线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员”。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大多有专业硕士培养,德国有些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硕士占在校生的40%左右。三部委的“指导意见”实际上已经明确了我国未来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办学层次,即以本科教育为主、以专业硕士或工程硕士为辅。“十三五”期间,新建本科院校应立足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大集群,与地方(区域)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少而精”的、体现地方产业特色的专业硕士点或工程硕士点。一方面,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另一方面,打通“普通高中(职业高中)-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硕士-学术型博士”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渠道。
(五)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服务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地方(区域)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是地方高校,其区位特质决定了它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天经地义。服务地方既是地方高校办学的立足点,也是地方高校办学的着眼点,以服务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也是众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之一。应用技术大学追求特色发展,特色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与地方(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共建与协调发展。基于此,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服务面向”内涵非常明确,即三个“服务”:服务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地方(区域)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六)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技能型人ฅ才
笼统而言,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型人才,高职高专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处于中间层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则培养技术型人才。具体而言,应用技术大学主要为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工程师、医师、律师、经济师等各种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其一,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强调“高素质”,既要掌握本专业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要掌握本行业最新前沿技术技能;其二,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强调“技术技能”,既要掌握本行业的最新实用技术,也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
(七)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科学研究定位:服务地方的应用性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新建本科院校快速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最大动力,更是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最大动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地方性高校,地方性高校的科学研究应追求“地方性”科研特色。在科研服务面向上,应明确为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科研理念上,不应一味地追求“顶天”, ت但必须坚定地追求“立地”;在科研导向上,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缘区位优势、高校资源优势,通过校地互动、校企合作,大力开展政产学研科研合作项目建设;在科研任务上,应重点开展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和推广。概言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科研定位,应是服务地方(区域或行业)的应用性科学研究,以应用性科学研究带动学校整个横向和纵向科研项目的档次和水平,进而提高学校整体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的能力。 (八)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建设与地方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从专科升本而来,原有的学科专业建设基本上是按照传统大文、大理学科布局的,大文的中文、历史、哲学和大理的数学、物理、化学学科专业相对比较强势。事实上,不论是13个国家一级学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还是近400个二级学科都不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群建设的重点。十多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建设过程中,都在艰难地调整传统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向应用型学科和应用型专业体系发展,可以说每淘汰一个传统专业,学校都要经历一次“阵痛”;每增设一个应用型新专业,学校都要投入大笔资金。然而,这种“阵痛”是新建本科院校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未来数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在“应用型学科和应用型专业建设”基础上,通过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紧密围绕地方(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校地互动、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突出地方(区域)产业发展特色、文化发展特色的应用型优势学科和应用型特色专业体系。其中,三级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新兴应用型学科应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重点;与此相对应,与地方(区域)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的应用型特色专业是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3.
[2]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3(1):25.
[3]马临漪,刘海峰,刘彦军.“互联网+CRP”: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助推器[J].职教论坛,2016(8):79.
[4]孙泽文,叶敏.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与建设内容分析[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5(5):37-38.
[5]刘海峰,顾永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与人才培养要素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11.
[6]刘彦军.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类属关系分析[J].职教论坛,2015(20):49.
[7]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R].2013-12-10.
[8]赵晶晶.瑞士应用技术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研究[J].大学(学术版),2013(9):55.
[9]徐绪卿.浅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12(2):84.
[10]温景文.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定位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7):45.